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本质及其在新词构建中的作用

2012-04-29 06:55鞠志勤
现代语文 2012年2期
关键词:回帖帖子灌水

摘 要:本文利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常见于网络词汇中的关于建筑物和水的概念隐喻,以此说明人们对网络的认识和理解源于现实经验,因为人们通常会利用概念间的映射来完成对陌生或者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之后,人们会在此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利用概念隐喻创造出更多描述新事物的词汇。进而印证了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人类的思维方式,一种探索、描述、理解和解释新事物的有力用具。本文同样印证了隐喻是构建新词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网络词汇建筑物水概念隐喻新词构建

一、引言

自1994年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通过美国Sprint公司接入国际互联网(Internet)以来,中国的互联网事业迅速发展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随着以网络为媒介的交际的发展,大量的网络词汇也应运而生。网络词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词汇可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防火墙、主页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虫、黑客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论坛上的常用词语,如美眉、菜鸟、板斧等。狭义的网络词汇仅指第三类(戚晓杰,2001)。本文讨论的网络词汇指狭义的网络词汇。文章列举了网络词汇中的两类常见的隐喻——建筑物和水,分析人们通过隐喻将抽象、陌生的概念映射到具体的、熟悉的概念的过程,揭示人们对网络的认识和理解源于现实经验,从而进一步印证了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人类的思维方式,一种探索、描述、理解和解释新事物的有利工具。本文同样能夠印证,隐喻跟转喻一样,是新词构建的重要手段。

二、隐喻理论

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位于词汇层次上的一种对比和意义替换的修辞现象,是对正常语言使用规则的一种偏离。隐喻使用是一种特殊的才能,需要天才般的对事物相似性的洞察能力。然而,美国学者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年发表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一反传统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是语言的修辞的观点,提出隐喻不仅仅是指隐喻的语言形式,而且指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即概念隐喻。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我们在一般情况下倾向于用物理的经验来组织非物理经验,这就使得我们能把经历作为一种同类的、可分离的实体和物质来对待,并对它们进行指称和量化。隐喻在这种情况下成为了真正的“移译”或“翻译”,而这样的隐喻对于理解我们的经验世界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概念隐喻在一定文化中又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即概念隐喻体系,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中起着重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之后,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开始从认知角度对隐喻进行大量的研究和著述。他们也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派生物。这意味着它不再只是一种藉由语言表达之方式,而是一种人类思维现象,一种行为方式,一种文化反映,一种探索、描述、理解和解释新事物的有利工具。(赵艳芳,1995)

隐喻的基本作用是从始源域将推理类型影射到目的域,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谈论另一领域的经验。这样,人们就可以利用相对熟悉或相对容易把握的经验领域,来组织相对不熟悉或较难把握的经验领域,并形成某种态度和采取相应的行动。但是,这种从始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不是任意的,而是成体系的,即在同一个概念隐喻下构成以一个概念谈论另一概念的系统方式。举例来说,以下比喻都属于“LOVE IS A JOURNEY”这一概念隐喻:

(1)Look how far we come.

(2)Were at a crossroads.

(3)Were spinning our wheel.

(4)Our marriage is on the rock.

理解这些隐喻的涵义,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始源域到目的域的成体系的映射:

The travelers lovers

The vehicle the love relationship itself

The journey events in the relationship

The distance coveredthe progress made

The obstacle encounteredthe difficulties experienced

通过这一系列的成体系的映射,我们就可以通过具体的JOURNEY概念来理解抽象的LOVE概念了:爱情就像两个人共同的旅程,途中可能会遭遇到坎坷,车子可能会出现故障,等等。

三、网络词汇中的隐喻

网络作为虚拟的空间,在产生之初,人们对它是陌生的,因此人们对它的认识需要借助他们比较熟悉的事物,这样,他们就可以利用熟悉的、相对容易把握的经验领域,来组织相对不陌生的、比较难以把握的网络世界了。因此,在给与之相关的事物命名时,人们需要参考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发现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间的相似性。以电子邮件为例,电子邮件被称为邮件,因为它能履行我们普通意义上的邮件的信息传递功能,也就是说,我们对电子邮件的命名是基于网络与现实事物间的功能相似。在描述发生在论坛中的事件和各种行为时,人们经常借用现实中的两个常用概念:建筑物和水。而这种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的隐喻一旦被广泛接受,便会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围绕这些隐喻,会衍生出很多网络词汇。

(一)建筑物

人们使用的网络终端——计算机经常被比喻成建筑物,因此电脑上就有了控制面板、回收站、数据库、键盘、硬/软盘、显示屏、集成线路,我们还可以像锁门一样锁定键盘或者显示屏,可以在计算机里安装软件,存储文件。与我们连接在一起的电脑就成了网上邻居,登陆其他电脑被称为访问。当然了,安全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都会使用防火墙防止黑客的攻击。

此外,论坛中的帖子及其针对该帖子的回复因呈层状结构(见图1),因此被形象地比作建筑物——楼。而在“帖子与回复是楼”这一概念隐喻深入人心之后,会衍生出更多的用于描述论坛的词汇:

(5)射手座的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盖楼吧。

(6)14楼的兄弟显然不太高兴嘛,莫非说到了你的痛处?

