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设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农村是传媒高度关注的地方,“三农”事业的蓬勃发展对涉农记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站在船头的瞭望者”——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才能担当“三农”事业的代言人和捍卫者。笔者认为,除了具备一般记者所具有的扎实的业务功底外,涉农新闻记者还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为我国的新闻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提高政策水平,了解相关法律法规
涉农电视新闻记者无论是在编人员还是聘用人员,都必须坚持党性原则,以先进的科学理论作指导,拥有高度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这样才能找准政治要求和专业工作的结合点,把政治思想灵魂贯穿和融化于电视专业新闻中。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背景下,涉农电视新闻记者要转换脑筋,更新观念,改变过去唱四季歌的报道方式,学会从宏观经济全局和社会发展规律上去观察、认识农业问题,学会从错综复杂的矛盾中通过现象认清本质,正确把握党和政府的宣传基调和报道方针。
比如,我们的记者在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就不能简单地“以农道农”,也不能以过去报道“新村”的模式来报道新农村建设,而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设新农村的报道,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报道对象,去伪存真,紧紧抓住城乡统筹这个关键性环节,紧扣新农村建设的主题,充分地宣传报道建设新农村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进展和新成效。
涉农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报道中,对于有关“三农”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要有所了解,比如土地政策、计生政策、交通法规、农村教育、合作医疗等,不能在党的政策和法律方面出现盲点或犯错误。另外,还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村规民约,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能因为一篇报道引起群众的不满或反感。
前段时间,我们商丘电视台《黄土地》栏目接到多个热线电话,全部都是要求表扬一位农村基层老中医的,说他的偏方如何神奇,治好了很多疾病,而且医德高尚,对于一些困难家庭不收费或者是收费很低。记者接到电话后,本着对观众负责的态度来到了这位中医家中,采访过程中,发现这位老中医很健谈,家里墙壁上挂满了锦旗。在场的群众对这位老中医也赞不绝口。不过记者通过深入采访了解到这位老中医并没有医师证和行医资格证,他的处方单基本上都是一些祖传的药方,虽然看好了一部分疾病,但并不具有代表性,记者凭着高度的敏感和责任心到卫生局咨询了有关情况,本着为广大病人负责的原则,我们最终放弃了这次采访。
拥有一颗爱心,关注农民疾苦
我们常说农民是衣食父母,是他们种地打粮供我们吃喝,是他们植棉纺纱供我们穿戴,他们一年到头勤劳耕作,不辞辛苦,过的却是相当贫困的生活,许多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民,劳碌奔波一生,没有吃过一顿像样的饭菜,没有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由于政府的对农政策是索取得多,给予得少,加上工农剪刀差,很长时间农民的日子都不好过。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民的生活有所改善,吃穿问题基本解决,但经济发展一直缓慢,发财致富相当艰难。个别家庭因病返贫,日子举步维艰;个别农民外出打工,累死累活拿不到工钱;个别农民小本经营,一不小心血本无归;个别农民子女求学却交不起学费……面对农民的种种不幸,涉农电视新闻记者绝不能袖手旁观、无动于衷。
几年来,《黄土地》栏目对弱势群体倍加关注,倾力相助。梁园区白云办事处尤庄村农民韩某的丈夫患病多年,花去家里所有积蓄,最后撒手西去。韩某看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哭得死去活来、天昏地暗。《黄土地》栏目播出专题报道《久病丈夫撒手去,债务幼子难韩某》。当地政府和民政部门看到报道后,立即派出工作人员到韩某家里慰问扶贫,许多市民踊跃捐钱捐物,大家齐心协力,帮助韩某渡过了生死难关。广大市民对电视台记者关注群众疾苦,及时发出报道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拥有一颗善心,帮助农民致富
