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浅思

2012-04-29 15:30:59高鸿雁刘辉张莉莉
北方经济 2012年15期
关键词:饲草料牧区牧民

高鸿雁 刘辉 张莉莉

我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生态十分脆弱。多年来,由于气候日趋干旱转暖、人口较快增长、人为破坏和不合理利用、资源过度开发、投入严重不足等原因,草原退化、沙化面积仍在加大,草产量不断下降。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在生态保护中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解决好我区“三牧”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制约我区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牧区发展、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草原生态退化沙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特别是牧区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直接影响我区畜牧业的发展和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提高牧民生活水平、促进草原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矛盾中,探寻草原畜牧业发展途径,把握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和模式,是关系我区草原牧区经济和生活、食物安全、边疆和谐稳定的重要研究和实践命题。

一、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草原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的新方向

内蒙古是草原畜牧业大区,草原总面积13.2亿亩,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74%,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2%,居我国五大草原之首。其中:33个牧业旗县和21个半牧业旗县天然草原面积10.87亿亩,约占全区草原总面积的82.34%。我区草原资源丰富,草场类型多样,自东向西绵延4000多公里,依次分布着温性草甸草原、温性典型草原、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和温性荒漠类五大类地带性草原。草地饲用植物资源丰富,有野生饲用植物793种,约占全区植物总数的36.59%,全区草地资源年生物总储量约680.8亿公斤,其中可食干草总储量约408.5亿公斤。我区也是畜种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在提供高档畜产品和支援区内外畜种等方面均发挥着重大作用。草原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畜牧业生产基地,草原牧区同时又是维护边疆安宁的重要防线。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草原畜牧业自身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草原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安定的需求。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将草原生态建设与畜牧业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按照生态环境与牧区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系统内物种协调共生,物质高效循环,能量有效利用的原则,因地制宜,适度经营,规范化生产,无害化利用,以实现畜牧业优质高效低耗发展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二、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要素分析

草原畜牧业可以看作是一个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其功能优劣,是否实现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草原生态环境是否得以改善,草原牧区水、土、草、畜等资源利用效率如何,农牧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等。当前我区草原畜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尚未消除,“三牧问题”与生态问题严峻。

(一)牧区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导致草畜矛盾日益突出

内蒙古牧区绝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旱少雨,是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区之一,草原生态十分脆弱。特别是近年来气候变化对草原畜牧业的影响逐渐显现,牧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加之超载过牧、滥垦、滥伐,导致草原压力越来越大,草畜矛盾日益突出,草原不堪重负,使我区草原草种生长质和量发生变化,牧草单产平均减少了50%~60%,导致草地生态功能失衡,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草地生物多样性下降、牧草种类减少,覆盖度降低,草原沙化加快,生产能力下降。据统计,全区草原年均退化1.67万平方公里,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面积近7亿亩,“三化”面积占草原总面积高达53%,现有的可利用草场面积比1947年减少了约600万公顷;大针茅草原已经被更耐干旱及耐牧性强的克氏针茅和冷蒿草原所替代;多年生优质牧草已经被一年生牧草所代替;冬季气温的升高使草原蝗虫和鼠害的发生面积呈增加趋势。

(二)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成为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最大瓶颈

基础设施是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内蒙古草原畜牧业棚圈、人工草地以及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制约着草原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全区牧区旗县畜棚面积仅6368.3万平方米,与牲畜存栏1.1亿只羊单位、畜均0.8平方米畜棚要求相差2431.7万平方米,缺口达到38.2%,而现有畜棚约1/3需要加固或新建;饲草料生产和加工机具缺乏,生产效率较低;饲草料基地不足,加之运距较远,外购饲草料成本高昂,很难解决休牧和冬季补饲问题,抗灾减灾能力较弱,部分牲畜还没有结束爬冰卧雪的历史;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牧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15%左右,灌溉饲草料地面积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0.4%。每年提供的饲草料按畜均计算,每个羊单位仅有0.08亩饲草料地,实际解决饲草的牧户占总牧户的六分之一,灌溉饲草料地中节水率仅为三分之一。

(三)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总水平滞后导致牧民增收困难

我区草原畜牧业仍未摆脱传统落后的靠天养畜的生产经营方式,经济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低,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与农区大量农民外出打工不同,多数牧民由于受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影响,居住分散、相互隔绝、与外界之间少有联系的生活方式、劳动技能单一的局限,一般只从事传统的草原畜牧业生产。2009年,牧民从事畜牧业的收入占其总收入比重高达72.4%,占牧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达84%,除畜牧业收入外,牧民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来源。随着生产生活资料成本上涨,牧民维持正常生产、生活的支出增加,加之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变化给牧民收入造成的直接冲击很大,使得牧民收入极不稳定,增长乏力。据统计,牧民在生活上,食品类、衣着类、居住类、医疗保健费、交通通讯费、文教费等支出,分别为农区支出的1.8、1.4、2.1、1.3、2.5、4、1.2倍;牧区牧民在生产上,维持一定规模和生产性的畜群及其饲草料基地建设等项费用,是农区的2.4倍。牧民总收入中,生活消费支出占48%,经营费用支出占42%,两项支出合计占牧民总收入高达90%,考虑到其它非生产性支出,牧民在维持正常生产、生活之外,收入所剩无几,甚至为负数。

