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王海

2012-04-29 00:44靖力
方圆 2012年12期
关键词:王海大海公民

靖力

【√】以前什么东西都不懂,什么事情都敢上,谓之“刁民”;现在什么都懂一点,什么事都三思而后行,就成“公民”了

最近因“好视力”而炮轰国家射击队的王海,似乎又回到了当年,就像“王海现象”时期一样,成为舆论的焦点。

5月上旬,质疑“好视力”眼贴虚假宣传已有时日的王海,听说国家射击队曾经代言该产品,就向国家射击队申请行政公开此项代言费的使用情况。5月10日,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管理中心书面答复了王海提出的申请,以“涉及商业秘密”为由拒绝公开。

王海随即将这份书面答复发到网上,炮轰国家射击队是“好视力”的“骗子帮凶”。王海认为,“好视力”宣称的治疗眼疾的效果根本不存在,就是一张“湿纸巾”。他认为,国家射击队的“袒护”已经算是“好视力”欺骗消费者的共谋。

王海的此番发难,令许多网友纷纷叫好。许多人不禁发问,当年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打假第一人又回来了?

“知假买假”首战告败

北京朝阳大悦城的星巴克,是王海经常去的地方,他谈生意、接受采访,都在那里。虽然自己的公司就在附近,却始终不让人一睹究竟,有人来访,便往咖啡店带。王海说,原因只有四个字:自我保护。

沉寂了这么多年,王海的形象依旧没有改变,还是板寸短发、休闲皮衣和那副黑得如浓墨般的墨镜。

端起星巴克的咖啡,无论喝过多少遍,他依旧会习惯性读一下咖啡纸杯上的广告,然后自嘲地嘀咕一句“好像没问题”,就像犯了职业病。

谈到多年的沉寂和最近的“复出”,王海说,他一直没有停止打假。

从成立自己的北京大海商务顾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海公司),到创办“王海消费者权益保护热线”,他把打假既作为一项挣钱养家的事业,又看做是一种公益。现在找他打假,他不一定收钱了。

今年39岁的王海,已经记不清楚他面对过多少录音笔和聚光灯了。最近几年他刻意减少了在媒体前露面的次数,生活才渐渐地平稳下来。

想起刚出名那会儿猛冲猛打的岁月,王海笑了,说:年轻时候是个愣头青年,一门心思打假,什么都不怕,却也多少有点不知好歹。

王海说,1995年那次让他声名鹊起的“知假买假”事件,说白了就是一次心血来潮的行为。在他的记忆里,那件事的经过虽然遥远但却历历在目。

那年,陪弟弟来北京考试的王海,偶然间看到了北京台的“悬赏打假”节目,节目里的记者,因为买到假鳄鱼皮包,根据新出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跟店家理论,最终获得了双倍赔偿。

这让当时还不懂法律的王海又惊又疑:买到假货的人不仅不必自认倒霉,还能小赚一笔?还有这种事情?

抱着一试的心情,王海到附近的隆福大厦买了一副只卖85元的“原装”索尼耳机,根据他的经验,日本本土制造的索尼耳机不可能这么便宜。随后,他来到索尼公司驻京办事处进行鉴定,果不其然,耳机是假货。

得到官方鉴定的支持,王海回到隆福大厦又买了12副同样的耳机,径直跑到东城区工商局举报,要求隆福大厦根据《消法》进行赔偿。

东城区工商局接待王海的工作人员愣了,他们哪里见过这种事、这种人?

后来在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聚会上,知道这件事的人还把王海索赔的事情当做笑话:“听说有个刁民故意买了假货,拿着《消法》当依据,硬要商家赔钱呢。”

这次索赔并不顺利,行政机关和商家都没把这20来岁的愣头青年放在眼里,隆福大厦只愿意赔偿王海最开始买的那一副耳机的钱,其余的概不认账。王海一气之下回了山东。

制造“王海现象”

回到山东的王海开始钻研法律。同年10月上旬,他再度来到北京买假索赔,这次他成功拿到了8000元赔款。

当王海拿着“挣”来的钱独自乐呵的时候,他还不知道,他的事情已经在北京“炸开了锅”。

1995年冬天,时任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的武高汉找到王海,让他参加一个活动。数日以后,王海出现在北京建国门外大街的赛特大厦,迎接他的是全国人大法工委巡视员何山、国家工商局公平交易局副局长杨竖昆、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曹小奇、北京赛特购物中心总经理王辛民等政府官员、商界老总,同时还有数十家媒体的聚光灯。这是一次非比寻常的座谈会,主办方中国消费者协会在会上抛出了一个重磅概念:“王海现象”。

