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最终选定曹丕作为继承人,从管理角度而言,无疑是正确的,因为曹丕基本上能够将第一代管理人奠定下来的格局,在预设好的轨道上继续发展下去。
然而,历史并不等于结局,更是一个过程,一个历史参与者的心理交锋过程,这些心理能量,相互影响,相互摩擦,喷发出绚丽的历史火花。
第一代管理者曹操的心理可总结为“狐疑”,第二代管理者曹丕的心理可总结为“惊疑”,狐疑催生惊疑,惊疑是狐疑的衍生品,历史在狐疑与惊疑交错的轨道上颠簸前进。
关于父子间的心理交锋,在这里举一个案例。在曹操心灵深处的继承人版图上,曹丕不是最大的那一块,排第一第二的分别是曹植和曹冲,他们的特质都是:聪明。例如曹植“性机警,多艺能,才藻敏瞻,操爱之,欲以为嗣”,是曹操最中意的继承人选;还有一个曹冲,他的聪明是一个大家都应该知道的常识,不再赘言,曹操对曹冲的政治态度是“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有把位置传给曹冲的打算。
曹操为此纠结着,而这种纠结的心理能量,很明显地传播给了曹丕。据《三国志 魏书 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记载,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冲病死,曹操为之哀伤得不能自制,曹丕在旁边宽慰父亲,然而,曹操却说了一番让他惊心动魄,甚至毛骨悚然的话:冲儿的死,是我做爸爸的不幸,却是你的大幸,“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大幸。”
此刻,父亲的心理应该是这样的:反正你最大的竞争对手已经退出舞台,我跟你直说了也无所谓。曹操的叹息其实是在一定程度上坦白了自己的心迹,也表明了对曹丕的一定程度的失望。
此次家庭内部谈话,对曹丕的心理冲击特别大,让曹丕陷入惊疑的心理境地。当时的反应如何,《三国志》没有记载,但早期的史料《魏略》就记录:曹丕在登上第二代管理人的位置若干年后,还心有余悸地说:要是曹冲还在,我就没有天下,“若使仓舒(曹冲)在,我亦无天下。”可见曹丕对其父亲当年的话,是何等地耿耿于怀。第一代管理人的狐疑,犹豫不决,给第二代管理人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
曹丕的惊疑,还有一处明显的历史记载。《资治通鉴》第六十八卷记录:就在公元217年,曹丕被确定为曹氏集团的继承人,成为世子。曹丕的一个细节反映了他心中的惊疑,他抱住当时的议郎辛毗的脖子,很动情地说:“辛大哥,你知道我有多高兴吗?”白话文还不能反映他当时的心理波动,原文是:“辛君知我喜不?”其实言下之意就是说:今天的喜悦是多么的不容易。喜悦有多深,就说明当年的惊疑有多深,惊疑与惊喜是成正比例的,以至于要通过拥抱别人的肢体动作来散发自己惊疑过后的惊喜情绪,可见他憋到了什么程度。
曹操或许没有想到,他长时间的狐疑不定,乃至在曹丕面前过分肯定曹冲,对曹丕的心灵形成了不可估量的打击。除了埋怨父亲当年过分看重弟弟曹冲之外,曹丕对父亲的怨恨也见诸细节:公元221年的七月,曹丕带部队来到老家——谯。他在这里犒赏六军将士,举行了规模浩大的娱乐活动,“设伎乐百戏”。八十年后的历史学家孙盛对曹丕此举十分不满,因为此时距其父亲曹操的去世还不满三年,孙盛因此指责说:“天心丧矣,将何以终”,说曹丕的孝心丧失了,是没有好结果的。
曹丕为什么有这样明显的“不孝”之举,在三年守丧期间举行娱乐活动,是不是在心里深处埋怨父亲的厚此薄彼呢?难说,不可说。但是,上一代管理层在选择继承者时,他的狐疑不定给下一代造成的心理折磨,会导致管理局面的渐渐破败,曹家的内斗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