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普京

2012-04-29 00:44FionaHil、CliffordGaddy
领导文萃 2012年17期
关键词:圈外人德累斯顿克格勃

Fiona Hil、Clifford Gaddy

尽管他常常高调现身,但其形象依然模糊并难以捉摸。

他在克格勃内的身份,他在前东德德累斯顿的工作经历从来都是一个谜,甚至他担任圣彼得堡市长助理时的活动,人们也都知之甚少。直到1996年8月,他到莫斯科赴任,仍有人将他贬损为一个平庸的角色。一名叶利钦时代的高官曾评价他是“一个庸才”,是“叶利钦家族”的傀儡,追逐金钱的“克格勃恶棍”。

也许所有这一切表象都是不准确的。事情的发展最终证明,他比十几年前几乎所有人所能认识到的那个人更加重要,也更加复杂。

2012年,普京会回归俄罗斯总统宝座,而他们也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活命主义者

普京来自于一个幸存者家庭。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普京的父亲在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城外的一次战斗中遭受重伤退伍。而在1941年9月至1944年1月纳粹围城期间,有一百多万与普京同龄的列宁格勒人死于炮火、饥饿和疾病,他5岁的哥哥即是其中一位。

而在1991年至1992年的那个冬季,普京作为这个城市的官员,负责带领后苏维埃时代的圣彼得堡渡过粮食危机。

自2000年成为国家领导人后,备好最糟状况应对方案则成为普京制订政策的重点内容——永远都要有B方案;不作不可挽回的承诺。

圈外人

1996年,普京在圣彼得堡的一帮朋友和同僚总是聚在一起非正式地探讨莫斯科的种种管理不善。

根据当时的俄罗斯官场潜规则,所有的圣彼得堡人都是国家权力中心的局外人。而普京以其卑微的家庭出身更是圈外人之外的圈外人——他没有进入圣彼得堡的精英圈子;没有进入苏联的后备干部名单;甚至在很多方面也是克格勃领导层眼中的外人——上世纪80年代后期,当他的同胞在政局动荡中艰难度日的时候,普京却被派到了异国他乡的德累斯顿。直到柏林墙倒塌之后,他才回到苏联。

他并不是可以在仕途上平步青云的克格勃“希望之星”。

直到1996年,他在圣彼得堡的同伴安纳托利·丘拜斯和阿列克谢·库德林把他带到首都,让普京帮助他们竞选,以便重建国家秩序并控制寡头政治。

案件审查官

普京表现出来的硬汉形象很大程度上只是作秀。有记者采访到曾经与普京一起在克格勃工作的人后发现,普京倾向于选择更温和、更平静、更微妙的方式处理问题。他在克格勃内部的工作主要以说服为主,而不是采用胁迫的方式,就像一名案件调查官,善于做人的工作。

从1996年夏初次公开露面到现在,普京在莫斯科的职业生涯本质上就是这名案件调查官从克格勃学会并在德累斯顿付诸实践的任务清单的翻版。

他对英国学者也是情报主管的约翰·马斯特曼的“双十字委员会”原则理解得很透彻:不要彻底毁灭你的敌人,要利用他们、要控制他们,要操纵他们并让他们为你自己的目标服务。

识别、招募和指挥特工的工作是需要在非常紧密、一对一的基础上完成的。而这个习惯,让他即便身处公众场合,包括在电视台做热线电话交流节目和在新闻发布会上,都坚持一对一地与俄罗斯人民交流。每位听众都在倾听他的答复,并将他的回答与特定个体的问题联系起来。

(摘自《看天下》)

猜你喜欢
圈外人德累斯顿克格勃
拆除企业员工沉默的围墙策略研究
科创板的圈外人
“圈内人—圈外人”关系与博物馆的社会生成(上)
直视
“圈内人—圈外人”关系与博物馆的社会生成(下)
柴可夫斯基都招了
聪明反被聪明误
德国艺术家作全景画卷重现二战历史
突出应用能力培养 彰显职业特色——德累斯顿工业大学
克格勃“预防警告”工作机制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