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维秋 杨磊
编者按
荣耀和骂名近乎等同,甚至一度成为行业里“流氓”的代名词,在中国互联网江湖中,个性如此鲜明者仅此一人。
对于周鸿祎,不管你说他好还是说他坏,在中国互联网的历史上,注定无法忽视他的存在。他的敌人遍布整个互联网行业,毛伟、李彦宏、马云、毛一丁、马化腾、雷军、傅盛都是,坊间偶有有关周的评论,轻蔑和挖苦充斥其间,然而他却很坦然。
周鸿祎一路打过来,手法逐渐老辣,攻击的破坏性更强。然而周的这种破坏手法之所以可以屡屡得手,根源就在于中国互联网行业没有有效的约束机制,企业可以无底线地侵害用户的权利,这种制度和理性的缺失,成就了马化腾、李彦宏等一批诸侯,也成就了周鸿祎。
现在如果哪个行业被周鸿祎盯上,对手胆寒者居多,因为知道其攻击手法,却不知道该如何反击。
周鸿祎曾自比曹操,作为互联网行业的“枭雄”,他既有雄才伟略又聪明狡诈,在十几年的戎马生涯中,他敢于挑战任何一个诸侯国,并野心勃勃地谋划着自己的帝国版图。
中国的互联网江湖少了周鸿祎会少了许多纷争,同样也会少很多精彩,至于功过,留待未来评说。
周鸿祎的战争仍在继续,被他捅了个窟窿的搜索市场,列强如何争夺,一切还是未知数。
这一次,周鸿祎又把中国互联网的天捅了个窟窿。
“不要谈搜索这件事,我们也得配合政府部门的要求。”斜靠在一张单人沙发上的周鸿祎,见面后第一句话就是要求记者尽量少讲搜索。
周鸿祎的办公室三十平方米见方,摆着一套巨大的发烧级音响系统,占去了房间大致三分之二的空间,沙发和前置音箱之间相隔不到一米,显得异常局促,绕过一个木质茶几到靠近窗户的单人沙发,走过去显得有点紧张。这与中国企业老板动辄上百平方米的办公室、大板台的布置方式完全不一样,当然与国际企业的透明空间、简洁布置也不是一个路子。
周鸿祎习惯性地把右手放在沙发背上,窗外的光线透过来,他板寸发型上的头发清楚可数,面部的表情却不容易辨识,黑色的T恤搭配上褐色宽大的休闲裤,脚穿一双凉皮鞋,倒像是北京街头的一个爷们。如果不是现在他头顶各种骂名和光环,即使见过几面,再次在街上遇见他,仍然可能记不得他的模样,他一点都不像是湖北的“拐子”。
8月16日,奇虎360旗下360综合搜索服务正式上线,采用二级域名so.360.cn,整合了百度搜索、谷歌搜索的內容。5天之后,360安全网址导航将360综合搜索设置为默认搜索。第三方数据公司Hitwise统计显示,360综合搜索访问量市场份额达8.97%,位居网页搜索第二位,第一位为百度。
5天时间,拿下搜索市场近10%的份额,这种生猛,一如周鸿祎一贯的风格,在看似不可能的行业,硬生生切下一块肥肉来。
华兴资本CEO包凡在微博上感叹,“3天里360市值涨6亿美元,百度市值跌45亿美元。” 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在评论时说,“一个是获取份额,另一个是可能丧失垄断。”
周鸿祎号称要做“干净的搜索”,将商业广告和正常搜索结果分开,矛头直指百度“竞价排名”这一商业模式,也可能将破坏中国搜索行业赖以生存的利润来源。
