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幸军
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人们的劳动条件得到改善,工作时间逐渐缩短。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科技成果将部分地把人们从繁重而紧张的劳动束缚中解放出来,科技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是解放人的手段,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下,个人的自由发展才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个人自由地实现着自己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科学技术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力
1 科技离不开劳动大众
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但又紧密相关的概念。科学是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技术则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操作性手段、程序和方法。在当代科学和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增强,不仅科学的发现往往导致技术的发明,而且技术和理论科学日益紧密结合,换言之,科学和技术趋于一体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科学技术以及科技革命这一新的范畴。马克思主义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科学技术的力量和作用,从而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结论,并且这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人民是不可分的。蒸汽机的发明,是历史的必然。到了瓦特时代,科学和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为蒸汽机的发明做了充分准备,正是由于当时不仅有了关于热力学的一些知识,冶炼和金属切削加工技术以及机械传动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还有了一个比较熟练的机械工人队伍 ,这才使瓦特等人的发明成为可能,马克思说瓦特等人的发明之所以能够实现,只是因为这些发明家找到了相当数量的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就已经准备好了的熟练的机械工人。
2 科技对人的负面影响
现代工业已经把家庭式的师傅的小作坊变成了工业资本家的大工厂。挤在工厂里的工人群众就像士兵一样被组织起来,他们是产业军的普通士兵,受着各级军士和军官的层层监视。手的操作所要求的技巧和力气越少。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他们只是劳动工具,不过因为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的费用罢了,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技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的奴隶,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而这种影响是和资本主义制度密不可分的。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贡献之一,也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资本有一种节约的趋势,这种趋势教人类节约地花费自己的力量,用最少的资金达到生产的目的,正像只要提高劳动力的强度就能加强对自然财富的利用一样,科学和技术使执行职能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依它的一定力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资本与科技的融合与互动促使人类社会迈入了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最节约物化劳动,但比任何其他生产方式更浪费劳动,不仅浪费人的血肉,也浪费人的智慧和神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按照它的矛盾的,对立的性质,还把浪费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压低工人的生存条件本身看成不变资本上的节约,从而看做提高利润率的手段,资本的利益同社会或人民大众的利益是尖锐对立的。
3 科技发展与人的发展
在当代社会科技已成了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深层基础,而它是否能从根本上造福人类而不是为祸人类的关键则在于如何处理科技与人性的关系。无论是单纯的技术还是技术化了的科学,它们本身从自然体和自然属性上解构人性,其发展和运用就更应具有复杂的人性系统及其与环境之间整体统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性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社会要发展就需要科学技术的力量,所以怎样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是我们现实生活中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历史上我们只是看到了它对生产的促进作用,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忽视事物发展的规律,只强调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只是群体中心主义,是对人的自由的践踏,而科技只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成为他们牟利的工具,从而产生了国家以及民族实际上的地位的不平等。所谓人的人性,最根本的是人的主体性,人性也只是当人作为主体从事活动的时候才开始发生和形成的。人是一切实践活动的主体,当然也是科学技术活动的主体。所以,从价值性看,科技只有成为人们确定、理解、实现人性价值和人性目标的物质手段,才具有内在的合法性。 从人性系统的发展规律看,人的正当合理的需要使科技成为推动人性系统健康演化的动力,欲望对需要的扭曲造成人性系统演化的陷阱及不能通过技术的途径消除科技与人性的对立。科技与人性,两者既对立又统一。二者并不具有经典意义上的“矛盾”,这种关系只是历史运动的产物,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
4 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它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诸如,环境污染、核威胁、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大致可以概括为四点。第一,由于人们不同目的之间的差异,处于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武装斗争冲突等激烈利益争夺之中的不同集团,其目的之间的对立明显,他们必然会以先进的科技形态与对手相抗衡,从而使科技直接转化为一种反对人的力量。第二,人们对科技发展的影响的全面认识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项科技成果的诞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总是先有其负效应,而后再加以改进,而这也需要时间和付出代价。这是这些问题产生的认识论根源。第三,任何科技形态都是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协调运作的结果,而人是柔弱的,由于各种生理和心理的制约,人们难以实现技术系统的持续,快速运转,这是这些问题产生的人类学根源。第四,任何一种科技的运行都存在着失灵和失控的可能性,促使科技风险转化为科技灾害的原因很多。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任何人都没有特殊活动的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人们随自己的兴趣做事。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是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随着科技活动的前瞻性与计划性的增强,这些负效应有望减轻,社会化的人以及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人类的解放是在社会进程中不断发展的,离不开科技的进步,我们应该辩证看待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解放,随着技术进步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财富增长速度加快,人们的劳动条件得到改善,工作时间逐步缩短,闲暇时间开始增多。科技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社会发展史表明,人类的每一次解放都是在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尽管由于新技术形态的历史局限性,也会带来新的束缚或奴役,但与此前承受的束缚和奴役相比,毕竟在程度上有所减轻或在范围上有所缩小,而它带给人们的自由与幸福却在不断增加。反科学主义者所倡导的放弃现代科技发展,回归原始质朴生活的设想,是极端浪漫主义具体表现,它是以人类解放与社会发展的巨大倒退为代价的,这是在开历史的倒车,是注定行不通的。随着人性的完善和社会竞争的弱化,当今趋于单向度的人,也必将为未来全面发展的人所取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发展将日趋协调,这就是科技发展的辩证法。
5 中国目前的现状
马克思指出科技发展和社会具有辩证关系。马克思曾对科技革命的历史作用做过精辟而形象的概括,即科学技术是比当时法国的著名革命家更危险的革命家,并认为科技革命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异化了,只有经过社会革命才能消除这种异化。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改革,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并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来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现代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物的现代化与之对应的是人的现代化。马克思韦伯在19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新科技革命使得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因为高能产业的发展,需要有高素质的人为支撑。例如,1962-1964年,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在《走向现代化》一书中提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他提出了现代化的人的三个特点:第一,开放性,乐于接受新事物。第二,自主性、进取心、和创造性。第三,对社会有信任感,能正确对待别人和自己。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在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科技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强调人的发展。中国正处在高速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科技的历史重要关头,怎样处理科技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关系到了民族的发展与振兴。中西文明相互交融,这为我们提供了机遇,而社会主义制度在本质上与健康的科技人性关系是一致的,这也是我们选择和创造的条件和途径。所以,我们应带着对此问题在哲学上的深思,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处理好科技与其他各方面关系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进步,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指导结合中国现实国情,注重协调科技发展与其他各方面的关系,使科技发展为人类造福。趋于人性化的科技发展必将肩负起未来的人类解放与社会进步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