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红
摘 要: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一扇虚掩的门,每一扇门里都有神奇、美好的珍宝。语文正是这些瑰宝的承载者。如何挖掘她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心驰神往中情不自禁爱上语文呢?笔者就如何巧借传统文化魅力激活语文教学进行了如下尝试。
关键词:传统文化汉字民族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191-01
1 “追根溯源”法
汉字是华夏民族记录语言的符号,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使用而延续至今的表意文字,它始终伴随汉民族的文化发展进程,有其独特的表意特征和内部构成形式,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积淀。语文教育论专家顾黄初先生也指出:“中国的语文教育是以汉语汉文为基本内容的教育活动,所以必须充分重视汉语汉文的特点和教育畅通,体现出‘民族化的精神和气派。”有鉴于此,在进行语文教学尤其是汉语言文字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表意、思维特征等来挖掘其背后的丰厚内涵。例如“明”,就是一轮火红的日,一弯皎洁的月,交相辉映,为人们驱逐了夜的恐慌,带来无限的光明和希望。至于成语,多是四个音节,形式齐整,易读上口,节奏感强,这与中国人行文讲究对偶,均衡美是一脉相承的。还有很多的成语、歇后语可从神话、寓言、故事、传记及其他作品中找到出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是《山海经》中神话。“温故知新”、“不耻下问”源于《论语》。“负荆请罪”出自《史记》。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我们追根溯源轻轻推开汉字背后的那扇门,破译出汉语言文字所体现的民族特色、民族传统,带给学生们的都是惊喜。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牢牢掌握这个字或词语,还能带给学生心领神会的欢乐。而且还丰富了语文教学的情趣,更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汉语言汉字奥秘的勃勃热情。
2 “巧用教材”法
上下五千年,凡是能流传至今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选入教科书的文章更是精华中的极品。其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民族文化,往往就是本课学习的灵魂,教学的重点。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激发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激情。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发掘与探讨蕴聚在教材文学作品中的民族精神、情感、心灵意识,才能找准激活课堂的“切入点”,从而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例如《晏子使楚》、《枣核》传达的正是炎黄子孙历来就有的崇高的爱国精神。《老山界》、《草》、《长征》体现着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等课文真可谓是民俗文化的大展台,向人们展示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彩纷呈的教材,篇篇都有传统文化的耀眼光芒,只要你动脑,一切都会豁然开朗。
真正地把传统文化融进孩子们的骨髓中,单靠“外力传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学生的“内化接受”。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重视学生的情感的体验。如:学习《背影》时,教师引导学生多读一读,演一演,反复品味细节描写,感悟处境艰难的父亲对20多岁的“我”的细致入微的关爱。进而让学生想想自己的父母,谈谈自己的父母。交流交流自己看过的歌颂父母挚爱的文章,积累积累有关这一方面的名言、谚语、诗歌。唱唱这方面的歌,再用多媒体放放这一方面的感人画面。羊跪乳,鸟反哺,捐肾给母的田世国已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你会怎样回报你的亲人?层层深入的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感悟亲情,理解亲情,回报亲情。唯有学生自己把自己说服了,自己把自己感染了,自己激动了,自己认可了,我们的巧用传统文化的魅力才真正实现了“激活课堂”。
3 “实战演练”法
“拿”永远比“给”主动。美教育家华特.B.克雷斯涅克说过一句著名的话:“语文的外延几乎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我们的实战演练法就是让学生要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的教材编排了许多专题,综合性学习,这为我们提供很多切实可行的实战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目标的制定是有其人文意义的,学生查引资料,调查访问,实地考察,讨论,演出,办刊的过程就是一种探究过程,更是一个重要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如:学完民风民俗单元,开展“到民间采风”的活动。指导学生搜集家乡习俗,家乡传说、故事,家乡的名人轶事,家乡的谚语,积累对联,组织学生了解家乡的“地方志”,为家乡的杰出人物撰写小传,带领学生拜谒家乡的文化遗迹……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那种对传统文化精神,智慧力量的崇敬之情能内化为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并能派生出对传统文化,家乡文化的珍视之情,这便是进一步让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有了这样的实践活动,处处留心皆学问的良好习惯会逐步养成,加之我们为学生搭建的诸如:“家乡习俗大舞台”、“家乡名人事迹报告会”……多种形式的自主展示的平台,和“民俗专家”、“最佳团队”等等的多种评价方式激活语文实践活动,果真这样做了,你收获的将是得天下之英才而育之的幸福和自豪。
4 “课外学习”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他强调语文学习要举一反三,这很有道理。相反,通过课外阅读,感悟,体验“举一反三”同样有道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因为相对单纯的课本内容,课外阅读能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更能点燃起学生自主学习语言的热情。针对学生课本知识反复练,知识面狭窄的情况,我们做教师的必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学习进行指导,引导其多读书,读好书,如对七年级的学生推荐读《西游记》,《感动中学生的一百个故事》,《感悟母爱》等等的整本书。推荐学生收看“新闻联播”、“共同关注”、“艺术人生”、“讲述”、“百家讲坛”等电视栏目。指导学生利用假期看中学生比看的百部电影。并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辩论会,设计人生感悟论坛,作品评论专园,我的新发现等等形式灵活,自主开放的活动。让真理在思想火花的交汇碰撞中越辩越明,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植根在学生们的心灵的最深处,让爱语文,学语文成为一种习惯。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我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想去实现:让所有的孩子享受学习语文的分分秒秒,让传统文化的光辉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身上闪光,让每个孩子能把“人”字写得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