被周鸿祎盯上的搜索市场,全面混战即将开始。了解周鸿祎打法的人,开始预感,周的入局可能是搜索行业的一场“浩劫”。然而,斗争如何上演,尽管很多人在推测,却没有人敢断定。
“我想,这是一段美好友谊的开始。”8月31日上午,360综合搜索官方微博发布这条很“温情”的微博@了百度。实际上,搜索就像周鸿祎的“初恋”,让其一直难以忘怀,而对手正是李彦宏,他们有过一段并不美好的回忆,两人为此几乎在法院门口发生武斗。
对周鸿祎而言,这段经历不仅仅是不美好,他甚至因此臭名昭著。
第一章以“流氓软件之父”成名
与今天不同,作为互联网的第一批“老人”,周鸿祎为人们熟知与当年的流氓软件3721密不可分。
周鸿祎和他的3721的出现,彻底破坏了互联网初期插件及软件行业的职业道德底线。为了劫持用户,3721以类似病毒的方式,强制安装且无法卸载,周鸿祎和3721的成功,让流氓软件像病毒一样迅速繁殖。
初入道几被规则绞杀
1970年10月,周鸿祎出生于湖北蕲春,幼年随同父母迁居河南,后求学于西安交通大学。湖北强悍好斗的性格、河南圆滑刁蛮的民风以及西安厚重的历史底蕴,三地文化因子的交融,使得周鸿祎的性格较为复杂多变。
研究生时期的周鸿祎就开始“不安分”,他先是和同学做防病毒卡、设计电路图、卖软件,甚至借了几十万的高利贷,但公司最后破产。后来他到山东开了家设计公司,也欠了一屁股债,据传还因为与社会上的三教九流打交道,曾被人持枪威胁,差点被冤枉送进监狱。
毕业后,周鸿祎进入北大方正工作,在此期间,其与夫人胡欢之间的传奇故事至今仍在西安交大校友间流传。当年,周鸿祎仰慕的同事胡欢还有十几天就成为别人的新娘,他一鼓作气追求胡欢,后来终于“抱得美人归”。 周追求爱人的那种“快、狠、准”和无所顾忌、不讲规矩的做事风格,不仅成就了他后来的事业,也让他背负的骂名如山。
1998年,离开方正的周鸿祎开始创业,他创办了3721网站并推出了“3721中文网址”软件(后更名为3721网络实名)。用户安装该软件后,在浏览器的导航条输入中文或拼音,就能直接到达相关网站,这其实就是搜索的萌芽,也是周鸿祎后来念念不忘的“初恋”。
为了推广3721,周鸿祎和搜索引擎、门户以及中国电信信息港合作,签署了大批排他性合作协议,3721开始做得风生水起。而同样做中文域名的CNNIC则受到影响。于是,带有半官方性质的CNNIC的主任毛伟找到周鸿祎“招安”,周当时资质尚浅,且与国外网址公司Realnames竞争激烈,于是想傍上CNNIC这棵大树。但当对方提出要交出“源代码”等4点要求时,周鸿祎开始心生怀疑:一个政府机构,为何要急于得到公司的核心东西?
心生狐疑的周鸿祎后来问信息产业部(工信部前身),“他要我的源代码,你们知道吗?”部里的人说:“不知道,没有听过这样的汇报。”他还了解到,CNNIC并不归信息产业部主管,只是中国科学院旗下的一个部门。
事后,毛伟对3721的COO严厉地说:“与信息产业部接触只能通过CNNIC,否则会导致关系复杂化,后果自负。”甚至,3721莫名地被划入CNNIC“通用网址技术研究组”的名单里,CNNIC将“通用网址”称为“国家标准”,别的标准都是非官方的。这直接危害到3721的利益。
周鸿祎非常气愤,感觉自己被涮了一道。在2001年的那些天,周鸿祎也许度过了一些心慌不止、辗转反侧的夜晚:是接受“招安”还是奋起抵抗呢?
