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才慧
摘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业市场化、现代化的较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从开始认识到孕育到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得到一定程度的规范和提高。但总体上发展迟缓,合作组织的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有许多欠缺和不足,亟须完善和提高,很难与组织化程度较高的跨国公司竞争。只有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化的形成,增强农户和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有效维护农村农民的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经济社会的稳定、进步与农村市场的繁荣。
关键词: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036-02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为适应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农特产品流通,实现农业规模效益,由农民、农村个体大户、经纪人等通过以资金、劳力、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相结合而形成的自主经营、自我服务、自负盈亏,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经营、服务组织。从实践看,凡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起来的地方,基本上都出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批群众”的可喜局面,因此,要鼓励和引导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有效维护农村农民的利益,确保农村市场的繁荣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重庆市的专业合作组织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迟缓,表现在合作组织的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有许多欠缺和不足,亟须完善和提高。
1.政府指导不力。政府部门对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指导不及时、支持力度小、服务不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应市场的需要,用什么方式把农民和协会连接起来,真正地为农民提供优新品种、先进适用技术和销售市场是政府引导和支持的当务之急,如何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健康发展,是一大难题。
2.政策扶持较弱。国家针对“两社两化” 工作,制定出台了一些税收和工商登记等优惠政策,但对免税的农产品仍实行征税。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政府的扶持、税收对农业的优惠政策停留在口头上的多,落到实处的少。有些信贷部门不以大局为重,不以区域利益为重,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按政策办事。因此,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资金的“瓶颈”制约,难以拓宽服务领域和扩大经营规模。
3.管理不够规范。相当一部分组织与成员的利益关系比较松散,盈余分配办法有待完善,内部管理需要加强,经营机制不够灵活。由于大多数普通农户成员对外部力量和能人的依赖度较大,加之缺乏法律界定标准,一些不由成员控制的企业、单位和个人随意“翻牌”,违反合同,只以自身利益为重,不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一些不良影响。运行机制不健全。大部分合作组织没有严密的运行章程,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不够健全,成员素质不高,只是凭经验、凭干劲办事,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不强,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
4.组织关系松散。组织与会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组织与会员之间联接链条脆弱,没有明确的合同约束,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基本处于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合、遇险则散的松散状态。很多是松散型的一次性买卖或买断关系,就是已建立稳定购销关系的,也是把加工、销售环节所得部分利润返还农户的较少。加之,这些涉农企业的经济实力还比较弱,这种关系一旦遇到市场风浪,其约束力便显得十分软弱。与农户以土地、资金、劳力等要素共同参股合作,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体的则更少。
5.服务项目难拓展。多数合作组织没有兴办实体,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等层面,只搞低水平的单项服务,提供生产资料或技术资料服务,而忽视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技术指导、疫病防治、资金支持等;提供加工、储运等配套服务能力较弱,吸引力、凝聚力不强,缺乏开发新产品和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的能力;农民最关心的产后服务涉及少,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尚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升级发展的要求。在供大于求的今天,农产品保鲜期短,就出现“卖难”的问题。农产品的产中、产后服务跟不上,深加工能力弱,农产品的附加值低,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还有就是缺乏能人带动。协会成立后,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敢闯市场的农村能人带动,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不能充分发挥协会作用,有效促进协会及会员利益的提升。
二、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
以工业化思路抓农业,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坚持“抓中介、活流通、强服务、保增收”,持续培育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形成“组有专业大户、村有专业队伍、镇有合作公司、县有合作集团、产业有专业协会”的综合服务体系,支持和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
1.营造发展环境。强化宣传。进一步发挥电视、“村村通”网络平台作用,多层次、广视角向农民宣传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提高农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扩大合作组织影响力。通过树典型、搞对比,让农民感受到参与合作组织发展的实惠。搞好典型示范。树立一批管理规范、经济社会效益突出的合作组织典型,辐射带动更多农民联合致富。如大足县宝顶镇蜂子蜂业合作社,遍及全国14个省市,惠及6 500农户,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2.制定优惠政策。政府要制定倾斜政策,组织民政、工商、土地、财政、金融等部门在领照办证、场地征用、融通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扶持。还要按照合作经济组织的要求,使其向自愿互利、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目标转变,以适应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关部门要转变职能,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报批、注册、登记等一条龙服务,从政策导向、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舆论等方面给予倾斜;要制定政策,允许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享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优惠待遇,切实把兴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
3.完善运行机制。(1)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合作社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一要建立完善规范的合作社章程;二要建立健全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三要建立以年度为单位的分配制度;四要实行年度审计制度;五是合作社要尽量减少机构和专职人员,降低成本费用;六是合作社之间可根据自愿和实际需要,联合组建专业合作联社。(2)建立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市场化合作的核心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所以首先,就必须有一个好的经济利益的结合体去运作,不然质量和销售就没有了依托;其次,有市场需要才有质量提高,市场流通衔接不上,质量再高也只是科研基地而已,不是农民的主战场。
4.创新服务方式。政府要加强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服务职能。实行领导干部和有关职能部门挂钩经济实体制度,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服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农产品注册和质量认证,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生产,创建“有机、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品牌组织,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如重庆大足县政府帮助古龙茶叶合作社生产的“古龙”牌系列茶五个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使种植户获得了好的经济效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要抓好对农民的综合、协调、指导和服务工作。坚持“尊重民意”原则,明确农民在经济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财产所有权,做到引导不包办、参与不干预,保证农民入退自由、互助合作,为会员提供所需经济技术服务,积极实行二次分配,让农民真正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实惠。
5.创新合作机制。随着时代的变化,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合作机制,建立新型合作经济关系,拓展产业,扩展空间,为当地经济作出贡献。形成技术、生产、市场、信息联盟。一是能人带头创办。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村专业经营大户、经济联合体、农民经纪人、有技术专长的农民技术员或专业技术干部和乡村干部牵头领办成立合作组织,带动更多农户加入。同时要吸纳贩销大户、运输专业户、个体私营业主等经济主体为组织成员,通过资金、劳力、技术、土地、设备、品牌等形式参股,采取“股份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二是集体农户联办。积极倡导村组与农户联合兴办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建立和发展产业协会、经济人实体及农产品购销网络为重点,鼓励农民打破地域、行业限制,积极向宽领域、多层次拓展,努力构建“联手闯市场、合作兴家园”的发展格局。如,2003年大足县万古供销社牵头与万古镇农技服务中心共同出资,联合万古3个黄金梨专业合作社,组建成立了大足县万古绿色黄金梨专业合作联社。目前已发展果农350户,入股金额8万多元,覆盖8个村,种植黄金梨8 000亩,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三是龙头企业兴办。引导更多有实力的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将扶植合作组织与建设产品基地紧密结合,提升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联度,扩张订单农业规模,创办企业与农户互利合作组织,发挥龙头企业外连市场、内连农户的链条作用,尽快形成从“土地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的多次增值,并使农民分享产业各个链条的利润,促进农民长效增收致富。如,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重庆邮桥米业集团有限公司自2008年组建以来,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己任,大力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起示范性引种高品质优质水稻基地3 000亩,开发的“足丰软米”、“足丰香米”、“渝香米”、“香山米”先后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真正实现了龙头企业和农户利益双赢,为我县农民致富增收搭建了坚实的桥梁。
在实践中,要不断探索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多种形式,建立起真正属于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经济发展的问题,保护农民的权益,提高农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