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祥
〔关键词〕 语文教学;情感;思想;语言;环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6—0032—01
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情感教育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推进教学过程优化的驱动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的渗透。这样教学,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的丰富、能力的发展等。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把课堂设计成一种良好的“情感场”,让每个学生都能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得到发展,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得到提高。下面,我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情感源于思想
情感来源于思想,没有深刻的思想就难以有深刻的认知。一名好的教师应该是思想深刻的人,应该具有开阔的视野和胸襟,应该充满对生活与人生的感悟。只有如此,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才能从更高的思想角度理解作者的思想,再现作品的情感。仅仅自己有了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还不够,教师还要将自己获得的情感体验巧妙地传达给学生。例如,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激起学生悲愤激越的情绪,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爱憎之情,最后联系社会现实展开热烈讨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生踊跃发表意见,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促使学生去关心国家命运。
二、情感依附于语言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要“还原”文章的情感,必须依赖于巧妙的语言。好的语文教师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为了更好地表达文章情感,教师要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要有轻重缓急,情感表达或激昂慷慨,或深沉哀婉,或轻快流畅。课文语言要如出我手,如出我口,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受到陶冶,引起强烈的共鸣。如,讲授《回延安》时,引导学生体会延安的景色和人物,把握诗的感情基调。指导学生朗读,仔细体会诗的情感,配以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受到了情感教育。
三、情感依赖于环境
人类的情感活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过程,它与外界的各种刺激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其中环境因素引发人的情感活动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在教学活动中,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创设教学情境。
1.开门见山,先入为主。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进而快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花鸟树木、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巧设悬念,激发情感。教师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3.故事吸引,情境感染。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讲授新课前,教师可以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总之,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同时,因其载道明理,表情达意,并含有丰富的美感因素,所以又具有思想教育性和审美教育性。在语文教学中,应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陶冶情操融为一体,力求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美感人。
.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