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称代词“我你他”

2012-04-29 06:46潘燕
现代语文 2012年2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现代汉语

摘 要:人称代词是语言中基本词汇的核心词,古代汉语中的人称代词形式繁杂,本文追溯了“我、你、他”这三个人称代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形式和用法,并跟现代汉语作了比较。

关键词: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是语言词汇系统中基本词汇的核心词,在日常交际中使用很频繁。本文追溯了“我、你、他”这三个人称代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形式和用法,并跟现代汉语作了比较。

“我”是现代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在现代汉语中,“我”没有格的变化,无论处于什么格位都是同形的,且现代汉语中第一人称单数也只有这一个形式。上古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要复杂一些,不同的格位所用的代词也不一样。“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尔雅·释诂》),由此可以看出,上古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不止“我”这一种形式。除了“我”,第一人称代词还有“吾、予、台、卬、余、身、臣、朕”等。如:

(1)公曰:“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2)吾甚惭于孟子。(《孟子·公孙丑下》)

(3)非台小子敢行称乱。(《尚书》)

(4)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史记·信陵君列传》)

(5)于予心犹以为速。(《孟子·公孙丑下》)

(6)余,而所嫁归人之父也。(《左传·宣公十五年》)

(7)朕宅帝位。(《尚书》)

其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是“我、吾、余、予”,“台、卬、朕”常见于《诗经》和《尚书》。“臣”多见于《尚书》,秦以前一般人都可自称“臣”,秦以后才专指臣下。“朕”在先秦时可用于一般人自称,但秦始皇以后就成为皇帝专用的人称代词了。这几个人称代词各有用法,《马氏文通》将其用法归纳为:“发语者吾字,按古籍中用于主次,偏次者其常至外动后之宾次,惟弗辞之句则间用焉,以其先乎动字也……我、予两字,凡次皆用焉。……余字用于主次与动字后宾次者居多”。现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只继承了“我”这一种形式。“我”在殷商时期就已出现,本义指兵器,后借来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我”在上古汉语中可以说是最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没有格和数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1.用作主语。如:

(8)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庄子·德充符》)

(9)我对曰无违。(《论语·为政》)

2.用作宾语

1)用于动词后的宾语。如:

(10)公曰:“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11)愿夫子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2)用于介词后的宾语

(12)凡有季氏与无,于我孰利?(《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13)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孟子·离娄下》)

3.用作定语

(14)然,吾事受命矣,子使我告我弟。(《左传·哀公十五年》)

(15)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

现代汉语中第一人称“我”同样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如:

(16)我刚刚还在夸你有耐性,会胡扯。(主语)(王朔《顽主》 )

(17)你这会儿又心疼我了。(宾语)(王朔《顽主》)

(18)我的小说,实际上全是幻想。(定语)(张贤亮《绿化树》)

(19)真的,他亲口对我说的(介词宾语)(王朔《痴人》)

古代汉语中的“我”还可以表复数。如:

(20)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但在现代汉语中,“我”一般只表单数,复数用“我们”表示。

“你”是现代汉语的第二人称代词。上古汉语中没有出现“你”这样的写法,和“你”相当的第二人称代词有“尔、汝(女)、而、若、戎、乃”等。如:

(21)其至,尔力也,其中没,非尔力也。(《孟子·万章下》)

(22)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23)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史记·曹相国世家》)

(24)余,而所嫁归人之父也。(《左传·宣公十五年》)

(25)必欲亨乃翁,幸分我一盃羹。(《汉书》)

《小尔雅》:“若、而、乃,汝也”,“女”是“汝”的通假字,二者音同义通。“汝”和“尔”的用法没什么分别,《马氏文通》:“尔、汝两字,各次皆用。”王力《汉语史稿》:“就现有的史料观察,还看不出‘尔和‘汝的分别来”。“而”是“乃”的变体,可看成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而”主要用于主次,王力认为,“乃”主要用于领格,领格就相当于《马氏文通》的偏次。“若”字主要用于主、宾两次。“戎”这个人称代词《马氏文通》没有提到,王力在《汉语史稿》中提到了“戎”这个代词,但没有具体的例证。

吕叔湘认为,“你”就是古代的“尔”。“尔”最早见于《尚书·盘庚》,春秋以后的文献中很常见。《通雅》:“‘尔‘汝‘而‘若,乃一声之转,‘爾又为‘尔,又作‘伱,俗书作‘你。”“你”的写法大概在南北朝后期出现,隋唐之际就已经通行。在北齐书里,出现了“爾”“尔”“你”三种写法:

谁是爾叔?敢唤我作叔!

