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霞
摘要“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的执行预设方案,而是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增加教学的体验性和生成性。
关键词感悟关注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087-02
一、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最真实的课堂。师生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真实的思想得以充分暴露,同时最大程度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意愿。不管是多数学生的想法,还是个别学生的“怪论”,都应加以重视。
[案例]:在教退位减法32-8时,我让学生结合小棒图仔细观察,学生发现从2根小棒中拿出8根不够,于是借一捆打开,从12根中拿出8根,还剩4根,从而得出32-8=24。再引导学生脱离小棒图得出算理: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作十,12-8=4,20+4=24。正当大部分学生已掌握了这种方法时,一个学生突然大声喊了起来:“老师,这样做太麻烦了,我还有更好的方法。”我停了下来,说:“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你的好方法吧!”他兴致勃勃地说:“2减8不够,我就8减2得6,然后再30-6=24。我的得数和你是一样的。”噢,这样做也行,其实就是将减数分成2和6的算理差不多,先减2再减6。于是我鼓励他:“这种方法非常好,是你创造的,我们就叫他xx法吧!”这位学生非常高兴,我当时意识到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倒减是有的,如“32-8”,他们会8-2=6后,再30+6=36,浑然不知答案是错的,于是我请他上台来当小老师。我问他,咱们换一题行吗?他点点头。我就出了一题“41-9”让他教。他像模像样地说:“41-9,因为1-9不够减,所以我们可以9-1=8,然后40-8=32。”我问大家:“你们听懂了吗?”大家点头。于是我说:“老师也听懂了,让我说给大家听行吗?”大家都说好。我说:“因为1-9不够,所以9-1=8,然后40+8=48。”底下小朋友急了,“错了,错了,你的得数比被减数还大。”“老师,老师,应该40-8=32。”我笑了,问:“我们为什么要减8,而不能加8呢?”“因为题目中要减9,我们先减了1,当然还要减8啦!”
老师及时抓住这一动态生成的智慧火花,在介绍中验证该加还是减,通过师生互动获得了教学的成功,学生获得了感悟。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情感、有想法的人,承认差异,承认个性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富有人文精神的生命意识落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在生成的课堂上,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有时这种研究、探索正好可以生成新的知识。
[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教师教完1/2以后,教师让学生动手折出各种图形的1/2,并粘到黑板上。结果有一生折出了1/4,老师是这么处理的,首先将它贴在黑板的最高处,然后问:
师: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份?(4 份),这样的一份是多少?(14) 1/4是怎么回事儿?
生:将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是1/4。
师:如果再画一份,又出现了多少?(2/4)
2/4里有几个1/4?(2个)
师:如果再画一份,又出现多少?(34)。你们还有别的设想吗?
生:再画一份,就全部画完了。
师:全部画完,又多了一个1/4,现在是多少?(44)。4/4就是多少?
生a:整个儿的东西。
生b:就是1。
师:现在老师发现问题了,老师要求大伙儿折多少?(12)。那他们怎么折出1/4?
生a:乱折。
生b:折错了。
生c:可能他在耍小聪明。
师:你是欣赏还是反对他的做法。
生a:不反对也不欣赏。
生b:我觉得他很聪明。
生c:我觉得他在教我们新的知识。
生d:他有创造性。
师:能听听老师的意见吗?这个同学折出1/2之后又利用空余的时间折出1/4,这种学习就叫做聪明的学习,有创造性的学习。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
(很快,学生折出了1/6,1/8,2/16……都贴在黑板上。)
师:今天只教了一个1/2,同学们就创造出这么多的分数。今天这事儿呀,我看应该感谢这位折出1/4的同学(学生鼓掌)
我们且不管这位同学折得如何。这位老师却以这个1/4为起点大做文章,先是利用它渗透了分数单位的意义,又让其他同学评价这种情况,在评价的过程中又巧妙地将可能的错误转化为聪明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欲望,学习的热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可贵的是保护了这位折出1/4的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给他下了台价。学生满足的神情正好说明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正是源于这些不断出现的“生成因素”。教师必须有动态生成的观点、强烈的课程意识,把各种有意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引进教学中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数学知识的获得,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传声筒。
如我们在教学计算时,学生会想到多种方法,但教师往往会在总结时指明一种最佳方法,如20以内进位加法中的凑十法。教师这样做,全然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相当于暗示了大多数学生:你的思考是失败的。其实教材中提到的方法并不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绝对好的方法。只要是学生经过自己努力“创造”出的方法,都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教师应提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对学生本人来讲就是最优的方法,从这一角度看,优化的方法不一定是统一的一种算法。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态度,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远比能快速地计算几道题来得重要。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呼唤原生态的教育,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动态生成的课堂,让学生的生命得以充分地舒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代新人,我们任重而道远。身为数学教师的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吸收各学科教学的精华,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课堂,从生命高度指导教学行为,使教学各要素、教学流程展现等方面引起彻底变化,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这是对成长中人的整个生命的成全,是对社会发展的真正负责。参考文献:
[1]万伟.动态生成的理论解读与案例剖析[J].江苏教育研究,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