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云炜
促进市场流通人民币整洁度提高,维护人民币信誉一直以来都是人民银行人民币收付管理的重要工作目标,人民币整洁度不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功身利益,更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目前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用现量快速增长,20元券及以下小面额人民币流转速度快,市场残损券增加,银行回笼难,至使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不高的情况也越显突出。对此,为积极寻找提升市场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有效途径,我行对形成的原因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
一、原因调查分析
(一)从金融机构角度进行调查分析
残损人民币回收和全新小面额人民币投放作为人民币收付管理的一项内容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一项日常性基础工作,其管理水平及工作质量也直接关系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的提高。通过调查,不难看出其存在的问题:
1.金融机构重视不够,未建立建全相应内控制度,影响了残损人民币回收。据调查,目前大多数基层金融机构未将残损人民币回收等人民币收付工作纳入内控管理,没有制定具体的回收措施。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回收任务也未分解落实到基层各网点,各网点临柜人员对兑换、回收残损人民币工作存在被动应付的现象,致使小面额残损人民币长期在市场流通。随机抽取的数据显示,2011年2、3、5、6月,残损券回笼数占金融机构现金回笼比例分别是3%、2%、4%、5%,这说明金融机构的现金收入中,只有最多5%的比例是残损币。实际上,从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市场上残损人民币仍然较多,特别是农贸集市、广大农村,残损人民币占比较高。据对50户个体工商户调查,回收的20元券中每把残损率为18%,5元~10元券中每把残损率平均为20%,1元券及以下券别中每把残损率为21%。
2.金融机构业务人员各项工作任务增大影响了残损人民币回笼的数量。一是业务量大。由于金融机构基层对外营业网点数量减少,现金收付量却有增无减,人员和业务比例相对失衡,经常是收进的现金来不及挑剔又直接对外支付,造成不宜流通人民币再次流回流通领域;二是整点难。由于一些小面额纸币破损程度大,其中用塑料胶布粘贴的还必须揭开用纸张重新粘贴以便于销毁,加之工作中损伤券与流通券要分开,耗时费力,影响工作进度。在调查中发现,各金融机构都有积压数量未及时整点的小面额残损人民币。据对5个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和3个城区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调查,回收的20元~1角券中,每把残损率平均为15.3%;三是考核指标多。存款任务、代理保险任务、代收各种费用、出纳差错率等考核指标都加重了业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业务人员为减轻工作压力和劳动量而想办法尽量减少费时费力的整点与上缴残币的次数和数量,而为达到此目的,最好的办法,一是尽可能地使用大额面值的券种;二是将残币的兑换工作直接推向人民银行。这样直接影响小面额人民币投放,也导致了小面额残损人民币不能得到及时回笼。
3.金融机构社会管理职能逐渐减弱,影响了残损人民币回笼。由于金融机构的商业化,国家赋予金融机构人民币管理职责逐渐减弱。各项管理考核指标都侧重于经营效益,金融机构为追求效益都制定了一系列考核指标,兑残、挑残有关的内容却几乎没有。在调查中,大多数金融机构业务人员认为人民币管理职责属于人民银行的事情,与自身的经营关系不大。因此,许多业务人员对于前来兑换残损人民币的客户不是积极主动,而是想办法推托,认为是费时、费力不出成绩的事情;对于配款箱中的人民币,懒于按挑剔标准进行整点和区分;对收进的残损人民币想办法再付出去,这样省心省力;若客户拒绝接受残损人民币,则以新票币已付完为由让客户无奈接受;对于残损币的回笼和上缴,由于整点困难等原因,则尽量减少。凡此种种,都与其重经营效益、轻社会服务的观念有关,导致残损人民币回笼减缓。
