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仰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高效的语文课堂必须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既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又要因材施教;既要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又要学有所获。高效课堂的构建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能够“秉承中华数千年文化底蕴的熏染,接受先进教育思想的浸育,勇于忍痛破除陈旧套路”,唯有这样,才能够让语文学科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教师个人魅力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精彩的电影背后必然少不了优秀的导演,充满活力的课堂背后必然少不了充满个人魅力的教师。作为语文教师,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佩服你、欣赏你,要用自己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笔者曾在学生中做过一次调查,发现学生非常佩服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非常肯定他们在课堂上突出的某些特点,如“有激情,听他的课带劲”“授课表情丰富、生动”“有自己的思想,充满智慧”“语言幽默,文采飞扬”等。因此,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根据自身特点,努力打造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学这块园地才会光艳夺目,引起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激活课堂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
打个比方,吃早点时如果每次都是吃鸡蛋,必然会生厌,吃早点都要换换花样,更何况是鲜活的语文课堂呢?所以语文教师备课时一定要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来精心设计,每堂课都力求有亮点、有活力、有高潮,要么在导语上取胜,要么在教学媒体上出彩,要么在环节上创新,要么在内容上升华。比如学习《苏州园林》时,可设计开展“假如我是导游”的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本地的园林建筑或风景区的特点和价值,这个环节能够激活说明文教学的课堂,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再如教授《春》时,教师可以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分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这样的质疑能够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入手比较自如地联想到春天的美景,产生明媚春光中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三、培养良好习惯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证
(一)教师集体备课的习惯
从教师角度来讲,首先要考虑是否将集体备课真正落到了实处。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仅靠个人查阅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教学中的成功,是在与同伴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集体研讨的带动下产生的。一枝独秀不是春,要想在教学中有所成就,单单靠个人的力量是难成气候的。尤其是语文学科,具有独特性,平时常会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难题,而且总复习阶段需要收集的资料多而繁杂。这时,只有全组教师团结协作,发挥集体力量,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集体备课应做到五个统一:1.统一教案;2.统一备课(包括一些教学方法、作业要求、课堂练习的内容以及用的课时量等);3.统一作业;4.统一资料;5统一进度。只有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教学中才能实现“双赢”。
(二)学生勤于积累的习惯
平日里,每当谈到学生的学习问题时,不少教师往往众口一词:习惯太差!可是,学生为什么学习习惯差呢?原因固然很多,而日常教学与管理中未能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却是不争的事实。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1.积累字词的习惯
语文学习中,要让学生每人准备两本字典:一本《古代汉语常用字典》,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平时读书、做作业时,遇到不会的字词、成语,做文言文遇到不懂的实词、虚词,都可以通过查字典自己解决。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对遇到的字词记忆更为深刻,而且还能改变“张口等饭”或只满足于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不良习惯,为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积累方法的习惯
方法是实战的最好总结。为什么有的同学学习了三年,依然不知道应该如何做阅读题,如何写作文?这都是平时不注重方法的积累和总结的缘故。拿课外阅读来讲,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针对个性阅读而言。对于考场阅读而言,一般情况是“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个“哈姆雷特”。所以,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答题的方法,如鉴赏某句话时,答题的步骤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类是运用修辞的句子,方法就是修辞(手法)+表达的作用+写的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没有运用修辞的句子,方法就是从文章中选1~2个重点词+解释词语+所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有了这些方法,在做阅读题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优秀是一种习惯,习惯造就优秀,但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方面“短、平、快”的方法是不存在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语文学习中只要长期坚持良好的学习习惯,细水长流,就会有所收获。
总之,在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要遵循新课程中的新理念,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思考、积极反思、勇于实践,才能够构建起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够还学生展翅飞翔的蓝天。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