你父打我时,竟不来救。

闻尔病,我为尔针。

“尔”在古汉语中是很常用的一个第二人称代词,可作主语、宾语、定语。

1.用作主语

(26)尔为尔,我为我。(《孟子·万章下》)

(27)尔幼,恶识国?(《左传·昭公十六年》)

2.用作宾语

(28)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29)尔为尔,我为我。(《孟子·万章下》)

3.用作定语

(30)其至,尔力也,其中没,非尔力也。(《孟子·万章下》)

(31)将以杀尔父。((《左传·哀公十六年》)

在古汉语中,“尔”和“我”一样可以兼表复数。如:

(32)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现代汉语中的“你”只有单数用法,其句法功能和古代汉语中相同,也能作主语、宾语、定语。如:

(33)你向谁看齐?(主语)(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34)我还不知道你?”(宾语)(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35)谢谢你的好意,可我不想走。”(定语)(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他”是现代汉语的第三人称,在书面语中有指男性的“他”、指女性的“她”和指物的“它”的区分,但在口语里是没有分别的。现代汉语第三人称的来源与其他人称代词来源不同,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代词都是由古代的人称代词发展而来,而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却出自于古代汉语指示代词之中。古代汉语里没有一个完备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借用指示代词“其、彼、之、夫”等来代替,它们不是像第一、第二人称那样属纯粹的人称代词。作人称代词,它们的用法都有重要的限制。在用作主语的时候,只能用“彼”“夫”,其他的不用作主语。如:

(36)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孟子·滕文公上》)

(37)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史记·留侯世家》)

(38)夫有所受之也。(《孟子·盡心上》)

(39)夫将为我危,故吾得与之皆安。(《汉书·贾谊传》)

“其”和“之”的分工也很明确,王力说:“‘其字用于领格,‘之字用于宾格”,意思是“其”用作定语,“之”用作宾语。如:

(40)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41)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列传》)

(42)臣师非有求人,人者求之。(《史记·封禅书》)

(43)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

这些类似第三人称的代词也可以表示复数。如:

(44)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梁惠王上》)

(45)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论语·微子》)

也就是说它们也没有单复数之别,表单数还是复数只能从上下文中才能体会出来,同时也没有人、事物、性别的区别,所以,也可以用来代替“她、它”。

古代汉语中的“他”字,只作“其他”讲,不指第三人称。如:

(46)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孟子·尽心下》)

(47)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太田辰夫认为,“他”原写作“它”,是“蛇”的意思。后来由问候时的“无它乎?”的“无它”演变为“没有变化”“没有异常”之意,“它”从“别的物”“别的事”转变为“别的人”,然后又成为“某人”之意,成为了第三人称代词。

在唐代,第三人称代词“他”已经很常见了。在近代汉语中,表第三人称的“他”主要有如下用法:

1.用作主语。如:

(48)他亦知有李十郎名字。(《霍小玉传》)

(49)且我辈无故远来,他又不与我战。(《大唐起居注》)

2.用作定语。如:

(50)直欲危他性命。(《燕子赋》)

(51)某地此人大恩,姓名昔在他手(《原化记》)

3.用作宾语。如:

(52)玉儿不拟负他。(《周秦行记》)

(53)谓代宗曰:“汝亦不及他。”(《嘉话录》)

近代汉语中的“他”不仅用于指人(男女),也可以指动物和无生命的物体。指物时多用作宾语。如:

(54)栩栩无因系得他。(“他”指蝴蝶)(徐寅诗)

(55)好好儿的衣裳,为什么熏他?(“他”指衣裳)(《红楼梦》)

(56)犹喜得我先见他。(“他”指老虎)(《张生煮海》)

4.用作主语。如:

(57)只要他醫治得病,管什么难吃。(“他”指药)(《水浒传》)

“他”在现代汉语中也可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如:

(58)他没和你们在一起?(主语)(王朔《顽主》)

(59)买果子的人家也总不会亏待他。(宾语)(汪曾祺《鉴赏家》)

(60)他家藏有一本托名贾似道撰写的《秋虫谱》。(定语)(汪曾祺《岁寒三友》)

现代汉语中,人称代词“他”只表单数,用于指人,跟指物的“它”区分得很清楚。

综上所述,我们可看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在数量上是很不一致的,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形式繁复,在格位上各有侧重,且单复数同形。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形式简单,单复数形式有别,但无论处于什么位置上都同形。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大体上是相当的,这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继承性。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王海棻.《马氏文通》读本[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3]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李义琳.上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人称代词比较[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

(潘燕贵州遵义 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563002)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现代汉语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
北大版《现代汉语》增订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