4.金融机构对保证流通中合理的现金供应责任意识不强、影响全新小面额人民币投放。一是部分金融机构未根据合理需要原则为公众办理券别调剂业务。2008年至2011年度的对部分金融机构网点进行人民币收付检查中均存在临柜钱款箱券别搭配不合理的情况,一般100元大面额券别充足,20元券以下小面额券别则配备数量较少,且完整新券更少。个别金融机构甚至以各种理由拒绝为公众办理券别调剂业务,特别是5元券以下小面额券别的调剂兑换;二是金融机构从降低自身的经营费用及押运风险的角度考虑,倾向保证总量而忽视券别搭配。在现金配送中一般愿意供应大票,造成营业网点小面额票币投放难,造成小票供应不足;三是部分金融机构过分强调成本核算,对库存现金限额实行严格的考核管理,有限的库存现金将尽量减少残损券的积压,如遇到突发的集中提现,就难免不出现对外支付不宜流通人民币的现象。
5.人民币收付自动化机具配置率较低。受经费限制,金融机构对现金收付等硬件设施配置和更新积极性不高,在营业网点一般只配备点钞机、扎把机、捆钞机等,难以满足正常业务需要。大部分金融机构未配置人民币自动清分等先进的现代化出纳机具。人民币收付业务基本上还处于手工或半手工操作阶段,科技化、自动化应用程度还比较低。在当前金融机构普遍实行柜员制的情况下,柜员往往无暇认真挑剔残损人民币,对客户要求兑换残损人民币也以种种借口推诿,造成金融机构对外支付的人民币夹带残损券现象比较突出,不利于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的改善提高。
(二)从群众角度进行调查分析
一是兑换意识不强。绝大多数人接触到残损人民币,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赶快到银行去兑换,而是琢磨着如何赶快再花出去等,除非缺角掉块没有人接收外,能支付出去的尽量支付掉,二是防假需要。在对20户个体经营户调查,其中11户不到银行兑换的理由是防假需要,认为由于真假钞纸质的不同,钞票越旧越容易识假。这样加大了残损人民币回笼难度。
(三)从人民银行的角度进行调查分析
人民银行对人民币券别进行合理的调拨和投放是提高人民币整洁度的前提,而人民币收付业务监督管理是否到位确是提高人民币整洁度的重要保证。虽然人民银行近几年强化了人民币收付监管检查,但残损券增加,银行回笼难,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不高的情况依然没得到根本改观,其原因主要在于:
1.法规制度缺陷,弱化人民银行监管检查成效,导致流通中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下降。一是不能有效促进金融机构内控建设。在几年来的人民币收付业务检查中,我们都会发现金融机构内控制度有不健全不完整的情况,尽管各金融机构不同程度的建立了“出纳基本制度”,但均未与人民银行现有的制度接轨,据金融机构管理人员反映,在人民币收付业务管理方面,需要建立哪些内控制度不太清楚。事实上,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不建全不完整的情况,要求其怎样建立健全的标准在何处依据不充分。
二是对问题的处理没有有效的办法,使监管作用弱化。此种情况支行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在监督检查中出现的“未建立内控制度、未进行券别调剂、钱捆未进行挑残、数据报送失真或不报送等问题无法规范,即便有行政处罚的情况,也由于金额小,达不到目的,加之行政处罚程序繁杂,县级支行又没有权限,在这种情况下,人民银行支行只能提出一些要求建议,而这些要求建议根本未触及被监督单位的利益,因此问题得不到解决。
三是人民银行对人民币不同券别投放回笼调控机制缺失,主动调节的效果未能发挥。在现有法律制度框架内,市场和金融机构现金需求总量是一种刚性需求,人民银行必须保证、满足这种需求。一方面,小面额票币投放到金融机构后,人行无法引导监督其金融机构调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不愿意办理小券别现金存取的情况下,商场、企业和人民群众零钞需求经常得不到满足,形成了积攒零钞的习惯,致使市场中的零钞多年“超期服役”,不能及时回笼,使其整洁度不断下降。人民银行对人民币不同券别投放回笼调控机制的缺失,使人民银行不能针对市场各种券别的需求和整洁度情况进行主动调节,导致小券别人民币纸币投不下去,回不上来。
2.人民银行取得的数据或信息失真,导致券别结构调剂滞后,影响央行职能发挥。长期以来,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向人民银行多报送经济金融运行发展的相关数据资料,其中现金投放总量与券别结构的分析及预测等货币供应资料报送不及时、不准确,影响了人民银行的货币供应职能的有效发挥。在调查中,抽取了2011年度金融机构向人民银行报送现金投放预测计划及人民币流通状况监测数据,其内容及准确程度不高,准确率仅分别为60%和40%,且形式重于内容,不具有可操作性,导致其货币供应监测数据分析能力较弱,影响了人民银行有效发挥货币供应职能。这个问题实际上还是人民银行人民币收付监管职责未得到有效发挥的表现,而未能实现监管目的的根本原因依然是法规制度的缺陷。
二、对策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除了通过各种途径对公众进行宣传,创建良好环境外,更主要的是通过法规的完善和因地制宜的制度建设来强化人民银行的监督管理,并以此来督促金融机构履行人民币管理职责。