最终,他骨子里的强悍好胜占了上风,他当面质问毛伟“你到底是官还是商”,并发表《严正声明》:“3721对非官非商、亦官亦商、唯利是图的‘非营利机构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表示极大愤慨。”
可以说,这件事给刚进入互联网的周鸿祎上了第一课。源代码险遭暗算,如果他当时服软,恐怕今天的江湖就无周鸿祎。从此以后,周鸿祎不再相信商界需要什么真善仁,他开始明白互联网充满了“丛林法則”:弱肉强食,为了生存就要跑得快,不必循规蹈矩。
摧毁CNNIC层级代理
与毛伟的斗争,成为周鸿祎打破互联网规矩的第一战。
当时CNNIC已有万网、新网等九大代理商,他们分别都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层层等级划分的代理体系,这个庞大的销售体系是3721无法比拟的。
如何从这种严密的代理体系中获得一丝机会呢?周鸿祎发现,CNNIC代理体系的最大弱点在于,CNNIC位居中央集权的顶端,无法对“基层”进行直接的领导和控制。
于是周鸿祎建立一个扁平的代理体系,即全国上千家代理商都由3721总部领导。这一招让对手难以模仿,因为如果CNNIC改变其层级代理模式,各层级间原本利用价格差盈利的纽带便会断裂,这个庞大的体系内部将会摩擦不断,内耗足以使之崩溃。反过来,如果维持原来的模式,又会让周鸿祎抓住空隙而上。
一年后,3721的大肆扩张让CNNIC无法忍受,它终于推出扁平的代理模式,组建新的直属代理商,但随后,正如周鸿祎所料,代理商间摩擦不断,最后整个体系逐渐瓦解。
周鸿祎第一次展现了其“破坏”的威力,以扁平应对集权,彻底摧毁了CNNIC赖以生存的代理体系。据传,在最高峰时,3721在全国拥有近4000家渠道代理商,从业人员达10万人(这个体系后来被百度和谷歌所用)。
这种破坏采用的是周早年一直推崇的柔道战略,这也是后来他屡试不爽的秘笈。美国学者大卫·尤费在其著作《柔道战略》中把柔道看作一种商业策略,核心是借力打力。作为弱势的一方,不能与强大的一方硬碰,而要设法把对手的体重、力量等优势变成对其不利的因素,借机把对手甩出去。周鸿祎正是利用CNNIC的合作伙伴为支点,合作伙伴越多,转型代价越大。
然而,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有了恩怨就有斗争。
周鸿祎当初或许没想到,CNNIC后来和他发生更激烈的冲突,双方在攻防中无所不用其极,不惜使用病毒的方式在用户电脑进行删除和反删除的战斗,而壮大起来的百度也加入了这场恶战。
这场硝烟四起的战争引起当时美联社一位记者的感叹,他说:“中国互联网正在经历着它悠久文明的古老时代,这个时代叫做春秋战国。”
在这场混战中,周鸿祎因其强大霸道而占据“霸主”位置,人称“流氓软件之父”。
坏规矩,受骂名
为了提高3721的覆盖率,周鸿祎想到与微软合作,用浏览器的地址栏插件的方式推广,当用户使用IE浏览器时,3721插件就会“自动”安装进用户的电脑。
这种“神不知鬼不觉”的方式(后来被称为流氓行为)直接促成3721的快速普及。2002年6月,百度强势推出“百度搜霸”,和CNNIC一起与3721厮杀。为了争夺用户,三方先是互相卸载对方的插件,然后为了不被对方卸载而不断加强自我保护,最后逐渐发展到连用户都难以卸载。
在这差不多一厘米高的战场(地址栏)上,几家互联网公司打得头破血流,周鸿祎和李彦宏从口水之战发展到公庭对决,3721因为阻碍用户下载百度搜霸而被法院认定为“不正当竞争”。当时两人从法庭出来后,针锋相对的火焰仍未散去,他们甚至差点要进行武斗。
在这次没有底线的恶性竞争中,周鸿祎凭借其“过硬”的技术水平,让插件更加难卸,最终抢到了更多的用户。2002年,3721的销售额达到2亿元,毛利6000万元,流量、营收皆超过百度。而当时,经营艰难的马化腾曾险些把QQ软件以60万元卖给别人。
3721开创了病毒式推广的先河,这种方式的推广速度和覆盖的广度令人震惊,其破坏力也很强大,3721所到之处,其他同类软件近乎覆灭。
