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中
一、树立正确的备课观
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主要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教师考虑最多的是自己如何“牵”、如何“引”、如何“讲”,学生只要顺着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认真地“听”、“看”、“记”即可。
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需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张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形成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广泛积累教学素材,刻苦钻研教学内容,全面了解教学对象,周密安排教学步骤,深入探讨教法和学法。每一位地理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备课观,才能真正地重视备课,才能用“心”备课、用“情”备课、用“力”备课。
二、有效备课的基本要求
1.备教师
教师备课,往往忽视备自己。有些地理教师甚至认为,教地理学科“小菜一碟”,谁都能教。如果把教学看作是一门艺术的话,必须先要备好自己。其实,从大的方面来讲,教师备课就是备自己。只有对自己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知道自身长短优劣,才能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内容的处理等方面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挖掘出课堂效益。那么,备自己到底要备什么?
(1)备期望值。备课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期望值和信念。如果教师对自己备课、上课抱有很高的期望值,总是期望自己的课备出精品、上得精彩,那么,在工作中一定会乐观向上、充满激情,一定会尽心尽力、不断进取,教学效果优良即在情理之中。反之,如果教师情绪低落、玩世不恭,“教好教坏”无所谓,那么其教学效果也是意料之中的。所以,教师要有很高的期望值和坚定的信念,这是教师备好课的动力源泉。
(2)备教学能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着差异。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能力知根知底,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要想备好一节课,教师不但要钻研地理教材中的内容,还要广泛搜集资料,汲取新的教学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宝库,更新知识结构,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才能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地理知识和先进的地理观念。
(3)备教学风格。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会无意识地透出自己的个性或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可能思维严谨,直观形象;可能紧凑明快,宽松活泼;可能风趣幽默……在备课时,可以借鉴别人教学中的精彩片段,但一定要考虑到自身实际,用自己的教学风格同化引进的片段、内化设计的环节,在个性鲜明的风格中开展教学活动。与众不同,才能吸引学生,给学生留下永恒的记忆。
2.备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地理课堂中的主角。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促使地理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1)全面了解学情。其一,要了解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地理知识水平、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学习风气等,以确定教学内容的难度、广度和深度;其二,要了解班级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便因人而异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做到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其三,要了解学生喜欢的听课方式,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课堂中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备学生的重点应当放在备好学生学习需求上。一般来讲,学生的学习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就学习内容而言,从学习的难点、重点问题上把握学生的需求点;就学习过程而言,从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上把握学生的需求点;就学习心理而言,从展示自我、获取成功和愉悦情绪上把握学生的需求点;就师生关系而言,从理解学生、激励学生、关注学生上把握学生的需求点。
(2)了解学情的一般途径。要全面了解学生,教师必须深入学生中间。例如,课间与学生“打成一片”、与个别学生交流、与部分学生座谈,通过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了解学生内心世界和学习需求;再如,通过课前预习检查、课堂提问反馈、课后作业批阅等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上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又如,通过询问班级其他任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了解学生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评价和建议。
总之,备课时,教师心中应有学生。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易出现的问题,应尽可能考虑到。要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分层要求、尊重差异、以学定教”。要思考学生“对什么感兴趣?何时最投入?教师应怎样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考?”等问题。满足学生的需求是教学的第一要义,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面越大,授课教师越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敬重。
3.备文本
(1)备教材。地理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解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后需要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这是教师素养中非常重要的特征之一。”
吃透教材是地理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教师应该在领会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反复研读地理教材,吃透教材的编写思想,弄清楚教材中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准确把握教材主干内容和难点内容,真正做到“心中有书”。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走进教材”,继而在“走进教材”的基础上“走出教材”,从而“活化教材”。这就是所谓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只有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的主干内容,才能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有整体的把握,才能知道“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样的方法教授”。
(2)备教参。地理教学参考书一般是由教学第一线的地理教师和专家、学者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和教学要求,结合教学实际而编写的,具有权威性、实用性。对于地理教师而言,地理教学参考书是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是帮助教师在教学道路上顺利前行的“拐杖”。教师有了它,就等于拥有了一个与专家、名师对话的“平台”和“窗口”,通过这个“平台”和“窗口”,教师可以更好地借鉴集体的智慧和经验,在成功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
认真研究地理教学参考书,它能有助于更好、更快地理解教材,领会编者意图,能让教师在最短时间内,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并能迅速找到教学重难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选择合适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3)备大纲。这里的“大纲”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科)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尤其是《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它对高考“命题指导思想”、“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考试范围”、“具体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试题难易度比例”等都有具体的说明,同时,还附有“试题举例”。这些“纲”是科学备考的基础,是做好备考的捷径,也是师生教学的行动指南。
作为高中地理教师,人人手中应有《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人人心中有《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在平时的备课中,一定要“依纲靠本”,将考试内容中的每个考点进行细化、具体化,甚至习题化,将其逐一落实在平时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只有备好“纲”,教学才具有目的性、针对性,才能不浪费学生有限又宝贵的学习时间。
4.备教法
(1)重视学生情感需求。教学设计要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在学习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喜欢学习、热爱学习。同时,教学方法可多变,要让学生觉得有新鲜感,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习热情。例如,可用俏皮的语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北京人说他风沙多,内蒙古人笑了;内蒙古人说他面积大,新疆人笑了;新疆人说他民族多,云南人笑了;云南说其地势高,西藏人笑了……
(2)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教师不再是一味主宰课堂的权威者、仲裁者,而是课堂的策划者、组织者、调控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帮助者,是课堂中平等对话的首席。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发言权,既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又可以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师生之间可以相互争论,尤其是应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力求达成这样的状态:文本让学生自己去解读,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提出,疑难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思路让学生自己去讲解,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成果让学生自己去展示,结论让学生自己去获取。
(3)重视利用图像教学。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理图像主要有分布图、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等值线图、统计图、模式图、结构图等。地理图像可以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和条理化,它能直观形象、简明准确地表达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形成过程、变化特点等。有些抽象、复杂的地理内容,用语言很难阐述清楚,但利用图像辅助教学,就变得浅显易懂、印象深刻,还能吸引眼球,激发学习兴趣。
5.备学案
传统的教案是从教师的教出发,而学案是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用文本形式传递给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讲,一份优秀的学案,远比教案作用更大。据笔者了解,现在大多数学校都利用“学案”教学,但多数学校的“学案”结构比较简单,一般只安排“预习题”、“例题”、“训练题”等几个环节,一份“学案”实质就是一份“习题集”。使用这样的“学案”,还不能真正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根据“学案”的精致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每份“学案”应该设有“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知识梳理、考题回放、命题预测、成功体验、学习后记”等板块。另外,“学案”的页眉或页脚,也可写一些激励性语句或温馨提示,体现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