(一)督促金融机构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收付行为
一是各金融机构要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履行人民币管理职责的内控管理制度,建立切实有效的奖惩办法,充分调动一线柜台出纳人员的积极性,做好人民币收付服务工作。
二是各金融机构要提高服务意识,认真履行法定职责,根据合理需要的原则为公众办理人民币券别调剂业务,无偿为公众兑换残缺、污损的人民币。
三是各金融机构要重视回笼人民币的整点工作,准确掌握和认真执行《不宜流通人民币挑剔标准》,把不符合流通的人民币挑剔出来不再流入市场。金融机构员工要端正服务态度,积极开展残损人民币兑换工作,加快残损币回收进度,提高人民币整洁度,保证人民币顺畅流通。要严格按照“五好钱捆”要求,切实提高交存人民银行发行库钱捆质量。
四是加大现金出纳机具的配备力度,提高人民币收付业务科技化、自动化水平,减轻一线柜员劳动强度,改进人民币收付业务质量与效率。
(二)强化监督检查管理,维护流通秩序
人民银行监管人员要从“服务型监管”向“监管型服务”思想转变,要在现有制度法规下切实履行好管理人民币流通的职责,要加大对金融机构执行人民币管理法规情况的检查力度,督促金融机构在挑剔、兑换残损人民币和收缴假币工作中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制度,发现违反人民币管理法规的行为,应依法进行处理。现阶段应重点加强对金融机构办理人民币券别调剂、兑残、兑零业务的监督管理,通过各种手段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小面额现金的投放力度,要求金融机构切实做好柜面残损人民币挑剔和兑换工作。人民银行发行库对金融机构交存的人民币钱捆要严格质量把关。
(三)在目前法律法规框架下,因地制宜做好具有可操作的制度建设
省级中心支行可根据本省实际制定一序列有利于小额人民币券别调剂、兑换、残券回收的制度,如:
1.建立“残缺污损人民币集中兑换周”制度。为加强对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工作的管理,维护残缺污损人民币持有人的合法权益,提高流通中人民币的整洁度,保证市场流通中人民币券别的合理性,每年利用人民币反假宣传月的契机,集中开展“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周”活动。
2.建立“商业银行人民币特约服务单位”制度。商业银行可选择部分现金流量大、券别要求全、公众需求旺、难以自行解决难题的开户单位做为人民币特约服务单位,金融机构通过这种方式解决小面额货币需求多、回笼难问题,依托这些特约单位促进人民币流通结构的改善和票币质量的提高。
“人民币特约服务单位”的建立,可由金融机构与服务单位通过签约的方式实现,加强银行与开户单位的沟通与理解,在法规、制度的框驾下,通过签约向特约单位做出人民币服务承诺,特约单位也可提出具体要求,并与银行一道共同努力,积极回笼货款。
3.建立人民币服务单位回访制度。回访制度应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1)人民银行对人民币监测点。即各金融机构的回访。通过定期回访人民币监测点,监测各商业银行现金流向,建立健全流通人民币的券别结构测算和完善不宜流通人民币的退出,提高人民币券别需求预测水平和供应质量。
(2)人民银行与各金融机构共同对特约服务单位的回访。这种方式能够有效而主动的开展流通中人民币管理的市场调研,通过深入特约服务单位回访,摸清人民币流通的市场规律,研究新形势下总量需求与结构需求以及季节性变化特征,有针对性地适时投放货币,保证券别结构的合理供给,使现金流通与市场需求保持动态的协调一致。
4.建立“惠农支付点”小额人民币券别兑换、残券回收制度。可利用当前建立的遍布我省乡村的“惠农支付点”对业务进行延伸,充分利用这些网点对残损券较集中的乡村进行回收。
(四)完善法律法规,依法加强监管
一是通过法规的建立改变目前现金结算成本低于银行卡和转账结算的现状,降低现金结算的比重。
二是本着责、权、利相适应的原则,在法律法规中增加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在授权范围内开展人民币管理工作积极性的条款,鼓励金融机构主动开展人民币管理工作。提高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开展相关业务的积极性。
三是简化人民银行行政执法程序。特别要明确县级支行的行政执法,赋予基层央行一定权力,并有利于实施有效监管,对金融机构不合理投放小币种、不兑换零币等不作为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同时在依照法律法规对金融机构对外支付残损币和拒绝兑换残损币的行为实施处罚时,可以采取简易行政处罚程序,以增强执法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