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诺贝尔文学奖中的政治因素

2012-04-29 20:11周冬香李立
科教导刊 2012年14期
关键词:高行健获奖者诺贝尔文学奖

周冬香 李立

摘要诺贝尔文学奖是当代中国文学界炙手可热的话题。但是大量证据表明,诺贝尔文学奖中的政治因素非常浓厚,已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文学类奖项。本文由颁奖历史切入,对当代诺贝尔文学奖中的政治因素及其缘由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我们该以什么态度面对诺贝尔文学奖提出了一些看法,希冀我们可以正确地对待这个奖项。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政治意识形态中国文学

文学就是政治学——这句话虽然武断,但却是实际情况。能够获得瑞典文学院垂青的作家,其作品无一例外地都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诺贝尔奖项分为五种:物理奖、化学奖、生理医学奖、文学奖以及和平奖。可能就是处于人类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学奖争议最多。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认可度的争议,全球各地都有,不仅是中国,尤其在当代。争议最多的不外乎选出的得主是否当之无愧代表人类文学的最高水平。而所谓的纯文学大师例如博尔赫斯,只能够获得业界的赞扬,最终和诺贝尔文学奖无缘。这个文学奖不青睐博尔赫斯,不能全说是一种遗憾,只能说明博尔赫斯没有体现出该奖项所要表达的声音——政治。

围绕诺贝尔文学奖的揭晓,中国文学界按惯例是要集体骚动起来的。笔者将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中所体现出的明显的政治因素及其缘由做一解析,并对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态度面对诺贝尔文学奖提出自己的看法。

1 文学奖中的政治

文学从来就离不开政治,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粉末是无法弹去的。议论诺贝尔文学奖带有政治色彩决非一种噪音,因为百年老奖,早已经积累证据若干。让我们从后往前数,2010年度获奖者秘鲁作家略萨参加过秘鲁总统竞选,以业余政客的身份为拉丁美洲公民自由等问题奔走;2009年度获奖者罗马尼亚小说家赫塔·米勒在齐奥塞斯库政权下采取不合作态度,她的作品对专制、野蛮、伪善有着持之以恒的揭露;2006年度获奖者土耳其作家帕慕克与土耳其政府不睦,其代表作品《雪》深刻描绘了当地的政教文化冲突,进而隐含了评委会不可忽略的土耳其与欧洲的关系问题;2005年度获奖者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获奖的关键因素在于他清晰的政治立场——反对英国卷入伊拉克战争;2004年度获奖者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长期批评保守政客与社会阶层,以其鲜明的反右翼立场活跃在本国的政治舞台;2003年度获奖者南非作家库切因为对南非的现状不满而移民澳大利亚……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要进一步说到诺贝尔文学奖中的政治化现象,有一位得主是不可忽略的,他就是2000年的文学奖授予法籍华人作家高行健,这个结果从文学角度上看就多少让人有些无法理解了。因为用中文进行创作的作家,艺术水平远高于高行健的,可谓不计其数,但为何是高行健获奖?瑞典文学院给予高行健的评语是“一名举世公认的具有深刻洞察力和语言天才的作家,为中国文学和戏剧打开了新道路”,给人以天马行空的感觉,缺少实事求是的精神。高行健的作品获奖前在内地和台港澳知名度甚低,在世界其他国家亦谈不上“举世公认”。况且在当时瑞典文学院的评委中,只有马悦然教授通晓中文,所谓“为中国文学和戏剧打开新道路”的评价缺乏客观性和权威性,当然会引起非议。评审委员会这次依然没能抽离政治,西方媒体在报道中突出了高行健个人的流亡国外经历与作品中的政治镜头。在国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的高行健1987年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流亡欧洲,他说到:“我连梦里都没有中国了,有的话,都是噩梦”。①中国作家协会评论:“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高行健,不是从文学角度评选,而是有其政治标准”。由此可见当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味道。

2 政治化的缘由

文学从来都不是伊甸园,也不是象牙塔。文学根植于当代社会的勃勃生机和暗流涌动之上,这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很多人看来,诺贝尔奖的评选结果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其之所以能建立起这样的权威地位,依仗于奖项所坚持的公正性和准确性。但这更多地是表现在程序公正方面,其评奖的程序已为后世很多场合所推崇。在谈到诺贝尔奖的实质公正时,千万不能忽略它的前提和范畴,那就是它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在历史上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强烈敌对,不仅导致了世界的分裂,也使文化和文学之间产生了至今仍未填平的鸿沟。而诺贝尔奖——不只是文学奖——作为西方价值观的忠实贯彻者,其本身就是这种政治对抗积极、自觉的参与者。在这个意义上,诺贝尔奖的准确性与公正性必然会同时包含它的偏执性与对抗性。因而,文学和文化向政治“靠拢”,产生了功利性的结盟,难免因政治上的对抗而产生文学、文化上的歧视。

