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地说,十年前,陆红兵上的《田忌赛马》是很不错的,清晰、准确,语言干净、明快,词语训练到位,“以智取胜”主题的演绎、呈现、彰显自然、鲜明。
不过,也实事求是地说,十年后,陆红兵再上《田忌赛马》更多了一份沉稳和从容,更多了一些灵气和灵气中显现出的一些大气,更多了理性的自觉和深度。他的语文教学像一根线。十年前,这根线把他的语文教学牵向“生动”;而十年后,这根线折向另一个角度,在追求“生动”的同时,这根线把语文教学引向了“深度”。
是什么力量让陆红兵的这根线既向前,又向深处牵引呢?是课程改革。从当今他的《田忌赛马》教学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十年课改在陆红兵教学中留下的影响印记。课改是一场理念、精神、方式的洗礼,他接受了,经历了,逐步内化了,因而,他趋向理性,趋向审视,趋向自觉。当然,其间也不排除年龄的因素。我要强调的是,如果把生理年龄与“课改年龄”揉合在一起的话,那力量就非同小可了。
要说这两次教学的显著变化,可用一个字来概括:更。如今陆红兵的教学正在“更向深处漫溯”,更走向语文课程的特质。
变化之一:如今的《田忌赛马》教学更注重让学生主动地学,因而教学中有更多的生成。同样的开头,十年前让学生概括课文,多少还有点走“碎步”——教师牵着一步步挪,而这次教学有点走大板块的感觉——放手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事实证明,给学生多大机会,学生就可能有多大进步。因为学生学习主动了,生成问题就有可能了。一位学生发表了一个“异类”意见:“我觉得田忌和孙膑有点无赖”。这问题“生”得多好,多真实,多像小孩子的问题啊!陆红兵在肯定他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思考,最后用游戏规则来小结,不回避,又不纠缠,恰到好处。整个教学有一个问题贯穿始终:探寻田忌取胜的原因。谁来探寻?怎么探寻?陆红兵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排阵、去比较、去思考,主动启发学生从课文中发现前后的关联,以证明孙膑的判断有根有据,因而科学。对教与学,陆红兵有一个较好的概括:课堂中两种主要行为,教与学,后者是前者的目的,“课堂因学生的学习而存在”。这种认识来自教学实践,发自内心深处。
变化之二:如今的《田忌赛马》教学更注重思维训练,因而教学显得较为深刻。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其难,教学中常缺少有效的办法。如果说教学要有深度的话,陆红兵意识到这一课中主要是思维的深度,而思维的深度又体现在思维的挑战性上以及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然,这一切,他较好地把握了两点,一是儿童,亦即他追求的“儿童深度”;二是语文,亦即他所坚持的语文自身的深度。这种深度的追求,让陆红兵有了一种理性的思考和选择。十年前,他教《田忌赛马》主要用情景表演的方法,让学生用演示、角色扮演来了解、领会前后两次赛马的过程,分析个中原因。表演固然是有意义也是有效的,而这一次陆红兵果断地放弃了这一表演的方法,更注重在语言文字中的思维训练,其主要理由是高年级学生更需要思维的磨练。他找到了一个好办法,设计了一张表,让学生用六种不同的办法进行排阵,不同的排阵产生不同的结果。学生填表的过程是谋划、比较、思考、判断的过程,其间又贯穿语言训练。这样的教学是不是生动中又有了一些深刻?想起陆红兵正在研究的儿童语文灵性的生长,我以为从中可以触摸到他研究的心得和成果。
变化之三:如今的《田忌赛马》教学更注重写作方法的训练,因而更突显了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任务与特点。前一次教学,陆红兵把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放在词语上,一些词的教学颇有特点,比如:得意洋洋、胸有成竹、扫兴、轻蔑、以智取胜、疑惑……而且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教学是扎实的,而且透射出灵性。十年后,陆红兵根据新课标,又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实际,还根据文本的特点,同样是语言文字训练,但改变了训练的重点,选择了写作方法的训练。文本中,第一次田忌赛马的过程把三场比赛合在一起写,概括地叙述,而第二次赛马,三场比赛逐一描写和介绍,具体地叙述。作者有略有详地叙述,其表达方法显然是服从课文要表达的思想的。这正是文本的特点,也正是训练的重点。陆红兵让学生比较、分析,并尝试着让学生把两次比赛的叙述方法调换一下。这既让学生领会到孙膑的足智多谋,又让学生学习、运用不同的写作方法。如果长此以往,高年级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写作方法的运用就会有新的提高。
课程改革犹如教师专业发展的一场比赛,当然和“田忌赛马”有根本的区别,不在竞争,而在合作,不过“以智取胜”是相同的。在这场比赛中,教师该如何把握好机遇,如何找准自己的特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生长自己的灵性与理性,陆红兵的“我—我”的对话,让我们深受启发。课改,这无限巨大的力量,将会不断牵引我们教改的这根线,在“我—你”和“我—我”的对话中,向前,向上,向深处走。
(成尚荣,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督学,2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