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花
近两年来,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健全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已成为保证新课程改革冲破教育评价体制取得突破的关键.通过近一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打破以往那种单纯的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以下是对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评价研究.
1.新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的六个方面
(1)课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适当,是否遵循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并能够根据实际做出适当的调整.
(2)教学目标是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学内容是否围绕教学目标选取,并与学生的承受能力和发展需求相适应.
(4)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遵循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要求,并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兴趣.
(5)学生的参与度与参与面是否足够深广.
(6)教学效果、教学效率是否理想.
2. 新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强调的四个转变
一是由过去主要评价教师的“教”向重点评价学生的“学”转变;二是由过去重视“双基”和“学科能力”目标落实的评价向既注重“双基”和“学科能力”的形成,也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发展转变;三是由过去注重教师语言清晰流畅、教学思路清晰有序、板书工整合理的评价向注重是否有效地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否恰当地设计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转变;四是由注重教师对教材使用和教学方法选择的评价向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教学媒体的有效利用转变.
3. 从多角度来评价是否是一堂“好课”
一堂好课有哪些特征?或者说一堂课符合哪些标准才能算是好课?许多教师、专家的意见都很值得我们思考.
数学教学专家邱学华归纳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是三个字:趣、实、活.语文特级教师袁浩归纳一堂好课的标准是四个字:新、实、活、乐.特级教师靳家彦提出“好课”的十条标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以生为本,流程科学,注重内化,体现沟通,启迪创造,媒体得当,讲究实效,多元评价.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提出“五个实”: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有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郑金洲教授将“好课”的标准概括为“十个化”: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主动化、师生互动的有效化、学科教学的整合化、教学过程的动态化、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教学策略的综合化、教学对象的个别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崔允教授把“好课”的标准归纳为“十二字”: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杨佐胡老师认为:主要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一是学生的参与状态,二是学生的交流状态,三是学生的达成状态.评价一堂好课应该是“取得了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各个专家的观点提示我们:在“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上,用不同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答案就会有所不同,这也正是“好课”问题常说常新的原因.不过,我们也能从各位专家的观点中得出一些具有共性的认识:
(1)“好课”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确切地说,“好课”虽然有丰富的内涵,但并不是一个规范性概念,它主要是对课堂教学状态及成效的一种描述.
(2)“好课”是一种价值判断.评价主体对某一堂课好差程度作出的判断,是一种价值判断.由于评价主体的背景、观念、经历、价值观等存在差异,所以对同一堂课会作出不同的评价.一堂课仿佛一面多棱镜,因观赏者的不同、评价角度的不同,评价结果会呈现出千姿百态,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
(3)“好课”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观念的更新和教育自身的发展,对“好课”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好课”的话题虽老,但相关的讨论却从未停止,因为“好课”的概念是开放的,“好课”的标准是不断发展的,并没有一个终极性的“定论”.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应将评价贯穿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更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数学教学的评价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数学教与学活动过程的调控,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这就需要广大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勇于实践,本着“以学论教、教为了促学”的理念,以促进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健康发展.
总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老师的备课和课堂教学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等几方面的有机整合,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其中,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要坚持不懈地更新教学观念,勇于探索,不断地总结和创新,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