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贵
摘要: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鼓励求异,让学生敢于创新,启发质疑,让学生善于创新;加强实践,让学生乐于创新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我们正处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创新教育已成为这个时代所有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和合作精神。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何种途径实现这一目标呢?如何让这朵创新之花绚烂般地绽放,直至馨香满园呢?
一、鼓励求异,让学生敢于创新
求异才能创新,求异是创新的灵魂,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时教师的“导”不可小视,要坚持“问题”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提问题,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注重新颖性与多面性,让学生通过问题营造课堂气氛,或让学生动脑思考,或让学生相互讨论,或让学生辩论,教师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究,独立思考,大胆发言,也不要在学生的答案不着边际时急于出面代理,而要适当地鼓励、启发、引导,让学生品尝找出正确答案的愉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学生的答案不一定要按标准要求,只要言之有理就行,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例如:上完《捞铁牛》一课后,老师问:“同学们,除了怀丙这种方法可以捞到铁牛外,你们有没有自己更好的办法呢?”听了老师的问题后,学生们进入了思考的状态,而后纷纷举起了自己的小手,有的说:“找一个熟悉水性的人摸清铁牛的位置,用铁链拴住铁牛,再找8头大象合力往上拽。”也有的说:“借用磁石的磁力,也可以把铁牛捞上来。”还有的说:“利用杠杆的原理,也能让铁牛浮出水面,而且这个办法避免了泥沙阻塞河道,污染河水的危害。”……
学生的回答虽不是很完美,但这些回答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就说明,教师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二、启发质疑,让学生善于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疑而后思”,有“思”才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教学时,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我国古代学者早就提出:“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才能塑造出创造型人才。
如在教《加了一句话》一课时,我顺势启发: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我什么也看不见的前面加上‘春天到了,就有这么大的魔力?”我首先对这位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给予表扬,然后引导讨论,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知道:有这句优美的诗做一般语言的衬托,不幸的人更加不幸,从而唤起了对盲妇人的无限同情。在此之中,学生也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
三、加强实践,让学生乐于创新
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有所创新,就必须放手让学生实践探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独立钻研和自主实践的时间、空间和具体条件。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使学生乐于创新。
例如,教学古诗《绝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古诗的意境,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绘制一幅图画。要求做到:布局合理,画面有美感,可以根据自己的领悟对古诗的意境进行创新,再给图画拟一个适当小巧的名字。学生根据这个创新设计,动起了手中的画笔,画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创新图画。这一实践的安排,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绘画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外,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可以鼓励学生写想象作文,开展演讲比赛、辩论会等诸多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遇到棘手的问题,鼓励他们从多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进而使其形成一定的创新素质及创新能力。总之,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真正掌握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成为新世纪的栋梁之材。我也相信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这朵创新之花一定会在小语这片园地里绽放异彩,花香溢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