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翠真 张继勇
一部汽车可以说明全部经济学问题。
2001年,中国入世,中国汽车行业开启了“黄金十年”;2011年,中国车市一举夺冠,但中国汽车工业也发展到质变的关键时刻。
2012年,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告别了井喷10年,逐渐回归理性。消费者对经济增长信心减弱、缺乏强有力的刺激政策、一线城市的强力治堵、油价持续上涨、人力及原材料成本走高等因素叠加,成为高悬在诸多车企头上的“达摩克斯之剑”。
危机不仅带来麻烦,也蕴藏着无限商机。中国车市是遭遇拐点,还是短暂调整?面对2012年难以看懂的车市,我国汽车企业从容应对市场竞争。
演绎中国汽车业神话
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标志。
中国轿车业的起步在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新旧观念激烈交锋,1982年邓小平“轿车可以合资”一锤定音,开创了汽车合资企业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创新模式。
合资,是我国轿车工业起步时期的唯一选择,而且是一个成功的选择。
80年代,刚刚走出文革阴影的中国百废待兴,30年前建立中国轿车工业,利用外资的贡献度很大。外资出资金,出技术;中方主要以厂房折价入股,是合资双方注资的主要形式。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已从汽车进口大国过渡为汽车制造大国,中国汽车数量从15万辆增长到1800万辆,并坐拥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汽车的技术大国。汽车技术,包括制造技术、管理技术、产品开发技术。在上海、长春、广州、北京的合资企业,已经是大众、通用、本田、现代在全球管理最好、自动化最高的“样板工厂”。从总经理到一线工人骨干到海外同岗位培训,造就了各个层次的汽车制造和管理人才。
在产品研发领域,也是一年一个大变样。早在90年代末,建立配套研发机构就是合资谈判前提条件之一。早在1997年,上汽和美国通用合资,就同步建立了泛亚汽车研发中心;同年,上海大众投资22亿元,历时5年,建立起研发中心和中国最大的汽车试验场。而到今天,一批最早建立的合资企业,新产品选择权、中国本土适应性开发、外型和内饰设计,越来越多是中方说了算。上海大众的朗逸、上海通用的新赛欧、广州本田的理念都是合资企业自主开发的代表作。
近30年来合资企业积蓄的人才、技术、零部件供应体系,让在新世纪兴起的自主品牌站到一个高起点上。
世界汽车组织(OICA)的第一副主席、韩国汽车工业协会的Kwan,Young-Soo日前在 2012年中国汽车论坛上指出,很多世界级的生产基地都从拉美挪到了亚洲,中国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之一。现在中国目前也保持了这样一个强劲的势头。即任何汽车公司,如果想要在全球成功的话,中国市场将会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部分,就是他们在中国市场的成功会决定他们在全球市场上的成功。所以这对于中国的汽车行业来说,将会是一个很大的机会,而且中国的汽车行业正在寻求一个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今天,长达半个世纪与轿车无缘的中国老百姓,能在市场上以相当甚至低于国际的价格,挑选几乎所有国际和自主品牌的轿车。
产业整合释放成长潜能
今年,中低端车出现亏本卖车的现象,即便是高端车市场,动辄数十万的降价也令旁观者侧目。
日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了今年上半年“汽车经销商库存调查结果”:6月经销商库存继续攀升,综合库存系数达到1.98,最高库存指数破6,库存深度接近两倍,已远超警戒线。
根据国际同行业的惯例,库存系数在0.8~1.2之间,反映库存处在合理范围;系数大于1.5,反映库存已远超警戒线,经营压力和风险都非常大。
“从数据上看,自主品牌5月的平均库存指数已经高达3.54,远远高于合资品牌和进口品牌,部分品牌的库存指数甚至超过4.0,市场形势不容乐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认为,目前,国内经销商的库存量已经普遍处于“低烧”甚至“高烧”状态。过高的库存比例,将经销商与汽车厂家之间的利益博弈再度摆到台面上,而此前在车市快速增长期被掩盖的诸多矛盾,也随着库存压力的陡增和预期收益的下降而爆发。
另据业内人士透露,截至6月底,整个汽车行业的库存量已经高达220万辆,相比年初的130万辆,增加了近七成。
“一方面加大促销力度出货,另一方面暂缓向厂家进货。”一位国内排名靠前的经销商集团老总告诉记者,由于不堪重负,集团旗下品牌已经暂停向厂家提车。
“经销商的洗牌已经不可避免。随着下半年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及年底冲量的压力,在经销商盈利模式没有转变之前,车市的价格战应该还要打一段时间。”全国有形汽车市场分会常务副理事长苏晖表示,现在是全系列积压,包括豪华车、进口车和中高端车等都是高库存。
在经销商洗牌之后,汽车厂家也将面临相同的境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会长董扬曾大胆预测,自主品牌下半年甚至未来两到三年内都很难改观,今后三到五年内可能一半左右的自主品牌汽车无法存活。他表示,虽然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综合竞争力有很大提升,但仍与外资品牌有一定的差距,在市场增长相对平稳的情况下,竞争更加激烈。
长安汽车集团董事长徐留平指出,汽车产业是一个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实现规模化效应是其能够健康发展、持续壮大的必由之路。纵观百年世界汽车史,不难发现其本质就是一部车企之间互相整合与被整合、吞并与被吞并的历史。近年来,尽管中国汽车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但产业格局依然相对散乱,并未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车企,因此,洗牌和兼并重组是今后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知名汽车分析评论师张志勇认为,低速增长恰为自主品牌的机遇。现在自主品牌面临的窘境,恰恰是过去过高的机会让自主品牌的机会越来越少,假如过去汽车市场都是以10%的速度增长,中国假如是三千万辆目标的话,可能会有更长时间提供给自主品牌去转型和壮大。因为毕竟一个企业的成长,对企业、产业、管理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天就见到,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如果把这个增长周期延长得更长,自主品牌成功的几率就更大。
