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平
摘要:在实现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和资源配置均衡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念进入当代教育改革的视野。本文从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搭建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提供E-learning个性化学习方式以及创建虚拟教育社区四个方面论述其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5-0023-03
随着义务教育进入了“后普九”阶段,人们对义务教育的要求不断地提高。“能上学”已不是问题,问题是“上好学”。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全面教育行动纲领》指出,“如果不能向全民提供保证质量的教育,所谓的全民教育不过是一种‘空洞的胜利”。为了不使“后普九”阶段的义务教育沦为“空洞的胜利”,必须转向义务教育的质量提升。
置身信息化社会,教育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作为信息化社会标志的信息技术,不仅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水平和应用水平,大力开发和整合优质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把优质资源引进课堂教学,有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优质资源共享:课堂教学的直接推动力
优质教育是时代的诉求,是义务教育普及之后的必然发展目标。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因此,优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优质教学的实现。而优质教学的实现必然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可获得性为前提。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存在不均衡现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步入信息化时代,资源不再如以往社会那般只能以物化形态出现,大部分资源能够以信息的形式呈现,而信息通过网络可以无限制共享。这样,优质教育资源就可以以信息的形式通过网络实现共享,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状况。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各种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目的的网络资源平台,例如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省级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小学教育联盟网等。以中小学教育联盟网为例,“基教联盟”是“依托‘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应用试验专项:‘基于IPV6的国家基础教育网格应用示范课题,以此为基础,通过网格计算技术,实现对全国各地的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集成和共享”[1]。中小学教育联盟网上的教育资源由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联盟中32所全国知名学校共同承建。有意加入“基教联盟”的学校均可向联盟提交申请,加入联盟的学校的教师均可免费使用中小学教育联盟网上的优质教育资源。到目前为止,中小学教育联盟已有加盟学校1271所、40383条优质资源和642110位实名用户。诸如此类的由网络承载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打破了原来由于区域地理位置限制所导致的资源瓶颈,让边远地区的教师也能像发达地区的教师一样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的局限性,从各种网络教育资源中分享优质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结合自身的特点创设自身的优质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现代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教师专业发展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目前教师教育改革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追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不容忽视。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持续学习的机会和能力。培训机会不足与培训质量不高、社会性功能的增加无形中挤压了教师的生存空间和专业发展的时间,都成为当前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2]。因此,如何利用教师有限的专业发展时间促进其专业发展成为当代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在教师培训中的运用,教师培训应该走出传统培训的固有形式,采取面授加远程辅助的形式,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以实现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远程教育不同于邮件传输的函授教育,也不同于以广播电视、录音录像为主的广播电视教育,它是通过计算机、多媒体与通讯技术相结合的网上远程教育。远程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突破了时空限制,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现代远程教育更以其传输效率高、多媒体性、即时反馈性和信息资源共享等特点优于传统远程教育(函授教育和电视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传统教师专业培训的有力补充,其主要以教师培训网站为平台,由培训者引领、指导和管理评价。“它不仅提供了各种理论知识、课改动向、丰富的资源,而且规定了通过学习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要完成的任务和测试”[3]。以“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以下简称“教师网联”)为例,“教师网联”以现代远程教育为突破口,以高水平大学为核心,区域教师与资源中心为服务支撑,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城乡的教师教育网络体系。网站设有“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化”、“教研天地”等专栏。“教师专业化”包含教师资格认证、信息技能培训、教育基本原理、素质教育、教育心理、学校德育等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题。“教研天地”则提供课改前沿、教学有方、教案精粹、课件制作、教研论文、学科教研、教学研讨等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资源。其他有特色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站还有“中小学教育联盟网”,中小学教育联盟网上设有教师空间和在线答疑两个特色栏目。“教师空间”有利于来自不同地区和学科领域的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交流和分享教育教学经验。通过“在线答疑”,一线教师可以向专家请教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专家给予实时或非实时的解答,从而帮助教师发展。
