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提升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内容,以促进“三个文明建设”为目的,使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乡镇文化站逐步健全,文化干部队伍相对稳定,群众文化活动日趋活跃,三级文化网络初步形成,农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全市28个乡镇都有文化站,每个文化站至少有1名专(兼)职文化干部,一半以上的乡镇文化站有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10个乡镇有影剧院,全市共有小型文艺演出队伍140余个,农村电影放映队42个。全市630个行政村,有村级活动室310个,占49.2%。全市共有“杜鹃花工程”省级标准点1个(孙疃镇);省级试点5个,市级点5个,县级点9个。基层文化馆站配合当地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科技卫生工作,积极开展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文化基础设施匮乏。三区乡镇绝大多数无文化活动场地,濉溪县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县由于资金匮乏,也不同程度存在此类现象,图书阅览室共用,缺少室内、室外活动场地,没有配套的文化娱乐设施,图书数量少,质量差,科技含量低,直接影响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和图书作用的发挥。
2、农村文化队伍不健全。全市28个乡镇文化站绝大多数为兼职文化干部,且文化工作位虚薪低,造成农村文化队伍难留人才,文化干部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在组织指导群众文化活动中影响着职能作用的发挥。
3、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经济形势的好坏直接制约着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现多数乡镇都是“吃饭”财政,缺少对农村文化建设计划性、合理性、前瞻性、可持续性的资金投入,硬件缺乏。群众文化活动缺少应有资金支持,使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受制。
4、文化活动不足。就调研的整个情况来看,农村文化活动的数量不多,仅局限在节日,而日常及农闲时节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成为断层,且种类少、形式单一,层面不宽,质量不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渴求,以至于除电视外,只能在扑克、麻将桌寻找寄托。
5、整体发展不平衡。由于各乡镇经济情况不同,领导认识的差异,基础条件的不均,文化干部素质的优劣使各乡镇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实施意见
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应着眼于长远的发展,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当作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来抓,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要把经济扶贫与文化扶贫结合起来,治穷和治愚结合起来,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把村级文化建设作为工作着力点,实现工作重点的下移、文化资源的下移和文化服务的下移,切实加大建设力度,进一步活跃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按照中发[2006]1要文件要求,真正做到五纳入:即: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具体工作的实质就是做到四个落实:即经费落实,队伍落实,阵地落实,活动内容落实。
(一)经费落实
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抓手,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缩小公共文化设施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根据中办发[2005]27号文件精神,由市财政每年拨出200万元专款,设立“淮北市农村文化专项资金”,每年用一定数量的资金与各级地方财政配套使用,多渠道加大对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主要用于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扶持、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面向公众的文化服务采购、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精品的奖励,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证。抓住重点,辐射全面,重点扶持乡镇文化馆站建设,争取财政支持对全市农村文化馆站、民间文艺团体和“2131”工程先进进行表彰。
(二)队伍落实
争取各级政府支持,逐步完善县、乡文化馆站人员编制配备,达到全市每个乡镇文化馆站都有一名专职文化干部和2-3名兼职文化干部。与此同时对农村文化事业单位实行从业资格审查制度,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强化对乡镇和村级文化活动的组织指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文化组织的职能作用。
加大对乡镇文化干部和农村文化表演团体的扶持力度,市群艺馆每年举办3-5起农村文化骨干培训班,不断拓宽乡镇文化干部的知识层面,提高文化专业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强化对乡镇和村级文化活动的组织指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文化组织的职能作用。各县区也举办相应的培训班,着力提高专业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努力打造一支思想正、作风硬、业务精、能力强的乡镇文化干部。充分利用和发挥农村人才资源,为农村人才的脱颖而出创作条件,通过发现、培养、提高,促进农村文化人才成长。
(三)阵地落实
以“杜鹃花工程”和“2131”工程、农村文化细细资源共享工程为抓手,建立我市市级农村文化馆站评比标准,即:室内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室外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专兼职文化骨干3-5人、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力争到2010年,全市乡镇文化馆站普遍达标,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基本实现文化建设网络化。2006年重点扶持3-5个乡镇文化站,投入一定资金为其添置流动电影放映机、电脑、电视等必要的文化设备器材,积极开展农村数字文化信息服务,逐步提高数字化信息服务能力。积极组织片源,重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和农村科教影片的放映,至2010年达到全市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四)活动内容落实
首先,继续坚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使之制度化、经常化,构建起以市区为中心,乡镇为枢纽,村户为前沿的三级文化网络,广泛开展积极向上、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变“文化下乡”为“乡下文化”;其次,积极打造农村文化活动品牌,2006年将举办一次示范性、导向性的全市农民文化艺术节,并使之形成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品牌;第三,加快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积极扶持民间文艺队伍或个体办的文化实体,力争至2010年全市630个行政村都有业余文艺队伍,最终以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以民间文艺队伍、个体办的文化实体为补充,逐步形成文化网络,因地制宜地开展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第四,今年以中办发[2005]27号和中发[2006]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组织专业人员对农村文化工作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底,通过调查、统计、研究、论证等环节,摸清摸清全市农村文化的底数,明晰我市农村文化究竟蕴含哪些品类;哪些可扬;哪些当弃;哪些文化历史可以挖掘和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召开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研讨会,研究制定加快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第五,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汲取艺术营养,努力创作出反映农民群众生活,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突出文化活动的个性和特色,充分发挥引导、示范作用,以“一村一特”的要求,从建设特色文化的角度出发,经常深入基层知道业余文化骨干,充分利用农闲、传统节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力争使农村文化活动办出影响、办出规模、办出质量、办出档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作者简介:唐继志(1954.5-),男,江西安远人,本科,副研究馆员,安徽省淮北市文化馆,研究方向:公共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