上世纪90年代世界巨变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强势推动了它的政治强势,也加剧了它的文化强势向整个世界覆盖。诺贝尔奖已经确立起来的权威地位对发展中国家文化和心理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尤其是那些急于融入西方发达国家行列的发展中国家,文化方面的攀比心理更是迫切。这种现象反过来又助长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功利导向。因此,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性格愈发明显,它表达的是西方的关切所在,反映的是国际利益的版图和意识形态对立的格局。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文化传播当然会对它形成一种挑战,抑或成为一个难题,但这无关乎文学,而将作为一个国际政治问题考验评委的智慧。近几年海外华人作家的获奖,证明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老奸巨滑,也证明了它的政治本性。如何针对现世的政治发出自己的声音,是评审委员会一贯贯彻的宗旨。以文学奖的手段表达它对一个国家的政治上的评判,这属于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性格,也是它现实的野心。让我们无可奈何的是,它的权威地位已经建立,就足以使它这么牛。②

3 中国的对策

诺贝尔文学奖对现世国际政治博弈和意识形态角力的考虑早已影响甚至说是支配了它对文学的视野和判断。换而言之,获奖对象只能是被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认定是“政治正确”的作家,以及能体现它的价值观的文学。这本也在情理之中,一个奖项理所当然会体现颁奖者的意志。既然如此,那么有些问题——诸如中国作家为什么得不了诺贝尔文学奖?谁最有可能获奖?等等的症结显然就在我们自己的身上。

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真的对中国的文学界如此重要吗?截止到2011年度获奖者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默,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开始已经历时111年,20世纪中因战争停授了几届,共有约百名作家获得过这个奖项。但是笔者相信,让任何一个接受过文学教育的人从这近百位获奖者的名单中选出自己认为够分量的得主,肯定不会是全部,甚至连一半、连三分之一都不到。难道真的是因为无人可选?除了已经获奖的作家,生活在20世纪并且必然会载入人类文学史册的作家还有: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弗兰兹·卡夫卡、斯蒂芬·茨威格、米兰·昆德拉……更多的就不举例了,至少上述作品是世界文学史上无可争议的高峰,上述作家没有获奖就可以证明诺贝尔文学奖在上个世纪代表世界文学巅峰水平方面是存在不足的。③毋庸置疑,整个20世纪的人类文学史群星闪耀、灿若晨曦,而诺贝尔文学奖的名单中却列上了大量知名度甚低的作家和作品。

既然如此,国内文学界为何还总要围着这个奖项吵吵嚷嚷呢?每年底的获奖揭晓对一些具有浓重诺贝尔文学奖情结的中国作家来说,无异于一种精神煎熬,其中原因恐怕是当今中国社会中庸俗的名利意识在作怪。在中国,一个作家获奖了,不管这个奖能代表什么意义,反正他得了世界级的奖项,就算在国际上依旧没有认可度,回国后照样可以金光闪闪。可就是有相当一部分旁观者还很认可这一套,不得不说这源于盲目的民族自尊心理。不管有多少优秀作家们一再疾呼:中国文学已经到了很危急的时刻,也不管复兴中国传统国学任重而道远,更不管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对中国文化有多少了解,反正,假如我们能抱回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我们就理所当然处于文学盛世了。

既然瑞典文学院还没有大度到可以坦然面对中国大陆的文学和作家,那我们的作家也不需要绞尽脑汁去写诺贝尔文学奖认为“政治正确”的文学,我们的国家意识形态更不可能因诺贝尔奖推崇的价值观而发生改变。中国作家一定要克服缺乏自信的弱者心理,不再把诺贝尔文学奖看做是证明自己的最高标准。实际上,这无关乎文学的现实,仅关乎游戏者的智力。

以上就是笔者以自己有限的学识对诺贝尔文学奖所做的梳理。可以看出:第一、诺贝尔文学奖没有脱离政治意识形态;第二、该奖项存在着文化地域上的隔膜和偏见;第三、仅从欧洲文学来看诺贝尔文学奖也代表不了欧洲的最高水平;第四、是否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不影响国家的文学发展和作家自己的创作;第五、诺贝尔文学奖无法把小作家夸张为大作家,同样无法把大作家埋没成小作家;第六、诺贝尔文学奖有待完善和提高。

猜你喜欢
高行健获奖者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奖垂青气候科学,不仅是获奖者的成功,还是更多人的成功
第二届“刘征青年诗人奖”获奖者巡展
第二届刘征青年诗人奖获奖者
为何今年不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有今天的成就 你最感谢谁?Ray Collins海景摄影师获奖者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叙述者的魔术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孤独的舞者——高行健《车站》先锋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