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花朵
创造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需要在创造过程中提高。小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因此,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使课堂教学成为创新过程,会使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下面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形成创新精神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一开始上课就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调节到积极状态,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如毕业班的平均数问题复习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老师在卡片上写了一个最简单分数(背面朝学生)。已知分子加1后,可约简得1/3;若分子减1,即可约简得5/18。大家猜一猜,这个分数是多少?”并告诉同学们,这是知识老人给敏捷小朋友出的一道数学题,敏捷小朋友用了几秒钟就正确得出了答案。现在请同学们做,看谁十秒钟能正确计算出来?学生怀着好奇争胜的心理埋头做起来。十秒钟过去了,学生有的紧皱眉头,有的抓耳挠腮,还未有人报结果。在学生对此题如何解法存在疑惑又急于解疑的情况下,我告诉他们,解答这种问题,通常需进行多次通分和反复检验才能得到正确答案,但我们可以创新。我先启发学生这样思考:“当分子加1后。分数值比原来大了多少(大了一个原分数单位),根据这一特点,能否找到新的解题捷径呢?”绝大多数学生凭借直观和想象,很快就与平均数问题联系起来,进而得出了新的解答方法:(1/3+5/18)÷2=11/18×1/2=11/36。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适当创设一些创新性的问题情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而且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又可提高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二、提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机会
1.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时,行为的动机是自愿的,行为的过程是自由的,行为的结果是独到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如在教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出示例题“一个长方形,长6厘米,宽4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后,要求学生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结果出现了不同的解法:6+4+6+4;6×2+4×2;(6+4)×2。这说明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有了创造的机会,从而使学生想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共享他人的创新成果
欣赏别人的创造成果,可以刺激学生产生新设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共享”他们的创造成果,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
如学习完乘法的初步认识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3+3+2+3+2+3。通过审题,思维比较灵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很快想出了以下几种不同的算法:3×4+2+2=16;3×4+2×2=16;2×6+1=16。这时我引导学生对这三种方法进行分析。还未等分析完,有的学生受第三种方法的启发,想出了另外的解法:3×6-1×2=16;4×4=16。这正是由于教师引导学生共享他人创新的成果时,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因而学生才创造出了更新的成果。
三、不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应用独到的、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它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前提。我们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思维因素,强化思维训练,不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重视非逻辑思维的训练
加强逻辑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途径。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加强猜想、联想、类比、模拟、不完全归纳推理等为主要方式的非逻辑思维的训练。小学数学中用得较多的是不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推理是人类发现真理,认识客观世界,探索未知领域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有目的地进行不完全归纳推理的训练。
如让学生先计算1/2-1/3=1/6,1/3-1/4=1/12,1/4-1/5=1/20等,再观察算式和结果,分析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发现了其中的规律接着把这些分数减法改为加法来计算,同样又发现了其中的规律。这样训练,不仅使学生发现了某些规律,而且使学生掌握了探索和发现的方法;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新欲望。从而鼓励他们不断探索,不断发现新的规律。
2.注意直觉思维的训练
直觉思维是一种整体的粗线条的简缩式的思维。它具有跳跃性、试探性和一定的偶然性。加强直觉思维训练,可以使学生思维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得到有效发展。
如解答“某人上山每小时行24米,下山每小时行34米,共用了5小时,问上山用了几小时?”时,很多学生一时难住了。这时,有位学生眼睛一亮说:“上山用了3小时,我试了,准对!”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不少学生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有的说:“上山和下山走的路是同一条路,那么路程必然是2和3的公倍数。最小的公倍数是6,所以上山用了3小时。”还有的说:“上山和下山的路是2∶3,时间比还是3∶2吗?5小时正好是3与2的和,上山较慢,不就是3小时吗?”这种“顿悟”是何等的具有创造性啊。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始终。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创新能力的人,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不是伟大的民族。让我们做一个创新型教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