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炳川
【摘要】《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并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企业及企业外部对内部控制的需求与日俱增,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时需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并从六个方面论证和实施。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即为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的原则。不提倡无限制强化内控力度,也不提倡把内部控制不讲效益的全面推开。内部控制本身也是企业日常工作内容之一,但需考虑企业对效益需求。
首先,内部控制需与企业经济承受力相适应,制定不同的控制成本组合是控制政策在制定时需要慎重考虑的方面。其次,在设立任何一个控制政策时,都是需要考虑回报的,而这个回报的大小就是该政策实施成本及效果差。
我们在工作中常常会面对成本效益原则方面的困惑,比如,如何判断什么时候上什么样的控制?如何规划企业的内部控制?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把握成本效益原则应该重点考虑的内容:
一、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合并设计
公司的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相互包容,却彼此不同。没有治理机构的支撑,内部控制将没有基础,没有内部控制的保障,治理结构容易丧失目标。在内部控制失效时,总是从系统内部的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及相互复核等工作程序上寻找原因,而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结构相互脱节及公司治理结构本身存在缺陷所导致的内部控制失败的问题[1]。我们常常得到经济舞弊、财务失真等方面的信息,较大部分就是因为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失调所导致的。
在搭建公司治理结构后再补充内部控制将导致大量的治理机构调整,其成本支出较大、收效差。把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合并设计,不仅照顾到效率方面的需求,同时考虑了控制及制约,使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全面覆盖到各个层级及步骤中,实现内部控制效果最大化。
二、建立内部控制评估机制和内部控制长期规划
内部控制的推进有体系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企业是独立法人实体,其经营活动遵循的是效益大于成本的原则。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为企业更好地发展,要正确处理内部控制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相对严格的制度实际增加了企业的运行成本,过分严厉的制度会束缚企业的手脚,限制其活力[2]。企业在对于内控的需求根据其各阶段需求的不同会进行不同的调整,在不同的阶断需要对未来的内部控制进行前瞻性的规划,以应对企业发展对内部控制提出的要求。同时,内部控制评估体系将成为内部控制长期规划和实施的支撑。
内部控制评估体系在实施之初可以从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估入手,事前评估是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预测出内控体系的使用率,再根据这些数据推算出其人力资源成本、材料成本和其他相关,同时还要预测直接控制效益、间接控制效益的大致范围,评价该项目的综合结果[3]。从而贴合成本效益原则的需要,通过对成本效益的分析研究,避免内部控制实施的盲目性。而事后评估可以从内部控制的过程和实际效果来做结论性的验证,通过对控制前后的对比获得具体的控制效果,对比控制支出,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及调整控制的手段。
三、企业文化及人力资源的培养
内部控制是在环境的支撑下运行,优秀的企业环境极大降低内部控制的成本。环境包含诸多要素,如经营风格、组织结构、企业文化、权责机制等,但营造企业环境的根本点还是来源于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建设两个方面。
在企业中建立起对企业负责、促企业发展、相互监督的文化内涵,通过提高企业人员对于内部控制的认知,将缩减内部控制机构的人力支出及内部控制实施的成本,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通过对内部控制人员认知和实施能力的提高,使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判断能力得以提高,成本效益比率将得到较大的提升,最终实现增加价值的目标。
四、突出内部会计控制的核心地位,扩展效益的范围
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是正确处理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关系、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保证[4]。我国已经实施了公司审计及独立董事等制度,财务系统作为企业重要的信息制作和发布机构,其不仅是对企业负责,还需要向国家、社会公众、债务人提供具备公信力的信息。处于企业自身的考虑,容易忽视后者的需求。在评价成本效益原则时,不能单纯的以企业效益最大化来进行评价,而要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综合评估。
五、依托信息化平台搭建内部控制
目前的信息化能力已不仅是会计核算中导入电算化了,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的变化,积极引入信息化平台,使企业内部管理融入信息化平台中。如借助ERP、OA等系统来实现流程节点的控制,建立专门的信息部门进行企业信息的收集分析,也可以和高校或专门机构合作进行审计专用软件的开发。通过信息平台不仅加强了内部控制体系实施的监督,降低单次成本,提升规模效益,减少潜在风险。而且使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内部控制状况,降低控制方式的调整成本。同时减少了主观判断带来的差异性,提升了内部控制的质量,最大程度上为企业创造价值。
六、建立适合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很多国家有自己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我们应进一步建立立足于风险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框架,开展内部环境的评价,包括组织结构的适宜性、企业文化、董事会的独立性等因素,开展风险评估的评价、控制活动的评价、信息与沟通的评价、监督措施适当性的评价等[5]。同时需要确立合理的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和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在企业内部控制的搭建上,应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不能一味追求内部控制的全面性而忽视了付出的成本,应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指引下,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内部控制框架、程序、方法的制定和实施。
总之,成本效益原则是对内部控制的效益性要求,内部控制成本和控制效益需要有相对合理性。我们不仅仅需要保证内部控制有效实施,还有识别不同控制需求、制定不同控制方案、搭建基本控制制度的能力。通过不断改善企业内部控制,使内部控制真正成为企业化解风险、创造效益的武器。
参考文献
[1]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J].会计研究.2006.
[2]郭秀珍.推进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09.
[3]霍社军,孔荣.基于成本效益的内部控制体系构[J].财经界.2010.
[4]樊行健.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J].会计研究.2006.
[5]郑涵.构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策略.现代商业.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