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艳华
[摘要]我国的应急物流起步较晚,2003年SARS的爆发,才使得我国开始重视对应急物流的研究。我国的应急物流体系是很“年轻”的,尤其是经历过了南方雪灾和汶川大地震后,应急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呈现出来,我国的应急物流还不能够完全满足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应急物流建设的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应急物流紧急保障物流信息
一、应急物流概述
1.应急物流定义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由流体、载体、流向、流程、流量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
2.应急物流特点
应急物流一般具有突发性、弱经济性、不确定性和非常规性等特点,多数情况下通过物流效率实现其物流效益,而普通物流既强调效率又强调效益。目前我国的应急物流有自己的特点,其表现为: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积极参与;军民携手合作,军队突击力强;平时预有准备、预案演练到位等。
二、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
1.我国尚没有健全的应急机制
危机一旦发生,各级政府就会组成相应的危机处理领导小组,以危机的及时处理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虽然这种运作机制使得整个物流运作流程表现得更加紧凑,物流行为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军事化色彩,确保了所需应急物资迅速到位,对危机的及时解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物资保障作用。但是,由于没有正规化、法制化的应急保障机制,全民齐上阵,整体秩序紊乱,应急物流保障社会成本高、效率低、遗留问题多。
应急物流指挥机制不完善,应急物流往往同时涉及部队与地方,由于部队内部没有建立绝对权威的组织指挥机构,外部也没有建立军地联合的指挥体系,这样就造成了应急物流的联系渠道不畅、多头指挥、各自为战、责任不明,严重制约了应急物流的效率和效果。
应急物流配送机制不尽合理,交通战备办公室只对本地(市)交通道路、运输专业人员和运输机具的数、质量等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和掌握,而不能对辖区所属专业人员、器材物资、运输机具进行区分配置和组建交通战备保障力量,更不能明确战时任务和实施战时保障计划,从而导致了应急保障能力差。
2.缺少健全的应急物流法规体系
目前国内尚没有任何法规性文件对于应急条件下交通线路的维护和抢修、临时场(站)建设等方面的领导体制、相关设备的征用、预案的制定、实施的程序、补偿和抚恤、经费保障以及平时演练等方面进行规范,导致了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无法可依”。
3.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
我国应急信息系统不够完善,信息报告不及时,由于没有建立一个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无法准确掌握紧急情况详细资料以及所需物资的生产和分布情况,对运力的数量和状况不清楚,分析判断不准确,就无法制定出正确的应急物流决策。
三、我国应急物流建设的若干建议
1.设应急物流管理专门机构
我国应建立完备的应急体系。在地震、飓风、火山、洪水等可能造成重大伤亡的自然活动发生时,政府应该立即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启动应急计划,所有防灾救灾事物的统筹由应急物流管理专门机构负责。
对于各种防救灾工作,应强调事先预防和模拟演练,同时,针对人口稠密的大都市以及人口稀少的地方灾害,均有不同的预案以及救灾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设紧急仓库,这些仓库紧靠机场、海港,存储基本的救灾物资,一旦某个地方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专门机构就会从距离最近的仓库调拨救援物资送至灾区。
2.建立专门的法律法规
从法律的高度保证灾害发生后能有效地组织和利用社会资源,如紧急征用急需的民间物资,并建立起相应的补偿机制,灾难之后给予相关企业补偿,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企业界的积极性。
在法律法规方面,我们可以学习美国的立法,美国的灾害应急处理法规主要有《灾害救助和紧急援助法》、《国家地震灾害减轻法》、《全国紧急状态法》等。
3.加强应急物流网络建设
对于救灾物流,应急物流网络专业机构可以为救灾物资的运送和供应等方面提供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装备的帮助,并在救灾物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应急物流网可以长期支持健康计划并对紧急需求做出立即反应。同时,一旦有灾难通知,应急物流网会立即启用网络通信资源,收集灾难的性质、范围等信息,并迅速组织救灾物品送往灾区。
4.配备必要的非常规应急物流装备
这里所谓非常规装备主要是指“一低一高”。“一低”主要是指技术含量不高,但在恶劣环境下可靠、有效的所谓低端物流装备,例如:几乎被淘汰的内燃机车在年初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便于徒步搬运物资的简单设备和传统的无线单边带电台都将是应对汶川这样复杂情况的必要装备。“一高”则是指技术含量高的先进物流装备及其配套设备,例如: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直升机、运输机等空中运输装备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空投托盘、网袋、降落伞等投送装备。
5.加强全天候作业能力的训练
立足极端复杂、严酷的条件,组织应急物流作业训练,切实提高全天候作业能力,满足应急物流运作的各种需求。
在通道能力上,要争取在短时间内让应急物资、抢险救灾人员及时准确到达受灾地区,从而提高应急物流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这次抗震救灾中,在灾害造成的山体滑坡、塌方造成公路通道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军方通过结合空运和步行这两种可以说是最高端与最原始的方式,力保应急物流的畅通。
参考文献:
[1]徐东.“破冰”应急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11)
[2]方静,陈建校.我国应急物流系统构建探析[J].交通企业管理.2009(8):1-3.
[3]计国君.突发事件应急物流中资源配送优化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