我们知道,农业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的产业,历朝历代,农民靠种田收入,只能维持温饱,稍有结余,就是丰年。如果遇上灾年,地里歉收,农民的温饱就没有了保障,更不要说结余了。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政府实行取消农业税,种地种粮给予一定的补贴,农民才真正看到了幸福生活的希望。但在农产品价格过低,品种更新换代频繁的今天,只埋头于勤劳耕作,就让地里长出的农作物有可观的收入依然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要想使农民获得好的收益,关键要做到三条:一是要及时传送给他们致富信息;二是要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术知识;三是要帮助他们联系销路,打开市场。几年来,《黄土地》栏目加强与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水利局等涉农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通过《致富我先行》、《肖松送科技》、《王涛热线》等子栏目,及时向农民群众传播科技致富信息,讲述一些技术要点、注意事项,并宣传报道一些致富典型。专题片《昔日打工仔,今朝牛经理》,讲述的就是一个长年在外打工的中年农民,在去年经济危机时期,回到家乡自筹资金,创办养牛场的故事。他刻苦学习养牛技术,科学饲喂肉牛,仅仅两年时间,就赚到了40多万元的可观收入。片子播出后,在农村引起强烈反响。睢县尤吉屯乡农民大面积种植色素辣椒,由于信息不灵,与市场脱节,几百万斤辣椒滞销家中。获得信息后,我们栏目的记者连夜赶制出《好辣椒难找好婆家》节目,并在商丘电视台网站上发布出售信息。最后很多外地客商前来收购,而且还卖了好价钱,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有意培养农民的资本意识,让小富的农民成为大富也是我们的一个宣传思想。农民辛辛苦苦地挣了一些钱,深知其来之不易,不敢用它扩大生产规模,或创办新的项目,而是小心翼翼地把钱存在银行里,甚至放在衣柜里,这是一种狭隘的小农意识,它严重地束缚了农民的思想,阻碍了农民奔小康的步伐。市场经济讲究的是让财富生出更多的财富,把钱变成资本。《黄土地》栏目在宣传报道中,注重引导农民克服自身局限,接受市场经济法则。《梁百万勇当梁千万》、《老王的生意越做越大》等新闻专题报道,有力地冲击了农民群众的传统思想观念,不少人开始把存起来的资金拿出来投资办项目。
拥有吃苦精神,不计个人得失
涉农电视新闻记者必须有勤奋、顽强的工作作风,有吃苦耐劳、不计个人得失和甘于寂寞的精神。当许多人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或聚在一起打麻将、打扑克的时候,电视人也许正在扛着摄像机东奔西跑,也许正坐在书桌旁奋笔疾书写文章。就是在观看演出、参加活动的时候,其他人一身轻松,乐而忘忧,记者则是一点也轻松不了,要么打腹稿,酝酿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要么扛着摄像机到处选镜头。记者的职业限定了其必须是一头辛勤耕耘的老牛。
众所周知,目前农村的经济条件、生活条件还相当落后,个别地方交通也不够便利,但是涉农电视新闻记者要想抓到有价值的新闻报道,还必须深入下去,到农村去采访,到生产第一线去采访,这就要求记者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商丘电视台的《黄土地》栏目是苏鲁豫皖四省接合部影响最大的对农节目。作为这个栏目的电视人,我深深感受到当电视人不容易。三伏天,烈日似火,节目组工作人员汗流浃背,扛着摄像机在村街上、田地里穿行,在闷热的塑料大棚里徘徊;三九天,节目组工作人员顶着寒风,冒着大雪,踏着泥泞,在村头路边用摄像机记录着那里发生的新闻事件。节目组工作人员的午餐通常是在下午两三点,晚饭通常是在夜里十点以后,不是大家不想按时就餐,而是工作不允许节目组工作人员半途停下,因为摄像机对工作时间是有严格要求的。每每外出采访一天,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会感到腰酸背痛、浑身瘫软,但能够看到节目按时播出,特别是农民朋友打来的感谢电话,大家身上顿时轻松了许多,毕竟我们为农民朋友、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004年夏天,我们栏目组摄制播出的农业科技专题《空秧结出大西瓜》,是经过多次采访,几易其稿,精心构思制作出的优秀作品,作品获得当年河南省农技类科技新闻一等奖。
由于多年的努力,《黄土地》栏目成为商丘市的一档名牌电视栏目,在苏鲁豫皖四省接合部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2009年11月,在首届全国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暨第三届全国新农村电视工程中,《黄土地》获“全国对农优秀电视栏目”称号。
(作者单位:商丘电视台)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