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语“伤不起”探微

2012-04-29 06:46孙宁宁
现代语文 2012年2期
关键词:模因流行语语义

摘 要:借“咆哮体”而蹿红的流行语“伤不起”,短时间内就从网络世界进入到各大纸质媒体,被广泛应用于文章标题。本文运用描写与解释的方法,对“伤不起”一词的起源、词义及语法功能进行了分析,并据此从构词理据、语言模因的影响及大众社会心理的折射三个方面探讨了“伤不起”一词得以流行的原因。

关键词:伤不起流行语语言模因

网络流行语就像“摘不完的棉花,抖不完的芝麻”一茬接着一茬,让人目不暇接。今年上半年,流行语“伤不起”又开启了新一轮的网络狂欢。“伤不起”多用于标题,被网友列为“十大被用滥的网帖标题”之首。

一、“伤不起”一词的起源

起初“伤不起”是和“咆哮体”结合起来作为咆哮体版的“伤不起”在网上流行起来的。其开山之作是豆瓣网上一篇名为《学法语的人你伤不起啊!》的帖子。帖子中每句句末均用多个感叹号来加重感情,多数句子以“有木有”收尾,因其表达了扑面而来、声情并茂的无奈、自嘲和伤不起之情,迅速得到网友的呼应,一夜之间,BBS上各种学语言及其他专业的人都开始大倒苦水,比拼伤痛,称自己才是真正伤不起的人,并由此引发出各种职业版本的咆哮体“伤不起”:《学中文的人你更伤不起啊!!!!》《你们咆哮神马咆哮!!!!学农村区域发展的孩纸才伤不起!!!!》《干媒体的孩子你伤不起!!!》……总之,各行各业的人都各有各的“悲催”,都伤不起。

从以上引贴的标题中可以看出,“×××你伤不起”的意思是“你不能伤害×××”,比如《学法语的人你伤不起啊!》,意思是你不能再去伤害学法语的人了,因为学法语的人已经备受煎熬,很痛苦了,再去伤害他就是雪上加霜了。

二、“伤不起”的语义演变及语法功能

随着“伤不起”走红网络,各平面媒体也纷纷采用“×××伤不起”句式作为文章标题。“伤不起”得以从“咆哮体”中分离出来,开始独立运用,其语义也发生了变化。请看下面的例子:

(1)性丑闻让伍兹“伤不起”(《海南日报》2011年6月18日)

(2)菜价下跌水果价翻倍 菜农“伤不起”市民吃不起(《華西都市报》2011年4月25日)

(3)棉价上演“过山车”囤棉纺企“伤不起”(《南方日报》2011年6月17日)

(4)逢听必涨 积极性“伤不起”(《广州日报》2011年6月10日)

(5)房价太高伤不起、物价飞涨伤不起、小孩学费太高伤不起、股市套牢伤不起……被众多网友戏称“伤不起”的年代,生活成本过高、生活压力过大、亚健康等等已成为大多数工薪阶层及家庭,难以承受之重。(太平洋女性网,2011年5月30日)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伤不起”就是经不起伤害的意思。在句子中,“伤不起”一般作谓语,“伤不起”的主语可以是个体的人(如“伍兹”),可以是群体的人(如“菜农”),也可以是群体的组织(如“囤棉纺企”),还可以是一种情感(如“积极性”)等。这些主语本身就屡屡受伤,已经伤痕累累,所以再也经不起伤害了。另外从词类上来看,“伤不起”的主语可以是以上所说的各类名词,也可以是主谓短语(如“房价太高”“物价飞涨”)。

由于“伤”的本义是“人体或其他物体受到的损害”,所以随着“伤不起”的广泛应用,其语义上除了可指精神上、心理上经不起伤害外,一些新闻报道也借用“伤不起”表示人身体上经不起受伤,或者物品经不起损害。比如:

(6)事实上,并非孙海平不愿意给刘翔上量,而是在2012伦敦奥运日渐临近的此刻,刘翔和他的整个团队实在都“伤不起”。“稳字当头,一切以安全为前提。”(《体育周报》2011年6月6日)

(7)维修需天价 iPhone“伤不起”(《新京报》2011年3月25日)