斗争的另一个结果是,“潘多拉的盒子”一旦被周鸿祎打开,以类似病毒的方式安装的插件层出不穷,这些软件厂商多达几百上千家,采取的做法与周如出一辙: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软件安装进用户电脑,这些插件通过自我复制和病毒变种的方式异常顽固地停驻在用户的电脑上,并难以卸载。
然而,商人得利,用户遭殃。3721通过“流氓”行为后来占据了近90%的市场份额,但互联网的用户却苦不堪言,从开始卸载3721插件需要3-4个小时,发展到除非重新安装计算机系统,否则无法手动清除该程序。另外,不断弹出的插件、黄色信息、广告导致用户电脑死机的案例更是普遍。
不仅如此,互联网的秩序也遭到破坏。一名资深的互联网程序员谈到,3721曾逼迫其他网站为它弹插件,否则就“封掉”对方的网站。而要想被搜索到,则必定需要花钱购买3721的网络实名,甚至一些知名公司遭到威胁,如果不花钱购买,则将关键字卖给其他人。
3721插件虽说是中文上网工具,但实际上是利用简单的病毒原理控制着网民的电脑。从1998年到2003年的5年间,周鸿祎利用这种手段玩弄着中国互联网和对技术不甚了解的7000万网民。
不仅是3721,互联网企业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发生的恶战,让众多的网民“躺着也中枪”。这次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绑架用户的低水平竞争成为互联网竞争乱象的标志,但这种竞争乱象并没有让互联网企业吸取教训,在后来的3Q大战、3B大战中再次出现。
这同时也是一个分水岭,此前中国的软件行业遵循着没有规则却相对明晰的软件安装和卸载规范,而之后,以周鸿祎为代表“开创”的这种以类病毒方式劫持用户的行为,强制安装又难以卸载的流氓行径,时至今日,在以后台运行等方式存活的各类软件和系统中仍然可觅其踪。
周鸿祎曾说,希望天下大乱。2000年左右的中国互联网正是混沌初开的时候,市场并不规范,周鸿祎希望趁乱出征,打下一片江山,但后来也让他悔恨的是:虽然攻下一片城池,却尽失河山。
用户和媒体的骂声如潮水般向他涌去:“3721来到世间,它的每一个毛细血管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一个流氓得逞了,千百万个流氓便诞生了!”
对于这段历史,多年以后,周鸿祎谈起来仍懊悔不已:“就这个错误,我已经反复对公众承认过错误,我不仅是道歉,正因为在历史上有过错误,才激发我做360和免费查杀流氓软件的工具,我顶着这么大的压力,被同行骂成猪头(免费杀毒不赚钱),把所有流氓软件查杀得一干二净,我用行动弥补了我的过失。”
然而,污点是否能完全抹去呢?虽然3721纳入雅虎后被更名为雅虎助手,但周鸿祎的骂名并未消除。后来竞争对手与360产生利益冲突时,常常翻出周鸿祎的这段“流氓”历史,不断进行攻击。
“一睁眼,就是媒体上铺天盖地的骂声。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连着一个星期不敢出来,砸坏了一张桌子和两扇门,被冤枉的愤怒让我几乎要冲过去决斗。但我最终冷静了下来,这个潘多拉的盒子终究是我打开的,我只能自己亲手合上它。”周鸿祎在2010年3Q大战的公开信中说到。
第二章不破不立
2005年离开雅虎后,一直钟情于搜索的周鸿祎重新创业,但奇虎搜索业务却迟迟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倒是无心插柳之作安全软件做得风生水起。
这为周鸿祎带来了希望。
但是,当年的杀毒软件行业三强并立,要在瑞星、江民、金山经营多年的地盘上抢得一席之地,如果遵从常规的软件行业成长模式,周鸿祎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未来也未必能超越三强。
于是,周鸿祎以免费应对收费模式,给杀毒软件行业带来了一场“浩劫”。