三、E-learning: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新途径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而“作为人的发展,差异与个性是其本质所在”[4]。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需要在这个统一要求之上增加一个新的指标——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它首先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才致力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赖于基于学生自主性的个性化学习。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在课堂教学之外寻求个性化学习的新途径——E-learning。E-learning主要指基于网络的学习,它通过网络技术来设计、执行、选择、管理、支持和扩展传统的学习。它“以数字化的互联网平台为环境,自主在线学习为特征,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手段,将学习者、资源开发者和专家组成互联网社区,通过实时与非实时的交互,在无限的可扩充的功能模块中,体验新型的较多的灵活性”[5]。E-leaning的最大特色在于其信息与资源广泛的来源和共享能力、更多知识获取的机会、更快地吸收最新的资源、更加量化的质量评价标准。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展开学习,E-leaning通过互联网将大量的信息和资源以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方式面向学习者,为学习者提供广泛的选择空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性化和主体性极大地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得自主学习成为必然。E-learning上的教学体系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按目标和层次细化,实行任务驱动,使自主化学习真正能够实施,为个性化学习的效果提供有效保证。同时,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教学管理系统通过跟踪学习时间、学习参与方式、学习测试效果等统计,量化学习过程,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策略上的建议,一方面为学习者的自我管理提供参照标准,以改进学习方法,实现个性化学习的目标。
四、虚拟教育社区:教育文化发展的新阵地
文化是教育的土壤,而教育只有根植于文化的土壤之中才能健康发展。教育活动就其实质而言是教育中各主体通过一定的中介而进行的交互活动,而健康的教育文化既是这些交互活动的润滑剂,同时也是这些活动的结果。因此,以优质均衡为目标的义务教育必然要致力于营造健康的教育文化。传统的教育文化总是囿于特定的时空的文化传统和教育活动,其发展总呈现明显的惰性。当今时代瞬息万变,传统的教育文化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教育的需要,更新教育文化发展模式势在必行。而随着信息化网络的飞速发展,为教育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阵地——虚拟教育社区。
虚拟教育社区是由具有教育兴趣及需求的人们,利用网络传播的特性, 通过网络互动从而满足自身需求而构筑的新型的生存与生活空间,参与者着重于相互的交流、沟通与互动,进而产生的相互间的紧密和认同关系。“虚拟空间具有跨地域性(空间的距离不再是阻碍)、去时间性(获得即时的互动及资讯)、互为主体性(以独立个体的身分进行沟通,而非传统媒体社会的单向传输性质)等特质”[6]。这些特质使得虚拟教育社区成为多元教育文化的汇集之地,从而具备创生一种新型教育文化的可能。以“1+1教育社区”(网络社区)为例,该教育社区的成员有大学教授、中小学管理者、一线教师、研究生、大学生、中小学生和学生家长。在虚拟教育社区中,有各种活动模块,例如“观点争鸣”、“教学管理”、“班级管理”、“学科教学”、“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等。在这个教育社区中,不同成员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大学教授和研究生是理论指导者,他们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是整个社区的精神引领者,能够为其他成员在实践中遇到的困境给予理论上的解释和说明,并给予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向一线教师了解当下教学实践;一线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以博客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教学成长经历;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主要是学习者,在社区中他们可以了解他们喜欢的教师的最新动态,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寻求答案,同时也以博客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学习成长过程;家长们则主要与学生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并寻求教授和教师的建议和帮助。这样,一种新型的教育文化,即教育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的文化,在无形中建立起来。当这些成员从虚拟教育社区回到现实的教育中,他们就会带入在虚拟社区中所得的各种观念和文化,从而促进在实际教育社区中的教育文化的演变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国家基础教育共享共建联盟简介, http://www.g12e.org/help/index.shtml.
[2]陈海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内涵、案例与对策[J].中国电化研究,2010(12).
[3]潘玉霞,汪颖,张露丹.发挥网络远程教育优势促进农村教师培训跨越式发展[J].成人教育,2011(9).
[4]冯建军.优质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目标[J].教育发展研究,2011(6).
[5]郑青.E-learning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发展的新途径[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5).
[6]马延红.虚拟社会对家庭功能外化的研究[J].西安社会科学,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