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补白,为有效课堂推波助澜

2012-04-29 16:38吴小玲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15期
关键词:标点符号志愿军王老师

吴小玲

补白,本是中国画中特有的一种艺术语言。“三分画,七分白”。这画中的空白,是全幅画最为关注的要点,也是通幅画空灵妙境之所在,它令观者心驰神游,悟性大发。同样文章“留白”也是一种艺术。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双挖掘文本资源的“慧眼”。尤其是善于抓住文本的“空白”,利用文本的“留白”,创造性地让学生填补文本的空白之处,拓展丰富文本的内涵与意蕴,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解读文本,为有效的课堂推波助澜。

一 、内容补白,升华情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教师要巧用文章中的段落、语句,创设情感留白,引领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因为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很容易形成内心共鸣,这种真切理解和个性化的感悟是老师的讲解无法替代的。

我曾经听过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长相思》一课,这堂课让我感受深刻的是王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的空白,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适时巧妙的“补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凭借丰厚的语言功底,引导学生用心领悟,用情体会,用想象补充,给语文课堂注入了一溪滋补之水。因此,课堂充满着诗情画意,课堂焕发着生机活力。下面这个教学环节,让我现在回忆起来,都是记忆犹新的。

王老师上完了这首词的上阙,学生们都还深深沉浸于词人在征途中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的情形中。王老师却话锋一转:在纳兰性德的心里,他的家乡又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把你在作者家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学生在《琵琶语》的伴奏中进行补白写话,王老师则用舒缓的语调提示学生想象词人在家乡生活的种种可能性。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充分调动,一幅幅具有个性的画面展示在我们面前:“乡村乐居图”“朋友畅谈图”“院中赏月图”“儿童嬉戏图”……词人的家乡是多么的美丽温馨,安宁祥和。可是现实却是“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 ”这么巨大的反差,词人怎能不“聒碎乡心梦不成”?怎能不思念家乡啊!对于这一教学重难点的处理,王老师独具匠心地抓住“故园”二字,进行内容补白,令学生荡气回肠,唏嘘不已,真正地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使课堂变得有灵性,有生命,有诗意。

课后,我深切反思,何谓有效课堂?这是多么真切、实在的有效课堂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时常深入不进去,转化角色进行换位思考,能把学生引领到第一人称的“我”,让学生和课文的主人公融为一体,是一种帮助学生深入思考的有效方法,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这样,学生不再单纯是为解答问题,而是设身处地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主人公,学生自然会有感而发。“聒碎乡心梦不成”学生理解不了,老师也很难讲清楚。王老师巧妙采取转换角色的方式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展望诗人家乡温馨祥和的画面,这样今昔对照,何须老师多言啊!

二、标点填白,激活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对标点符号熟视无睹,不加重视,在学生的作文中,也常常被用得无趣无味。其实标点符号不该是鸡肋,许多课文往往用标点符号设下空白,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能读懂课文中的语句是水平,能读懂标点符号是高水平,我们在教学中就应充分利用标点符号为研读点,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以充实“空白”,连接“空白”,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再创造,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感受父亲的了不起,我抓住“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这句话中的省略号询问学生,这里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父亲独自一人面对巨大的石块,面对破碎的玻璃,是怎样挖的?还会遇到什么困难?父亲是怎样想,怎样说的?在学生想象交流中,一个不顾一切救儿子的伟大的父亲形象更加丰满了。此时,让学生再读这句话时,已是“润物细无声”了,饱满深情不说,甚至有的学生眼中还含着泪花。

这小小的标点,既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突破重难点,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巧妙地使用标点符号。

三、结尾留白,余音绕梁

课堂结尾并不是一堂课的“终曲”,而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因此在“曲终”之时,教师可以在课尾设置留白,留下一串“省略号”,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作更进一步的推理延伸。这样课虽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只写了志愿军向朝鲜人民告别的话语,没有写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告别的情景。一位老师是这样结束这堂课的,他抓住课文这个空白点引导,课文写的是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时的情景,既然是告别,就应该是双方的,但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你在他们当中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人物,抒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好吗?学生一听,兴致盎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此时下课铃声响起,老师要求学生回去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故事,完成这项作业。学生们的探究热情迅速得到提升。

文本“补白”是文本解读一个永不枯竭的源泉,它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巧”补白,“勤”体验,“多”想象,“常”探究,“乐”表达,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在补白拓展中体验“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的课堂教学境界。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训练”和“感悟”的比翼双飞,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感染力、生命力,教学更有实效性。

猜你喜欢
标点符号志愿军王老师
奇妙的旅行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
有趣的动物
我们班的“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争吵记
标点符号的争论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我们班有多少人
志愿军战俘在美军集中营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