杀毒行业的一场“浩劫”
“流氓软件越厉害就越败坏我的名声,所以当时我觉得要干掉它们。”周鸿祎对《IT时代周刊》说。
2006年,做了一年投资人的周鸿祎创建奇虎360,并出其不意地推出免费安全软件——“360安全卫士”。
其实多年以来,杀毒软件市场都保持着较为稳定的格局,本土三大杀毒公司瑞星、金山与江民近乎三分天下,卡巴斯基阵脚未稳。在这种格局中,他们偶尔采用降价促销或半年免费试用等营销手段来抢夺市场份额,同时不自觉地达成了一个共识,相互偶有攻击,但不会大打出手。
表面看来,市场并无可能有新厂家进入,但这次,周鸿祎并未按规矩出牌,他首先瞄上了自己亲手“开创”的流氓软件行业。
2006年8月,360安全卫士发起公投“恶意软件”的活动,号召网民针对业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软件”进行公开投票。老周的盘算是,用户此时已饱受流氓软件骚扰,360安全卫士的推出必将赢得欢呼,而且也可为自己洗刷恶名。
在360“恶评”软件列表里,包含有百度、CNNIC、阿里巴巴等“仇人”软件,当然还有前身为3721的“雅虎助手”。360安全卫士能够对上述流氓软件进行查杀,并在用户同意的条件下,将软件卸载。
软件发布头两个月,每天卸载的恶评软件就达100万,其中雅虎助手就被卸载60万次以上。周鸿祎“手刃”自己养大的“孩子”。
不管是策略还是自我救赎,对用户而言,由周开创的病毒插件方式,从此不再明目张胆地骚扰用户,江湖上对他的看法顿时提升了不少,人们开始称周“金盆洗手”,而这为其后来的安全软件推广和海量用户的增加提供了道德上的筹码。
但周的野心比这大得多,一个更大的“阴谋”,一场“浩劫”即将来临。
为了更好地进入安全软件市场,360安全卫士推出之初,周鸿祎就与卡巴斯基合作,只要用360安全卫士,就送卡巴斯基杀毒软件,这极大地推动了360早期的推广。360的进攻,让杀毒软件老大瑞星非常警觉,它迅速推出瑞星卡卡(也是安全软件)。周鸿祎为了避免竞争白热化,在2007年表示,360不会进入杀毒领域。
当然,后来证明这不过是个“烟雾弹”。周鸿祎一年后进入杀毒领域。“对不起,就算我食言了。”他很洒脱地说。
但要在看似固若金汤的杀毒软件行业赢得市场机会,出路在哪里呢?对于曾经通过3721海量用户获得利益的周鸿祎来说,获得用户是至关重要的,有用户就不愁没有钱赚,打破原有的杀毒软件的收费模式,也许是唯一的机会。
周鸿祎的“免费”策略,不仅讨好了用户,更颠覆了竞争对手的商业模式。周推出免费策略,但对手瑞星、江民不敢推出,因為瑞星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杀毒软件,如果免费,收入近乎为零,企业可能崩溃;而且杀毒软件老大瑞星的用户多,360用户少,同样是免费,瑞星损失大,难以支撑,360则影响较小。
受到冲击的杀毒软件行业后来逐渐降价并推出半年免费版,但仍赶不上360的脚步。到2008年12月底,360安全卫士累计安装量近2亿,几乎冲击了所有的收费软件,市场占有率超越瑞星。
又是一次“破坏”。行业人士发现,周鸿祎在互联网一路打杀过来都是规则破坏者,是个“坏小子”。
“如果你按照巨头的游戏规则玩,你就永无出头之日。”周鸿祎说,他一直很推崇颠覆式创新或破坏式创新,认为这是推动产业变革和进步的力量。
实际上,对周来说,虽然出道很早,但当他想成就一番霸业之时,互联网江湖早就诸侯林立,要从列强的地盘上夺食,战争其实早就注定。周鸿祎和雷军一样,在刻意努力之际,却成为了互联网行业的“后来者”。
这个“后来”,让周鸿祎的每次战斗都需要考虑面对列强时的打法,就像3721摧毁CNNIC的代理体系,也如360安全卫士让杀毒软件行业在五年后即将消亡一样,若不能将行业规范彻底改变,周的胜算几近于无。
不破无以立周鸿祎之身。
时至今日,周鸿祎对杀毒行业商业模式的颠覆,让这个行业已经行将就木,除去360安全软件的主要研发者傅盛离开后领导的金山毒霸以免费的策略仍可以与360对抗外,瑞星和江民声音微弱,杀毒软件行业转变为网络安全,整体行业的规则由周鸿祎重新改写。
