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德
【摘要】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文化的“民主化”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民主化议题,认为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民主化必须以民族文化为核心,民族性应该是民主文化的主体和精髓。丢弃民族文化、主张“拿来主义”的做法,会使文化的全球化偏离“民主”的本质属性。
【关键词】文化民主化民族文化全球化
孙中山先生提出“民主、民生、民权”的三民主义口号后,“民主”作为一种舶来品开始了在中国的传播。到“五四”运动之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和解放区民主运动的实施,民主逐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民主开始真正为中国民众所认识。但在文革十年中,民主变成了“狂欢”人群偶像崇拜的祭品。改革开放之后,民主才被现代文化重新拾起,但这种重拾发生于现代化与全球化交叠之际,既继承了“五四”文化的现代性,又包含了全球化的现实背景,呈现出一种缺乏中心的“杂乱”现象。探究“民主”这一社会历史过程的转变,有助于理解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民主化议题。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主议题
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李泽厚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作了高度的理论概括,刘康则将其解读为“中国现代史上‘革命性、‘现代性的艺术表现传统”。在笔者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是中国社会民主文化的开端,它在以鲁迅为代表的民主文化先驱们的努力下,开创了能够让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读懂和接受的白话文体,使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了民主化和大众化道路。鲁迅先生对此曾有精辟的论述:“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不是只局限于写义勇军打仗,学生请愿、示威……等等的作品。这些当然是最好的,但不应这样狭窄。他广泛的多,广泛到包括描写现在中国多种生活和斗争意识的一切文学。……作者可以自由的去写工人、农民、学生、强盗、娼妓、穷人、阔佬,什么材料都可以,写出来都可以成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①明确指出了文学作品在选材上的民主化,就是不拘一格地、全面地描绘中国当时的“多种生活和斗争意识”,“自由的去写”各种社会人物。同时,鲁迅先生还指出:“单是题材好,是没有用的,还是要技术;要不得的是内容并不怎样有力,却只有一个可怕的外表,先将普通的读者吓退。”②意思是应该以有力的内容吸引读者,而不是以“可怕的外表”吓退普通读者。诚然,只有被普通读者接受,文学才具有生命力。
从鲁迅先生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从题材到内容,还是从作家到读者,“五四”新文化运动都强调了“社会大众”,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少涉猎的工人、农民作为选材和服务的主要对象,从形式和内容上突出了现实的、革命的和大众的文化色彩。可以说,大众的文化、民主的文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涵。正如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现阶段的中国新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③同时,他还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主形式。民主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④可见,新文化运动的本质特征是发展人民大众的文化,在民主文化中体现启蒙与救亡的社会话语。
从解放区到改革开放前的民主化议题
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解放区,工农民主政权的建立为文化的民主化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大后方的读者……希望革命根据地的作家告诉他们新的人物、新的世界。所以愈是为革命根据地的群众而写的作品,才愈有全国意义。法捷耶夫的《毁灭》,只写了一只很小的游击队,它并没有想去投和旧世界读者的口味,但是却产生了全世界的影响……。”⑤应该说,在人民民主政权所在的革命根据地,文化的“民主”主要体现在文艺作品能够面向人民大众,反映人民群众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如歌曲《南泥湾》中对劳动情节的描述。同时,这些文艺作品也是人民群众进行思想解放和文化斗争的武器。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指出:“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我们要把革命工作向前推进,就要使这两者完全结合起来。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的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⑥事实上,当时的民主文化即人民大众的文化,的确表现出了人民性、民主性、革命性等特点,并对建立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产生了重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化的“民主”内容开始从追求民族独立转向反映“人民当家作主”。在农村互助组和大生产运动的语境中,中国的民主文化以在全社会掀起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为主要内容;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文学作品如《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史》、《艳阳天》和《金光大道》等小说,则洋溢着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人”的喜悦,呈现出民族解放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狂欢”景象。当然,在此期间出现的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的“文化狂欢”,在某种程度上使民主变成了偶像崇拜的“祭品”,是国家对“民主”的失控。
全球化过程中的民主化议题
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国走出闭关锁国的禁锢,是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开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文化也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市场经济扮演了关键角色,正如帕森斯所说的:“市场经济曾经一度同时体现为普遍主义的,潜在地看具有全球性的互动和交换的媒介对传统形式的社会性和团结的一次‘危险的侵入。”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侵入”,打破了中国从小农经济过渡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媒介”作用,使人们在交往互动中充分解读了民主。反映在文化建设上,“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模式逐渐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百花齐放”的民主化景象,比如《红高粱》、《渴望》、《围城》等作品就反映了艺术创作的民主化。而《平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闲人马大姐》等电视剧,更是以“街坊邻居的故事”彰显了文艺内容的民主化。另外,《鸦片战争》、《黄河绝恋》、《红河谷》等具有民族特点和民主生活气息的作品也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因此,可以说,民族性仍然是民主文化的主体和精髓,离开了民族性,民主文化就失去了它生长的土壤。
民族化的文化是民主化议题的核心
在中国加入WTO的前后几年,对民主文化的讨论主要集中于中西文化的对立与交融。从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应该提倡文化的交融互补。因为只有通过交流互动,不同文化才能取长补短,才能在更广范围内传播和发展,使全球化、民主化的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另外,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问题,也是中国文化界关注的焦点内容。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阐释中,我们不难理解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作用。从社会学的角度讲,文化更是在全球化过程中起着先导作用,它不仅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基础,更是社会发展和民族兴旺的重要构成。
正如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而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⑧在今天谈论中国的民主化议题,其中心内容应该是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民主化。中国百年来的历史事实上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还是民族解放运动,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都不能脱离民族文化的根基。只有民族化了的文化,才能在全球化的今天显示中国文化的底蕴和内涵,才能成为“民主”的全球文化的构成内容。相反,丢弃民族文化、主张“拿来主义”的做法,只会让我们在精神上被奴役,使文化的全球化偏离“民主”的本质属性。
(作者为兰州大学副教授)
注释
①鲁迅:“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476页。
②鲁迅:“致陈烟桥”,《鲁迅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206页。
③⑤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11~812页,第833页,第804~805页。
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99~700页。
⑦[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0页。
⑧《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