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喜欢看书,不是天生就是爱读书的孩子,而是因为一直体弱的孤单离群。印象中,小学的体育课,我没有正经上过几次。每次见其他同学围着操场跑步,而我独自坐在一个大树下,独享荫凉,孤寂的看着同学们欢歌笑语,跑得满头大汗,然后从我身边走过的时候,很关切的看着我。在这种关切中,我倍尝自己的与众不同,更加的孤独和自闭。只有书是我不离不弃的好朋友,总是一言不发的在我左右陪伴,唯有读书是我最快乐的一件事情。就这样,小小的我读遍了世界名著,最后无书可读时,我硬是把《毛泽东选集》五卷读完,还认真的记下厚厚一本笔记。当时的自己,虽不能真正明白所有书籍中的故事和阐述的道理,但对不谙世事的我还是有些可见性的影响,比如作文成绩的优异及语文单科的突出。稍大一些以后,才真正体会到一本好书带给我的岂止是文字上阅读的愉悦,更是人生受益无穷的真理。正是因为这些书籍的熏习陪伴,如水般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使得自己的成长多了一份修习。
大概是在高中的时候,读到《论语》中这么一段: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时眼前的画面是子贡跪求师父教导一个能终身受益且规范自己行为的字,孔子沉默片刻道:那就是恕啊,子贡并不满足并不耻下问,惜字如金的孔子才道出八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我一路走来的人生轨迹中,这八个字好像印在了我心里,如座右铭般深刻一隅,时时会映现出来。正是因为这样,让我凡事都会考虑体谅他人,这本就是佛陀利乐众生的情怀,但我同时发现,每当我把不欲勿施人之时,就结下一份的善缘。当我把己所欲,人亦所欲,先欲人之时,就结下相当深厚的情谊。都说世间人情冷暖,冷的是心,暖的也是心,关健是我们要有一颗知冷知暖的心啊。
说到心,便想到“恕”的一字浓缩。我在想,圣人孔子知道很多关于宽容忍让的字,为何偏要给弟子一个“恕”呢?却为何不送他一个“容”或者一个“谅”再或者一个“忍”呢,后来我发现“恕”这个字,还真是有很多的内涵沉蕴其中,圣人孔子是否在送弟子“恕”字面之意时,捎带又给了弟子一个更智慧的暗示,“恕”也,其实是,如是放下的心。
内观自身,我发现,能做到如是放下自己的心,身也就如是的自在了。放下一颗执着心,就不会盯着某一处的不如意,时时与自己过不去;放下一颗虚荣心,就不会为了一时的光鲜,让自己如莫泊桑《项链》中的女主角背负着一生的债:放下一颗嫉妒心,就不会用他人之长比己之短,使得嗔恨在清静的心田埋下种子,终有一天长成苦恼自己的恶果。放下一切心,当花开时,绕地三匝看花开,只是看过之后,繁花似繁华,终会落叶归根。放下一切心,当念起时,静数一刹观念起,只是观过之后,百念归白念,终是稍纵即逝。
正如一念花开, 一念花落 ,一念放下, 万般自在。如我们归元禅寺藏经阁的那幅经典楹联所释: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放下的智慧,其实是觉醒的智慧。这种觉醒只有自己去体悟实践,才会有“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洒脱,才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情怀。
想起一个故事,说有个和尚,云游化缘之时,常常背着一个硕大的布袋,人称他为“布袋和尚”。施主善士见他背着这么大一个布袋,以为是寺院里的僧众共用的,便把吃的、喝的、用的装了满满一布袋,和尚见化缘如此这般容易,再出门化缘之时又多背了一个布袋。有一天,他装了满满两大袋的食物回去,走到半路,因为太重,就在路旁歇息打盹。突然,他听到有人说:“左边布袋,右边布袋,放下布袋,何其自在。”
他猛然惊醒,细心一想:对呀!我背着两个布袋,这也想装上,那也想装,生怕少装了一件东西,一天下来,吃不完、用不尽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就此灵光闪现,丢掉了两个布袋,幡然顿悟,得道成佛。
这个故事我不止一次听说,虽听在耳,未必在心。生活中依旧如那布袋和尚,一路走来,把布袋装得满满的,舍不得放下。一路再前行,舍不得的东西越来越多。这个时候,我们背负的,哪里只有两个布袋啊,有的时候,恨不能把自己也变成布袋。装上对一切的欲望喜好,在人生的道路上亦步亦趋,愈行愈艰。回头再看看幡然开悟的布袋和尚,在放下布袋时的顿悟觉醒,我发现,看似很简单的一个放下动作,能做到却是多么的不容易。正如此时,夜沉人静,万籁寂静,我手擎的书卷因为精彩而不舍离手,还有更多的灿烂哪曾离心?一首禅诗浮现脑海: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其实,多少文字概括的万般道理,相对于我们总是显的无力而苍白。
都羡慕闲云野鹤的逍遥自在,却做不到但尽凡心的平常和坦然,不仅是但尽凡心,更应该是放下已尽的凡心,对人对物对所有,我们都只是暂时的保管者,又有何放不下呢?
一个“恕”字,当时的子贡读懂了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