王海没想到,自己二度进京,竟然制造了一个“现象”。他在座谈会上照本宣读的“我的困惑”,在非议与赞扬声中,被媒体疯狂转载。一夜之间,他成了极具争议的名人。

当时社会上对他的评价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有关专家、执法部门和消费者协会,他们都比较认可“知假买假”的积极意义。发掘出王海的武高汉,和王海亦师亦友,他收集了几公斤重的“王海现象”报道,给王海看,让他学习。四川的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还资助王海10万元成立了北京大海商务顾问有限公司。

对“王海现象”持反对意见的则主要是商家和一些群众,他们认为王海的行为太过投机,不值得提倡。王海最开始购假索赔的隆福大厦的经理刘子杰谈“海”色变,因为王海后来又着重“照顾”了隆福大厦好几次,弄得他无可奈何。北京甘家口百货商场的经理曾愤怒地说:“他的长相我们都记住了,地址、身份证号我们也有,有时候气上心头真想去打他一顿。”

王海凭着知名度的跃升,连续出手,在北京、广州等地打了一圈假,满载而归。

出名以后,接着就是越来越多的“王海”:“北京王海”徐涛、“湖北王海”张磊、“重庆王海”叶光、“山东王海”臧家平、“江苏王海”周斌……顶着各地“王海”头衔的年轻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此后,中国打假进入了新的纪元。

“津成”事件风波

打假出道以后,王海也并非一帆风顺。继北京、广州等数地风光打假后,2000年的“津成”事件让王海首次撞了南墙。

那时的王海,刚刚被中央电视台请去,与张瑞敏、吴敬琏、李宁、陈章良等名人并列,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20年20人”其中的一员,新书《王海忠告》又刚刚发表,正是风光无限的好时候。可是,接下来两年发生的一些事,却让王海的形象跌至谷底。

事件的导火索是王海所在的大海公司操作的一个选题,是关于大连“津成”电线电缆公司(以下简称“津成”)涉嫌制造伪劣电线的内容。王海说,他们在大连购得的电线被北京市质检局认定为“不合格”产品。1999年下半年,王海陆续将“津成”大连和西安两地公司告上法庭。

“津成”几次派人和王海交涉,让王海“网开一面”,个中巧言令色不表。

“我不知道对话过程被录音,还一本正经地和对方商量‘价钱。直到‘津成在后来的新闻发布会上将双方拟定的‘协议与录音公布出来,我才醒过头来‘这下完了。”王海回忆说。

2000年5月,王海诉“津成”一案在大连判决,王海败诉,并被责令道歉。

“津成”在判决以后表示坚决追究王海“敲诈勒索”的刑事责任,“要将王海送进监狱”。连一度簇拥王海转战各地的媒体也顺风转舵,批评王海行事不够光明。有媒体甚至称“王海疯了”、“王海打假背后是一场骗局”。

这是王海最困难的时期。他的个人打假因为陷于信誉危机不得不全面停止。正义不再,王海出道以来赖以生存的根基遭到了动摇,一切事情变得举步维艰。

王海说,那段日子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他当时心里只想着一件事:把与“津成”的官司重新赢回来。只有证明了“津成”电线确实有问题,他不是敲诈,他的打假才师出有名,这是唯一证明他不是诈骗犯的方法。

2000年到2003年,王海用了3年时光,从南宁到西安、再从西安到深圳,四处调查取证,穷追之下“津成”终于招架不住,最终,该企业有关领导相继因为涉嫌制假被通缉。

王海与“津成”的缠斗以王海的胜利告终。赢回“津成”的案子,不代表赢回了在公众眼中消损的形象,王海自此销声匿迹了好些年。

反省“津成”事件中的得失,王海发现,自己不再适合在打假第一线。因为自己的知名度,自己所到之处或将到之处总是吸引着无数媒体的关注,这跟打假的隐秘性有很大的冲突,往往是自己还没有采取行动,商家就有了准备,打假难以进行。再者,似乎媒体也不总站在自己这边,“津成”事件前后,媒体的逆袭让他发现,在聚光灯下行事,还需更加谨慎。

因此,王海决定不再亲自实施打假行动。他把注意力投向了自己的公司。

大海公司的生意经

王海的大海公司成立于1996年,注册公司的资金是刘永行资助的。起步阶段,刘永行告诉王海,希望他能通过公司的运作,将打假变成“社会行为”。正是有这样一个资助的背景,王海说,自己的公司永远都不会丢掉公益的成分。

经过10余年发展,大海公司伸展出多家分支机构,在深圳、广州等地都有大海公司的办事处,北京本地也有4个分公司,旗下员工“少说也有七八十人”。

数年时间,王海这个名字渐渐沉没下去,大海公司的名声则渐渐响亮起来。2005年公安部组织的“山鹰行动”中,打响第一枪的北京最大假冒复印纸案件,就是大海公司协助侦破的,涉案金额达2000万元。2006年山东药监局破获的全国最大新诺明假药案件,2007年河北质监局查获的全国最大假冒汽车玻璃案件,都有大海公司的参与。

