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和杰 陈杭丽
一、前言
多数学者立足于经济、金融和产业等宏观角度研究ECFA对两岸贸易、投资的整体影响,鲜见研究大陆中小企业入岛的文献。
大陆中小企业对台投资历史进程,经历了从被“禁行”(1979-2001年)到“松绑”(2001-2008年),再到正式实施不断推进(2008年至今)的曲折过程。
二、大陆中小企业入岛现状分析
(一)总体投资项目少,投资金额小,但有望突破
据台“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统计,自2009年7月至2011年10月核准陆资入岛投资案件数为200件,核准投资金额计170,113,000美元。台对大陆经贸一直采取正面表列方式,开放的领域及项目有限且受诸多管制。马英九在2012年的连任无疑对两岸合作是一大利好,促使两岸经贸升温。两岸零关税时代即将来临,第三波陆资入岛项目清单开放的幅度高于预期,累计开放达9成,欲入岛的大陆中小企业应把握机遇、做好准备。
(二)投资现状分析
1.投资行业分布集中
笔者通过收集从2009年7月至2011年10月大陆赴台申请案,大陆对台主要投资产业进行分类整理得到:大陆对台主要投资产业按投资金额比重,电脑、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制造业占投资总额33.12%(计5633.324万美元),批发及零售业占投资总额23.71%(计4033.185万美元),资讯软体服务业占投资总额23.08%(计3926.610 万美元),上述前三项共占所有投资行业的79.91%。依投资件数计,批发和零售业100件(占50%),资讯软体服务业25件(占12.5%),运输及仓储业15件(占7.5%),上述前三项共占所有投资件数的70%。电脑、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制造业投资件数较少、单项投资金额较大,总投资额居首位;批发及零售业投资件数多,单项投资金额较小,总投资额居第二位。其它开放的产业陆资申请案件均较少。
笔者通过整理1952年到2011年10月侨外对台投资产业分布,发现侨外移民对台投资主要产业分别是金融及保险业、电子零组件制造业、批发及零售业。目前陆资仅在批发零售业与侨外对台投资地位相似。
2.投资扎堆于大台北地区
目前入岛的大陆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大台北地区,前几位如台北市、台北县、新北市、桃园县,累计达85%。
对投资案件最多的台北市,陆企投资项目主要分布在该市的中山、松山、内湖、信义及大安区。主要原因一是台北市、台北县、新北市、桃园县属深蓝、泛蓝阵营,较理性,投资安全性高;二是这些地区投资环境好,商业圈密集,设备完善,国外及侨外投资总部大多设于此。大台北是政治、经济中心,IT、光电产业、服务业发达。如台北市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贸易、餐饮、金融服务、运输仓储、通信、工商服务等)占其整体产业比重近九成,与目前陆资主要投资批发与零售业、运输仓储业等相吻合。
3.新设公司以独资模式为主
大陆中小企业投资模式从设立方式看包括投资新建、并购投资、设立分公司,经营形态包括独资、合资、合作等。从表1可知,截至2011年10月,赴台陆资主要投资型态是新设公司(116件),其他是设立分公司(43件)、投资现有公司(26件)和增资(15件)。
除仓储运输业主要是陆资大型国企参与投资外,其他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从投资形式看,新设公司(主要是全资子公司)占总投资件数的58%,其次是设立分公司和投资现有公司(主要是合资形式,少数是兼并收购)。全资子公司占多数并不意味着这是大陆中小企业入岛的最佳形式。因独资形式较适用于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等资金小、对台冲击小、政治意义小的产业,并不一定适合其他产业。
三、后ECFA时期大陆中小企业入岛对策与建议
台湾市场相比大陆很小,故陆资入岛制定投资策略首先不应是商品销售,而是低成本取得人才(如金融业、食品卫生管理人才)和技术(高端技术如电子、汽车等,成熟技术如金融、纺织等,食品卫生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等)。
(一)投资行业
1.以金融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和电子信息为主的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产业
该领域因同时具有成长和创新性,市场前景好,利润高,即使其投资风险较高,投资回报不确定性较强,仍是大陆中小企业入岛的挑战性选择和发展机遇。
大陆中小企业可以参股等形式入股岛内金融机构,高新科技产业可成陆台优势互补结合点。改变原来过度投资于食品、饮料和餐饮、商贸等劳动密集型、饱和型传统产业做法。信息服务业是朝阳产业,应稳扎稳打,立足台湾,走向世界,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可试探性进入电子零组件、制造业等敏感行业。纺织、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通过岛内对外投资渐向劳力和土地成本更低的东南亚转移。陆资可渐向研发、市场等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转移,如功能性化纤属纺织品中的高科技产品,台湾在此实力很强。
2.批发及零售业
投资该产业虽较具挑战性,但可更好学习台湾经验,引进管理人才,立足岛内,拓展全球市场。
3.旅游业
投资台旅游业的优势条件:一是目前台当局发展战略重点 “爱台12项建设”、“六大新兴产业”均涉及旅游业。二是对科技领域投资涉及两岸科技专利开放问题,令很多投资者望尘莫及;投资传统产业成本过高;旅游业在政治敏感、经济安全、科技保护、政策限制等方面均具较宽松环境。三是投资成本较低,回报较快,且两岸在旅游方面已有较好合作基础。