在困境中从容应对求发展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销量数据统计:2012年1-7月,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161.49万辆,同比下降5.35%,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6.84%,占有率比上年同期下降3.19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都表明,自主品牌乘用车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正逐步加大。
经过最近10余年的发展,我们的汽车工业并非一无是处,譬如说我们拥有令全世界车主称羡的4S店模式;我们并非固执地闭门造车,而是懂得承认不足,尽量缩小与国外车企的差距;我们的车企不断寻求向海外并购及拓展市场的机会,坚持“走出去”……
围绕中国汽车业的变革从未停止。
面对2012年难看懂的车市,汽车企业应对今年的市场竞争显得十分从容。
“品牌溢价能力低、技术实力不强和市场份额下降等,是自主品牌企业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但这些全方位综合实力的提升,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吸收、创新和提升的过程。”上海汽车执行副总经理陈志鑫认为,目前的艰难,是自主品牌发展历程上必须经历的阵痛,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失去信心的借口。
事实上,经过过去10余年的发展,自主品牌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阶段。随着比亚迪、吉利等自主品牌车企也研发出双离合变速器和缸内直喷技术,特别是搭载双离合器的比亚迪G6已经上市并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今年4月23日,作为首款搭载双离合变速箱的自主品牌车型——吉利首款SUV全球鹰GX7在北京车展正式上市。
自主品牌的另一个代表比亚迪,尽管2011年来遭遇了减产、裁员等风波,但在电动车的发展上,比亚迪却依然可以说走在全球的前列。
此外,无论是上汽还是长安,无论是奇瑞还是长城,都在自主的道路上尝试着、探索着。
尽管自主品牌在国内市场上业绩平平,但海外市场却全线飘红。今年6月份吉利的出口量突破万辆,吉利集团副总裁、吉利国际销售公司总经理张林认为,“今年吉利汽车出口有望突破8万辆,较2011年实现翻番增长。”
事实上,在海外市场一路高歌猛进的不仅仅是吉利。作为传统整车出口传统大户的奇瑞、长城同样表现不俗。据奇瑞方面提供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奇瑞累计出口量92494辆,同比增长28.8%。而在今年上半年国家海关公布的2011年海外出口200强中,奇瑞汽车成为唯一入榜车企。7月10日,长城公布的销量数据显示:6月份出口0.98万辆;今年1月-6月,累计出口4.8万辆,同比增幅超过40%。
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指出,“在残酷的市场面前,汽车企业既不能乞求政府在政策上的庇护,也没有理由抱怨消费者不支持自主品牌,关键是看我们的产品能不能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无论是在传统内燃机的基础方面,还是在新能源车的研发步伐上,我们与国外同行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对于政策的敏感度在过去2年间已经显露无疑。在2008年我国汽车销量同比增速放缓至6.59%后,2009年一系列的刺激政策正如一剂强心针,使中国汽车瞬时蜕变成一头脱缰的野马,在随后的2年取得了同比45%和32%的增速。当2011年政策退市,中国汽车的同比增速骤退至不到5%。
由此,车企必须以长远的目光看待研发,只有充足的车型储备才能迎合中国车市对于政策的“特殊依赖”。
在工信部部长苗圩看来,“汽车强国”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拥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车企及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掌握核心技术和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这是中国汽车短期内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姚景源认为,我们应该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经济增长速度现在适当的回落不是坏事。一方面经济要转型,另一方面,我们还能有适当的增长速度。汽车也是这样,要适当的有回落,这个时候我们把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加大创新。这是最好的时机。
事实上,车市增速放缓并非坏事。长达13年的持续高速增长,让车企赚得盆满钵盈,也透支了企业发展的“体力”。长期以来,车企一直疲于应付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一再扩张产能,无暇把产品品质、服务质量和企业内升力的提升做得更好,服务网络建设已明显滞后于客户量的增长。持续的刚性需求也惯坏了一些企业,使之不愿更多地从消费者利益出发,关心、关注消费者的诉求,致使加价销售、饥饿营销等不规范经营方式充斥市场,因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不到位引发的消费者不满甚至投诉持续上升,企业发展后劲也明显不足。长此以往,不仅坏了企业声誉,也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车市发展回归理性,让汽车企业和经销商有了休养生息、补充能量、积蓄后劲的时间和精力。只有苦练内功,积蓄能量,认真倾听客户心声,把更多精力放在提升服务水平、加强营销服务网络建设上,这样的企业才能持续发展,成为百年老店,这样的车市也才是充满活力和持久健康的。
业内专家表示,面对转衰的危险,我们应该做好准备:首先,重新审视产能扩张。管理部门要审时度势,强化风险预期,车企至少应该普遍建立弹性生产机制,为产能大面积放空做好准备。第二,自主品牌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像日韩车企一样为过剩产能找出路,合资品牌要全盘考虑中国市场的未来角色,通过集约化生产扩大出口比重。第三,增强研发创新能力,加快核心技术和零部件升级换代,为全面竞争做好准备。第四,改变目前的单一盈利模式,积极开拓全产业链,从研发、设计、采购、服务、物流、金融等各个领域要效益,增强现金流水平,以应对市场全面恶化。
相信中国汽车一定会为中国实现全面小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