(7)我先占个座。

(8)天哪,老大你太棒了,亲一个先。我去拿个靠垫来慢慢等……

(9)哈。被小龙女坐上沙发了。舒服吧。嘿嘿。

(10)那我只能坐地板啦……

(11)好长时间没有照照片了,今天来一张,大家慢砸砖头哦!

通过这些隐喻,我们不难发现始源域(楼)与目的域(帖子及其回复)间的映射是成体系的:

楼帖子及其回复

座位回复在论坛帖子的结构中的位置

砖头不同意见

让我们看一下在“帖子与回复是楼”这一概念隐喻深入人心之后,新词不断被创造出来的过程。既然“帖子与回复是楼”,那么,发主题贴的人自然而然地成了该楼的楼主,第一个回帖的人是二楼,第二个回帖的人是三楼,依此类推。比你先一步回复同一个主题帖的人是你楼上的,与之相对的是楼下的,总是回复一个主题贴的便是盖楼,如果所有的题帖的最后一个回复都是同一个ID的,会被称为扫楼 。第一个回帖的人有时也被称为沙发,由“SF”而来,楼主发的帖子,第一个跟贴的人自然就是“二楼”,即“second floor”简写就是“SF”。虽为误传,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帖子是楼房”这个比喻已经根深蒂固,成为人们理解论坛的一种方式。由这个比喻衍生出的类似的说法还有:椅子(第二个回帖的人),板凳(第三个回帖的人),地板(因回复的晚,连板凳都没得坐的人),拍砖(对某人某帖发表与其他人不同看法和理解的帖子),路过(不想认真回帖,但又想拿回帖的分数或经验值)等。

1 【C 语言吧·灌水贴 】

呵呵,专贴灌水,有能耐大家把这个贴子灌的超过失重贴!嘿嘿

2 回复:【C 语言吧·灌水贴 】

嘿嘿。。。抢个2楼。。

3 回复:【C 语言吧·灌水贴 】

对阿对啊,呵呵,风光无限在险峰,

大沙发坐下,看看这个楼能多高:)

……

25975 回复:【C语言吧·灌水贴 】

我来罐水, windaoo挺住~~~~~~~~~~~~~~

图1:论坛帖子的结构图

(二)水

网络词汇中另外一个经常出现的喻体是“水”。这个比喻始于“灌水”一词,原指在论坛上发泄心中的一些苦闷和感慨。这个说法源于娥皇和女英的传说,她们在舜去世后,到洞庭边挥泪诉衷情,泪染潇湘竹(此传说也影响到了“版主”一词被讹传为“斑竹”)。人们就用这个典故指在论坛上大吐苦水的人。由于此类发言通常可以东拉西扯,甚至跟主题完全不相干,久而久之,凡是发表和主题无关,以及内容比较空洞的帖子和回复就被称之为灌水。但现在习惯上会把绝大多数发帖、回帖統称为“灌水”。请看下面的例子:

(12)快乐灌水

(13)不要以为我被封了,就没有人灌水了……

(14)一直潜水,今天VIVI冒泡泡啦。

(15)猛然发现这里快干死了……

(16)哎呀,帖子怎么沉了?

(17)大家赶紧来顶啊,别让帖子沉了。

通过这些隐喻,我们同样会发现始源域(水)与目的域(论坛)间的映射也是成体系的:

让我们看一下在“论坛是水体”这一概念隐喻深入人心之后,新词不断被创造出来的过程。根据“论坛是水体”的隐喻,又衍生出诸如,纯净水(无任何实质内容的灌水,也说水蒸气),喜欢灌水的人因此被成为“水手”,级别再高一点的灌水者也可以称作“水车”“龙王”“水桶”“水鬼”“水仙”等。如果论坛里面很久没人发言,论坛便会因为缺“水”而“干涸”。如果天天在论坛里呆着,但是不发帖,只看帖子,只注意论坛日常事务,那就是“潜水”,而“潜水”的浏览者便成了“潜水员”,而不再潜水,而是在论坛上发贴或者回复便是“冒泡”。帖子因为得到的回复多,人气旺,就会“浮”,如果回复的人少,人气不旺则要“沉”了。

四、结语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隐喻是人们认识和描述世界的主要手段。人们对新鲜事物的认识,总是依赖他们以前的生活经验。网络作为新兴事物,虽然它看似已经非常普及,但是自它诞生到现在也不过几十年,人们对它的认识以及描述,完全依靠人们原有的熟悉的、相对容易把握的经验知识。此外,隐喻同样是构建新词汇的重要手段。系统性的概念间的映射为新词的构成铺平了道路。因为人们可以将熟悉的生活经验系统的移植到陌生的事物上,人们利用隐喻,使得可以构成词地各部分唤起人们头脑中熟悉的意象,新衍生的用来描绘陌生事物的词汇便由此产生。

参考文献:

[1]戚晓杰.网络语言探微[J].语文建设,2001,(8).

[2]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3]Lakoff,George.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鞠志勤山东青岛 青岛农业大学外语学院266109)

猜你喜欢
回帖帖子灌水
谜语故事三则
灌水取球
番茄灌水掌握技巧
冬季棚菜灌水四关键
暴力老妈
灌水秘笈
“术”材扩用·善意回帖
善意回帖:韩国教授的民间努力
爆强回帖集锦等
高手是这样拍马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