旅游业和普通民众有广泛接触,可能产生许多摩擦和矛盾。对数量多、规模小的旅游从业者来说,陆资带来的竞争也可能遭其抵制。
4.房地产
因房地产领域是台湾对大陆开放的重点领城,通过房地产企业赴台购置不动产, 据此设立相应的营业机构或企业采购中心。大陆房地产企业开放经营能力较强,在岛内经营酒店、度假村等都会有较大前景。两岸“三通”的基本实现及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增加,将带动台湾休闲服务领域的需求,台湾也在规划扩大对此领域的开放。
5.物流业
台湾物流发展水平领先大陆,陆资入岛与台物流界合作培养陆资现代物流人才,提升陆资物流人才的管理营运流程能力,重点培养高水平陆资物流企业家、称职的物流经纪人队伍和量大面广的物流管理人员。
此外,大陆“十二五”规划中确定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产业,和台湾生物科技、精致农业、医疗照护、绿色能源、观光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等六大策略性产业中有相当部分是重合的,是两岸未来的经济制高点,入岛中小企业可重点关注。
(二)投资地域
未来的投资区域选择中,大陆中小企业可将大台北区域作为最佳选择,除以上分析优势外,还能通过产业集群效应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台湾中部是文化中心,台湾南部是农业和工业中心,越往南部,泛蓝阵营基础越薄弱,政治风险越大。若涉及文化和农业,可适当考虑投资台湾中、南部,但应谨慎对待。
(三)投资时机
2012年马英九重新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两岸关系积极影响显著增强,从此次选举过程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从“概念”变为现实,影响到台湾社会各个阶层,与民生经济紧密结合,为台湾民众所认同,有助于加快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和陆资中小企业入岛。
(四)创新投资模式
1.从独资向合资、再走向合作的研发模式
合资、合作模式对大陆中小企业而言是最安全、较佳投资方式。一是以技术或资金等参股的合资或合作方式,有利于规避政治风险及政治限制,使陆资入岛更顺畅。二是大陆中小企业入岛重在学习经验,通过合资或合作方式能较快、较好地达到交流学习目的。三是通过加强同行企业间合作,合理布局投资区位,以捆绑式、集群方式投资台工业园区,有效降低风险,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四是产业合作是ECFA重点,含产业共同研发、生产、销售和投资,两岸跨国企业营运管理、产业集资、金融服务、仓储转运等合作。
缺点是可能会因彼此目标、策略方向不一致,造成合资不稳定。
2.依自身优势选择投资方式
大陆优势中小企业先建销售网络,再建生产基地,开拓台湾和国际市场;技术优势企业在岛内建研发机构,开发适合当地市场产品、服务。
3.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
央企等大型企业入岛投资时,相关配套业务可由大陆中小企业运作,以产业链或准产业链模式入岛投资。
4.占据某一重要产业链
大陆中小企业因其自身资金规模限制,想要在入台布局整个产业链是不现实的,对台那些以中小企业为主发展起来的优势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金属机械工业等,可借鉴他们从一开始就占据相关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大胆投入模式,在某一环节上做大做强。
5.以外资名义入岛投资
台当局对陆资限制过多,很难让陆资以独资方式投资。故可采取与外商合作方式,甚可以外资名义入岛。
6.收购兼并
此方式运营成本较低、风险较小、方便易行、手续简单、经济效益高。收购台已有品牌,可降低陆资入岛难度。陆资还可利用大陆较低的劳力成本,将所收购品牌的相关生产环节移至大陆,降低成本,提高盈利。
7.大陆名特优企业可直接赴台设点
此外,还可采取非股权参与式、证券投资等模式,亦可通过QDII方式投资台股票与债券市场,或参与台重大工程建设等多种方式结合,相得益彰。
(五)筹资途径
大陆中小企业筹资,一是可充分利用来自其他非金融类陆企的资金;二是从大陆银行或证券公司融资;三是充分运用大陆政府优惠政策,争取其引导基金的注资;四是可与外资企业合作,募集来自海外的机构投资者的资本;五是可利用台本土创投资本筹资,向台当地法人公司、投资机构等筹资;六是应充分发挥台、港和大陆三地联动作用。
(六)两岸产业合作和转型升级
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是大陆经济结构转型的核心,在此过程中借鉴台中小企业发展思路,形成一整套中小企业辅导匡扶制度,对推动大陆经济结构调整有重要战略意义。
1.新型产业合作。陆资要在太阳光电、车载通讯、LED照明、光存储、信息服务、太阳能、风力发电、精密机械、低碳经济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与台湾合作。且应尽早布局台当局将发展的战略重点——包含基础建设及台未来具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32项投资计划”。
2.共同研发。在生物科技领域共同研发中草药等。
3.共同开发。共同开发石油、原材料等。
4.共建标准。在高新技术产业标准等方面联手出击、进军世界。
四、结束语
大陆中小企业应抓住后ECFA机遇“走”进台湾,走向世界。对台直接投资不仅能缓解大陆外汇储备上升压力,也符合“资本项下流出,贸易项下回流”的人民币国际化思路。这部分流出的人民币的流通与沉淀,为今后在台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提供了方便。大陆中小企业应把握好契机入岛,通过两岸优势互补,发展具有差异化的国际竞争型企业,两岸中小企业共同转型升级,创中华品牌,制定中国标准,共同走向世界。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