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海南黎族文化生态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建设黎族文化生态区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实际,探讨了建设海南黎族文化生态区的对策。
关键词:黎族;文化生态区;问题;对策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一个基本内涵就是文化魅力独特,这不是一个短期目标,而是关乎海南未来发展的根本目标,要落实这一目标,就必须要找到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措施,而建立海南黎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无疑是好的载体。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在特定区域内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具有突出特色和价值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进行整体性保护,是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变性和整体性特征而采取的一种科学保护措施。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不仅保护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也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密切相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载体的有形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保护文化遗产生存、传承的特定自然和文化环境。
从2007年开始到现在,国家已经先后设立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福建省)、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安徽省)、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青海省)、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四川省)、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 (广东省)、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湖南省)、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 (浙江省)、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山西省)、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山东省) 、迪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云南省)10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由于目前仍处试验性阶段,因此各保护区暂定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待日后条件成熟时正式命名为“文化生态保护区”)。据了解,海南省已提出申报规划,并邀请专家进行相关考察和论证工作。
一、建设国家级黎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已具备了基本条件
1. 国家多项文化政策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为建设海南黎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指明了方向并提供强大的政治保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提出对“文化遗产丰富且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的区域,要有计划地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在全国设立10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9号)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国家战略,为建设黎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带来巨大的历史机遇。《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文化魅力独特”之岛的总体要求,而作为“国际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则是国务院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六大战略定位之一。历史经验证明,没有本土文化参与的旅游业形成不了核心竞争力,而没有本土文化内涵的旅游岛,同样实现不了真正的国际旅游岛、文化魅力独特之岛和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战略定位。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建设迫切需要富有本土特色的黎族文化积极融入,而黎族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弘扬因着国际旅游岛建设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历史机遇。因此,建立海南黎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不失为在保护、传承黎族传统文化与提升国际旅游岛核心竞争力两者间最好的利益结合点。
2. 黎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文化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灵魂,“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黎族目前人口130多万,约占海南总人口的17%,是海南省第一大少数民族,其内部分化为哈、杞、润、赛和美孚五大方言区,广泛分于海南岛中南部的三亚市、五指山市和其他七个黎族自治县地区。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勤劳智慧、勇敢坚强的黎族人民创造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船形屋是黎族代表性的住宅,竹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表达了古老的建筑风格,黎锦被誉为黎族文化的“活化石”,其中双面绣和龙被最为华美,是黎锦中的精品;黎族纹身历经数千年,是黎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刻在血肉之躯上的“敦煌壁画”,黎族还善于利用原木雕凿、刳制出各种独木用具达几十种之多;此外,黎族在钻木取火、制陶、医药、农耕和交通等方面,也有精妙之处,它们具有实物属性,表现了黎族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黎族人民能歌善舞、艺术天赋非常突出,创造了大量的民族艺术等文化遗产。如打柴舞、竹竿舞、黎族民歌;黎族乐器有40多种,分为竹制吹管、拉弦、弹拨、打击等乐器,其中,鼻箫、哩咧、叮咚、吹树叶等乐器是黎族很有特色的民族乐器;各种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三月三节爱情主题节日以及拉乌龟等体育活动等等。在国家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黎族传统棉纺织染绣技艺(黎族织锦)、黎族三月三节、黎族民歌、黎族打柴舞、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黎族钻木取火技艺、黎族竹木器乐、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黎族服饰等十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榜上有名,占到全海南省近一半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黎族文化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交流,尤其是信息科学的发展打破了人们以往相对隔绝、各成一体的格局,整个社会的文化风俗趋于同一,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亡,黎族也不能例外。随着黎族文化汉化速度日益加快,很多别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比如黎锦的“纺染织绣”技艺,年轻的黎族青年罕有习作者;比如延续了几千年的黎族文身习俗,尽管承载着黎族独特的民族记忆,但随着文身老人的离去,文身的工具、工序、技法等都将永远的消失。这些被专家称为“刻在身体上的敦煌壁画”也将永远消失;在黎族地区再也见不到黎族男女身着华丽民族服饰的情景;再也听不到黎族阿哥阿妹山间对歌诉情的意蕴绵长;更有甚者,很多90后的黎族少年们不懂说本民族的语言。黎族文化的生存面临严峻挑战,从传承的角度看黎族文化的现状,非常不容乐观。因此,黎族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黎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也急需有所突破,建立海南黎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势在必行。
1.建立“活态”海南黎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划定黎族历史文化遗产最为丰富、密集的五指山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东方市、乐东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对其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并给予其政策、资金、人员上的扶持,从而完整、系统地保护该区域内特殊的自然环境、历史遗迹和以活态存在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在保持原生态文化面貌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活态”的动态保护与恢复原住民自然生活的整体性保护是其区别于传统博物馆的静态保护、单项保护的典型特征。其模式是以一个特色文化乡村为核心建立一个文化生态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内,民俗风情、婚丧嫁娶、文化节日、表演游戏、集市贸易、民居民宅、玩具器物等各种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都融入生活,成为文化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生态保护区,打破传统静态的“死”的单项保护模式,以更加新颖、和谐、自然的方式整体保护民族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与各种要素,对于文化的活态传承意义非同一般。
2.大力推进对文化遗产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保护和资助工作。要继续做好文化遗产(包括有形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采取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保护措施。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资助力度,制定完善的传承人标准、传承机制、传承方式等规范,开展师徒传承、团体传承等多种形式的传承活动,培养出德艺双馨的优秀传承人。
3.开展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俗活动。民俗是文化的根,是民族文化的基础,更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活动,无疑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黎族民间风俗异常丰富,三月三节、打柴舞、舂米舞、黎族民歌、黎族传统婚礼、黎族传统饮食等都充分体现了黎族民族文化的精髓,要将这些原生态的民俗活动恢复起来,使其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去,成为黎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4.建立完善的文化传承机制。要在全省各类大中小学校开设黎族传统文化课程,根据不同层次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编写相应的教材,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实践。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开展黎族文化遗产普及宣传活动,集中展示黎族社会历史风貌和特色文化形态。要充分发挥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和网络媒体的宣传作用,对黎族历史文化遗产展开广泛的宣传报道。
5.建设一批文化遗产开发试点单位。文化遗产既需要保护,又需要开发,对于那些可再生性的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饮食、歌舞、节日等采取生产性方式保护是最佳的保护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延续这些遗产的历史存在形式,而且还可以成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绿色经济增长点。要选择一批有开发能力和开发潜力的企业和单位进行试点,重点扶持那些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相关的黎族服饰、黎族饮食、黎族建筑、黎族医药、黎族体育等领域的产业项目,使其能够产生示范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洪晋.国家战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M].南海出版社,2010.
[2]焦勇勤.建黎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助推国际旅游岛[N].南国都市报,2009.
(作者简介:罗春祥,副教授、国家高级导游员,海南省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