(四)草原畜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矛盾突出

随着草畜平衡核定工作的实施,加之饲草料价格逐年上涨且供应不足,牧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牲畜大幅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牧民来自草原的收入。2009年,牧业年度统计33个牧业旗牲畜存栏3006.75万头只,占全区44.55%,较上一年减少2126.3万头只,占全区牲畜存栏总数比例降低3.52个百分点,与2003年比,比例降低了6.4个百分点。但同时,由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一时还不能给牧民带来现实的实惠,一些牧民无法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高度去理解封育禁牧,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五)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导致经济转型困难

近年来牧区实践证明,诸如饲料地补充、人工种草、划区轮牧等只能是补救性的措施,强制性地限制畜牧业的规模,成效不大。而禁牧、移民等做法相当于在一定的范围里取缔了草原畜牧业,是只能针对个别生态严重退化地区的极端手段,为权宜之计,并不能解决牧区的产业支撑问题,不能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总体看来,从经济实力、传统习惯、劳动者素质、组织化程度等多方面来衡量草原畜牧业发展,其距离现代化的产业发展目标还很远。

三、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面对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应加强领导和组织,像重视农业那样,从全局观念出发,从兼顾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两方面重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要积极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思路,坚持草原畜牧业发展和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相结合,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生产经营方式,推进科技进步,走集约化、规模化的科学发展道路。

(一)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以调整畜群、畜种结构,提高畜产品质量和效益为重点,走生态畜牧业的路子,使天然草原的载畜量得到合理控制。要努力建设现代牧业产业体系,以节水灌溉草场建设为中心,提高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畜产品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注重畜牧业资源的节约使用、循环利用、综合开发,努力培育产业集聚带,提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二)完善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支持保护政策,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要把草原畜牧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统筹考虑,在国家和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各项优惠政策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包括牧区基础建设政策性补贴、畜产品价格支持、良种补贴政策、财政信贷政策等扶持草原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具体政策。围绕“改善品质、提高单产”的目标,在国家奶牛、生猪补贴政策的基础上,扩大畜禽良种补贴的范围和资金规模。对畜产品大县加大奖励力度,使牧民从政策优惠中增加收入。

(三)加大科技投入,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坚持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放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位置,以良种生产为基础,实现草原畜牧业的突破和跨越。特别是要完善地方良种原种场、基因库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牲畜自主繁育、良种和冻精供应以及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能力。建立符合牧区生产实际的牲畜良种繁育体系,普及和推广牲畜良种,提高良种覆盖率,提升草原畜牧业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加大家畜改良实用技术和新技术的推广力度。

(四)大力发展牧区现代生态型家庭牧场建设

在推进和规范草原承包制度上,积极引导草原使用权合理流转,通过合作经营、集约经营等方式,对草甸草原、典型草原等草场资源状况好的地区,采取“以草定畜、以畜定人”建设和发展牧区生态现代家庭牧场。以增强畜牧业防灾减灾能力,促进畜牧业生产发展、农牧民增收、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改善畜牧业生态环境。

(五)加强草原基础设施建设

在广大牧区,继续加强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牧区水利建设、草原合理利用等草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围栏化进程,大力推广草原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制度,使大面积草原自然植被得以恢复;在大力发展人畜饮水工程的同时,积极推进牧区节水灌溉优质高产饲草料基地建设,合理开发、利用草原宝贵的水资源,利用好滩地、夏湿地等水分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区,建设人工草场,解决牲畜饲草料;控制草原的载畜量,恢复草原植被,增加草原覆盖度,遏制草地荒漠化加重趋势。

(六)积极发展草原生态后续产业

依托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发展草原生态后续产业。大力实施标准化人工草地建设工程,在大兴安岭西麓、阴山北麓的林牧、农牧交错地区建立规模化种植基地,实现优质牧草产业化经营;加大苁蓉、锁阳、甘草、沙棘、沙柳等沙地植物资源开发力度;大力发展草原旅游,促进后续产业向多元化发展;对符合政策规定的发展后续产业的企业,在税收、信贷、土地使用等方面,享受与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同的优惠政策。

(七)建议实施畜牧业灾害保险政策性扶持

国家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尽快建立畜牧业巨灾援助机制,并将畜牧业保险补贴列入中央财政预算体系之中,对政策性畜牧业保险业务给予保费补贴,以此增强牧民防范自然灾害的能力,切实降低灾害给牧区可能带来不利影响。目前,我区已经建立了畜牧气象灾害地方标准,对牧区旱灾、黑灾、白灾、沙尘暴等主要气象灾害的确定了评定标准,对牧区自然灾害保险可根据借鉴农业上采取的以气象部门的数据为依据的天气指数农业保险进行赔付。

(作者单位:1.3.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 2.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猜你喜欢
饲草料牧区牧民
饲草料供给对小型奶牛养殖户经济效益的影响
牧民新生活
考虑饲草料质量的家庭牧场水土草畜平衡计算方法与应用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牧民歌唱冬奥会
草原歌声(2021年3期)2021-03-09 05:10:28
甘南牧民 赵云雁
金秋(2020年4期)2020-08-18 02:39:20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商人买马
浅谈发展饲草料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高寒阴湿牧区羊痘病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