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情境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习

2012-04-29 00:44:03丁远梅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14期
关键词:梯形座位卡片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有效的自主探索,让学生从中体验数学的“生活味道”,感受数学的“抽象之美”,享受学习的“成功乐趣”。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用游戏激发兴趣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十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法)”这一内容时,当学生学习了例题,掌握了用还原解题的方法后,我与学生做了一个玩纸牌的游戏。

师: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操作!第1步1、3交换,第2步,3、4交换。现在牌的位置乱了,要恢复这四张牌原来的位置,你们准备怎么操作呢?

(学生尝试,大部分学生都采用了还原法,先把4和3交换,再把3和1交换)

师:谁到黑板上试着摆一摆?同意他的方法吗?

生:(齐声)同意!

师:刚才在操作时,我们应用了什么策略?

生:还原策略。

生:(小张突然站起来)老师,我觉得不一定要采用还原策略。

师:是吗?请你说说你的做法。

生:可以把第1张和第4张先交换,再把第3 张和第4张交换。(我按照他的方法操作了一遍,发现果然可以还原)

师:你是怎么想到的呢?

生:因为第1步1、3交换,第2步3、4交换,我知道第1张肯定到了第4张的位置,所以我先把1和4交换,再3和4交换。

师:你的思维很敏锐!一下子就看出了卡片的运动情况,在卡片比较少,交换的次数也比较少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你的方法。如果碰到复杂的情况,我们可以用还原法。

师:愿意接受难度更高的挑战吗?

(课件出示卡片交换三次的过程:把四张卡片排成一排,先把第3张和第4张交换位置,再把第1张和第3张交换位置,最后把第2张和第3张交换位置)

师:这个结果到底对不对呢?怎样进行验证?

生:可以顺着再操作一遍。(学生上黑板演示验证过程)

师:看来,刚才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对的。这不仅让我们学到还原的策略,还能让我们玩得这么高兴呢!

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一个玩牌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体验实际生活。通过该活动,学生更好地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对学生及时、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赞赏,让学生在激励和赏识中感受到了学习和生活的快乐。

二、创设生活情境

学生由于经历有限,缺少某些生活的经验,给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就要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及时进行补充,以学生亲历的生活体验为出发点,以回归生活应用为着陆点,这样的数学情境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发展。

如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我举行了一次找座位比赛。

师:首先,我们来进行一个找座位比赛,请大家根据老师的座位卡片找座位。看哪些同学能正确、快速地找到自己的座位!

(渐渐地,大部分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可是有3个同学在教室里找了好一会儿,还是没有找到,他们急得满脸通红,有的拿着座位卡片自言自语,有的和其他同学小声嘀咕——)

师:(拉住其中的一位同学)你需要帮助吗?

生1(很委屈地):我本来是可以自己找到的,可是我这个座位号不对!上面只写着“第3组第个”,我知道我应该坐在第3组,但没有写明是第几个,没找到。

生2:我也是号码没有写全,座位号上写着“第组第4个”,我知道我坐在第4个,但不知道是哪一组。

生3:我的座位卡片问题更大呢!上面就写着“第组第个”,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写,我哪知道在第几组第几个?

师:大家认为,他们说的有道理吗?

生4:有道理,但是只要仔细看看,还是应该可以找到座位的。像第3组,就剩下一个空位置,就应该是生1的。

师:生1,你同意生4的看法吗?

生1:我同意。(说完走过去坐下来)

(受刚才生4和生1的启发,生2和生3也分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很聪明,只要老师写明了“第几组第几个”,大家都很快找到了新座位,没有写明“第几组第几个”的都知道一下子不能确定座位。看来,要准确找到座位,就应该写明是第几组第几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的亲历与感悟,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体验以经验为基础,是对经验的一种升华和超越。学生只有切身体验,才能自主地发掘自身潜能,才能完善自我人格,以实现体验和创新的完美结合。

三、鼓励动手操作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动手操作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重要性。而且在训练有素、配合默契的团体合作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充分发挥各人特长,集众人智慧于一处,往往效果不错。

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推导食糖面积公式,我们准备怎样来推导?

生:可以把梯形转化成我们会求面积的图形。

师:很好,把新知转化成旧知,这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法。那怎么转化呢?

生:先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

师:既然大家都想到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那就请你试一试。(学生开始画、剪梯形,进行转化)

生:如果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这个梯形必须是等腰梯形,并且要沿着梯形的高剪。

生:沿着高剪,而且这条高最好通过上底和下底的中点,不然很难计算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面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眼神很迷惘)

师:请你上台边画图边讲解。(学生上台讲解,略)

师:通过画高、剪开、平移,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可以求出等腰梯形面积。那——

未等教师说完,就有学生质疑:那梯形的实际面积怎么求呢?

(学生们静静地思考,几分钟后——)

生:能不能像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那样,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学生动手实践)

生: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生:两个完全一样的不是等腰也不是直角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综合上面两个同学的回答,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任何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确实,任何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梯形面积怎么求?

……

师:我还想问一问××,你是怎么会想到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

生:一开始我们都是仿照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但这条路有点麻烦,我就想能不能借鉴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师:一开始,我们都想到了“转化”这个好方法。尽量把梯形剪、移、拼转化成长方形。其实,转化的方法、途径有很多,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根据图形的特点灵活应用。

在动手操作中,学生真正明白了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了解了知识发生的来源,体验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丁远梅,南京市江宁区谷里中心小学,211164)

猜你喜欢
梯形座位卡片
玩转梯形
幼儿100(2023年37期)2023-10-23 11:38:58
换座位
哈哈画报(2022年5期)2022-07-11 05:57:42
摆卡片
倒过来的卡片
梯形达人
一类变延迟中立型微分方程梯形方法的渐近估计
巴士上的座位
一张卡片
学生天地(2018年20期)2018-09-10 17:11:20
梯形
换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