其实表示这个义项“伤不起”也不算新词,在2004年就已在报刊上出现过。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8)现在的很多安全事故都是思想不重视造成的。很多矿工包括经营管理者对安全投入等问题认识不足,甚至有人认为“死得起伤不起,预防成本高,死亡成本低”。(《人民日报》2004年4月20日)

但以前“伤不起”的这一用法还很少见,在4.77亿字的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我们仅找到这一个例句。

另外,现在“伤不起”有时也被用于表示“伤害不了……”。比如:

(9)做过“抹布女”的女人们,是男人们伤不起的。因为经历就是一种成长,而成长中的打击会使她们变得强大起来,变得可以笑对情感上所有的痛苦。(天津网数字报刊,2011年4月19日)

在用法上,“伤不起”除了沿用“V +不起”主要作谓语的特性外,还可以用来作定语和宾语。比如:

(10)伤不起的中国大学(广东卫视《财经郎眼》2011年4月11日)

(11)“伤不起”的美景(《福建日报》2011年6月3日)

(12)细数家装各种“伤不起”(《羊城晚报》2011年4月1日)

由“伤不起”反推出的“伤得起”也开始得以运用,但和其他“V+得起”结构一样,主要用于问句中。比如:

(13)放弃高考,你伤得起吗?(《华商报》2011年5月22日)

(14)网购汽车用品你伤不伤得起?(《重庆商报》2011年4月21日)

三、“伤不起”的流行理据

以上我们分析了“伤不起”的语义和用法,那“伤不起”一词是如何被大众广泛接受并得以流行的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构词理据上来说,“伤不起”一词的构成,符合“V+不起”这一语法结构的基本语义,也符合认知的思维规律。

“V+不起”是强调由于客观条件不具备、不允许,所以主观不具备实现或承受某种动作的能力和条件。在客观世界中,人们的主观愿望总是大量地受制于客观条件,这种现象在“或然”的可能世界具有更高的凸显度,因而更容易被感知、表达。但由于受“起”的基本语义表示“物体由下往上升”的限制,最初可以进入“V得/不起”格式的动词必须具有“由下到上位移”的语义特征,如“提得起”等。这类动词的数量有限,如“升、捡、抬、提”等。随着动词语义虚化程度的加深,对动词语义上的限制减少,从而促使大量动词的进入,比如“经得起/不起”“禁得起/不起”等,从而为“伤不起”的构成创造了条件。

其次,“伤不起”的大放异彩要归功于语言模因的力量。

在汉语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语义并不复杂,应用也比较广泛,因而已普遍存在于我们的语法储备中,在为了表达“经不起伤害”的意思时,语言运用的经济原则,使说话人总想在取得精确传递信息的效益时尽量减少自己说话的付出,尤其是在信息快速传播的网络世界中。因而“V+不起”就被敏感的网友从自己的语法储备中提取了出来,并据此类推出了它的新成员“伤不起”。而“伤不起”因其简洁生动,让人感到新奇、刺激,容易占用的人们的“注意力资源”。当“伤不起”模因得到网民的注意后,网民借助语境、经验和头脑中原有的认知图式,通过搜索原型,经过类推、联想很快就轻松破译出“伤不起”所表达的含义,并自觉加入到运用、传播“伤不起”这一语言模因的队伍中,最终使“伤不起”成为广泛流传的“强势模因”。

另外,“伤不起”的流行也是社会心理在语言世界的投射。

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形形色色的压力中现代人需要通过宣泄情绪、倾诉感受以及张扬的自我表达来消解减压,也强烈渴望“社会认同”,以减少自己内心的不确定性。而“伤不起”所引发的火热的全民造句运动正是这样一个有感染力的宣泄窗口和疏通的渠道,也是一个寻求群体归属感的有效路径。

“伤不起”这股强大的社会情绪感染力不容小觑,它是大众心里最敏感的集体情绪。一声“伤不起”啊,几许辛酸,几许自嘲,还有几许直面现实的勇气,琢磨琢磨,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孙宁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学院100024)

猜你喜欢
模因流行语语义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语言与语义
大学流行语考察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巧借 流行语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