严莉
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适龄儿童随着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并随着父母打工的步伐,在不同的学校之间流动,我们把他们叫做“流动学生”。“流动学生”离开熟悉的故乡,来到陌生的环境,一时难以适应。他们远离了儿时的伙伴,内心有苦闷无人倾诉,有的孩子脾气变得暴躁,更多的孩子变得郁郁寡欢。他们中的一些人普通话不标准,因此在美术课堂上他们就尽可能地少发言,以免被同学嘲笑。同时他们还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如因为学习基础差、家庭条件不好、没上过美术培训班等情况,不想在美术课上出糗。所以,“流动学生”在美术课上的表现一般来说是不活跃的。鉴于以上情况,我觉得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流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流动学生”在美术课上“动起来”。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开放课堂——激发“流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过校外美术培训的学生一般擅长临摹,而这些正是“流动学生”所欠缺的。为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可以把美术课堂置于校园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角,去体会校园的美丽,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描绘下来。不要单纯强调美术技法,而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寻找校园中最美的一角,很多学生会运用透视的画法去画教学楼、操场。但是有一部分学生眼光独特,并没有用大场面来表现美,而是选用一般同学忽略的细节,比如树皮的纹理、草坪的放大图、缠绕的紫藤枝干等画面来表现美。而且我发现这些画大都来自从小就爱观察生活的“流动学生”之手,为此,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这些学生,并把作品给其他同学欣赏。看着这些“流动学生”在被表扬时羞涩的模样,我知道在他们的心里,我已经播下了一棵热爱美术、热爱校园生活的种子。
二、互助合作——激发“流动学生”的创作欲望
我在美术教学中运用互助合作学习的模式,系统运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作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教学中,我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由一些管理能力强的同学担任组长,由本组同学共同承担任务,共同完成作业。如在上《端午节》这课时,让学生用环保材料和材质共同制作龙舟模型。我在观察做龙头的这组同学中,有两个孩子是“流动学生”,平时的美术课上基本就是埋头作画,作业效果也不理想。但是这节课上他们一反常态,一直在为龙头的制作出谋划策。问了以后才知道,他们在老家见过真正的龙舟,因此制作起来轻车熟路。本来我的原意是让造型能力强的学生帮助这些“流动学生”,让他们在共同努力中有成就感,没想到从另一个角度让这些“流动学生”找回了自信。互助合作这种教学模式不是固定的谁给予谁帮助,而是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共同进步。
三、学科综合——拓宽“流动学生”的想象空间
任何一门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面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把多门学科的内容或形式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元文化和地方特色恰当地运用到某一门学科的教学中,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好方法。我在针对“流动学生”的美术教学中,采用了学科综合、展示地方特色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把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内容、自己当地文化特色融合到美术教学中去。比如,用音乐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用再现性手法表现所听音乐中的意境;把诗句引进美术课,让学生想象诗句中所描绘的场景,并用画笔画出来。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观点,尤其是“流动学生”,生活经验丰富,作品绝不输于城市学生。这样的作业,进一步提高了“流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他们觉得美术原来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四、多元评价——保持“流动学生”的创作热情
学生的每件作品都凝聚着他们的努力,对于不同能力的学生,应该选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要多找出学生作品中的优点,使其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唤醒学生的创作潜能。对学生的作业要适当给予表扬,如“颜色很漂亮”、“有新意”、“进步很大”等,再给予“胆子再大点”、“还可以用更漂亮的颜色”、“如果给背景添上色彩,画面会更漂亮”等鼓励的语句,学生很容易接受教师提出的意见。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对“流动学生”作业优点的肯定,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使他们在美术课上不再被动接受。
五、情感投入——巩固“流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个学生都渴望受到关注、赏识甚至是别人的尊重。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出格的表现其实只不过是想引起教师的注意而已。厚爱“流动学生”,在生活、学习上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持续。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才能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才能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有效地唤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在课堂上随着你的思路“动”起来,从而创建高效的美术课堂。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