王海介绍,自己的公司主要从事3种打假:业务打假、个人打假、公益打假。

业务打假是指有企业或者消费者个人向他的公司提出委托,他们根据委托内容进行打假。据了解,这是大海公司的主要工作内容。

“我们向委托方收钱,然后用这笔资金去调查、买假、诉讼等一系列行为,最终打假收益由公司获得。”王海说,有时候委托方给的钱多,他们用不完,可以成为公司的收益;但也有不够的时候,他们偶尔也会贴钱。

有人曾质疑王海是两头通吃,他摇摇头说,“我的目标是卖假方的赔款”。

所谓个人打假,跟业务打假不一样的是,发起者不是委托或者爆料的企业或个人,而是他们自己。王海说,大海公司有业务部门、法律部门,还有一些在外的调查人员,他们通过关注消费者市场,往往能观察到一些假货的痕迹。这些情况反馈回公司以后,经过调查准备,时机成熟了,公司直接出动小组对这些假货展开打假。

“津成”事件以后,王海再也没有从事过个人打假这种形式了,他觉得风险太高,自己精力也有限。

“如果再来一次‘津成那样的事情,我哪里还受得了?但是,公司新晋的职业打假人对这种方式很有兴趣,所以公司员工的个人打假没有停过。”王海说。

除了挣钱,王海说,自己经营大海公司,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搞公益打假。在王海眼中,公益打假其实就是一种针对知名企业的曝光。

2011年,王海和北京金山软件有限公司打了半年的官司。起因是他买了一套金山毒霸,发现产品存在虚假宣传。他向法院提起的诉求也很有意思:要求被告方退回买金山毒霸花的220元钱,并依据《消法》赔偿220元。

这样一件小案,被王海搞得轰轰烈烈。王海说,这一次是公益打假,不挣钱。

“金山”之后,“杰士邦”、“蓝月亮”、“红牛”、“好视力”等著名品牌纷纷入瓮,成了王海曝光的对象。微博兴起以后,王海还特意注册了实名账号,以微博的形式直播他与这些大牌企业的打假交锋。

从“刁民”到“公民”

自“津成”事件以后,王海就在谋划一个华丽的转身。

“津成”事件发生时,很多媒体曾将困境中的王海形容为“揪住了《消法》辫子的法盲”。这引起了他对职业打假人这个群体知识水平的反思。

《方圆》记者调查了解到,很多职业打假人知识水平都不高,王海自己就没上过大学,茅于轼曾评价他“智力和知识都只是中等水平”。还有一些跟风从事打假的年轻人甚至没有接受过正经的教育。一些人刚开始的打假手段也表现得简单粗暴,一般就是找商家磨,赖死赖活要商家赔,赔了就走不赔则继续闹。所以,很多人形容打假人为“刁民”。

王海想,如果他不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素养,以“野蛮”、“刁钻”的形象去打假,无疑会将这项“正义”事业蒙上一层阴影,卖假方也会以这个为把柄进行反扑,事情往往就会变得很棘手。

所以,王海这几年一直想成为在法律、商务领域有发言权的“知识分子”。

2003年,“津成”事件暂告一段落后,王海参选了北京市朝阳区人大代表,那几个月里,他和同为人大代表的纪玉君研究物业管理立法议案,又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主持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去担任“社区治理项目研究员”,走访40多个小区,研究业主维权。

2007年,王海连续主办了数次消费者权益立法促进研讨会,研讨“消费者”这个特殊群体的权益保护。

2010年前后,王海又多次向全国人大提交建议,包含了对《药品管理法》、《食品安全法》等多个法律的修改意见。

前不久,针对各地出现的执法部门靠执法所得养活的情况,王海发文建议相关部门建立“检举人分享罚款”制度,即规定凡因检举人的检举破获的制售伪劣药品、食品、其他商品和欺诈消费者案件,检举人可分享行政罚款的50%作为奖励。

“这样既鼓励了假货检举,又防止了执法部门对执法所得的不正常利用。”王海建议说。

经过年月的洗磨,如今,王海出现在各种言论平台上时,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参加座谈会还要打好草稿照本宣读的吴下阿蒙,他对时事的评论,向普通消费者作出的释疑,隐约有了很高的水准。

王海以前爱称自己为“刁民”,现在他在微博上传的头像则是大大的“公民”二字。问王海这两者的差别,王海说,以前什么东西都不懂,什么事情都敢上,谓之“刁民”;现在什么都懂一点,什么事都三思而后行,就成“公民”了。

猜你喜欢
王海大海公民
论公民美育
大海捞金
问大海
我猜你是开玩笑的
我 猜 你 是 开 玩 笑 的
冬日的大海
令人兴奋的大海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M 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gnesium Alloy Sheet by Friction Heating Single Point Incremental Form 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