免费是颗糖衣炮弹
360安全卫士用户规模日益扩大之际,当时的金山董事長求伯君曾预计,360成不了,虽然用户量极大但没什么收入,估计它挣不到钱然后粮尽而亡。
而事实却和杀毒软件原来的老大们开了个玩笑,周不仅做大了用户量,而且还把公司做到了美国,相反,杀毒软件行业在五年后的今天,老兵们基本上集体“阵亡”。
免费只是一颗讨好用户的糖衣炮弹。在360刚推出的时候,周鸿祎甚至向IT记者们广送一本叫《免费》的书籍,因为当时没有人相信周鸿祎“免费可赚钱、赚大钱”的故事。
创办5年后的2011年,360成功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开盘价为27美元,较14.5美元的发行价大涨86.2%,以开盘价计算,周鸿祎当时的身价达到5.8亿美元。
周鸿祎对美国资本市场讲了一个昂贵的“免费”故事,一个“360+X”的故事。周鸿祎以“360安全卫士”为基础应用,成就了目前拥有4亿多用户的360系(360安全卫士、浏览器、游戏、搜索等),建立一个互联网平台,通过广告和增值服务获得盈利。
奇虎360今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总营收为7280万美元,收入来源主要为在线广告(营收为5080万美元)和网页游戏。
360品牌总监尹小山说,这个平台类似于腾讯,只不过腾讯利用QQ可以第一时间和用户见面,而360则是先通过360安全卫士,再通过360浏览器,多了一层。
从商业策略上讲,“免费”让360拥有了海量的用户,让周鸿祎在列强林立的行业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来。他明白,应该感谢的是用户,没有用户一切无从谈起。
五年磨一剑。3721的五年时间让周鸿祎从平凡无名落到臭名昭著,而360的五年,周鸿祎洗刷罪名咸鱼翻身,这种名声变化的背后,是周鸿祎对“用户”两字的“深刻理解”,从最初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损害用户利益为代价逐渐转变到善于利用和诱导用户。
周鸿祎在360办公楼的白墙上刷上“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他是否开始明白,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周背负的骂名似乎在渐渐散去……
第三章破坏继续
3Q大战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用户规模最大的两家公司为了争夺地盘,以用户桌面为战场,不惜牺牲用户利益,没有商业道德底线的战斗。用户也看到了在巨头们所谓“免费”的面目下,赤裸裸的商业利益。
虽然战争最终因政府的介入得以平息,但中国互联网行业缺乏理性和约束的环境里,以个别行政手段去干预市场的行为根本无法治本。事实也确实如此,在随后的3SB大战中,参战方都在谋划各自的利益,受害的仍然只有用户。
挑战垄断巨头腾讯
周鸿祎将自己和360比喻为“一条鲶鱼”,只要他所在之处,必定产生“活力”,当然,这种“活力”也许是一种正能量,但也可能是一种破坏。
肩搭一支步枪,身着迷彩服,这就是周鸿祎微博头像给人的形象。他喜欢看兵书,喜欢粟裕和张灵甫,甚至专门研究过孟良崮战役,知道如何以少胜多。他喜欢的一部电影叫《战争之王》,而他因为好斗也被封为“战争之王”,周则直言,“我要说自己不好斗,可能大家也不同意。”
不仅如此,周鸿祎还喜欢挑战巨头、破坏垄断,3Q大战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2010年,在安全软件市场耕耘多年的360受到了腾讯的挑战,腾讯推出的“QQ电脑管家”,功能与360安全卫士相似,直接威胁360在安全领域的地位。在此之前,腾讯采取的“复制+捆绑”策略让许多创业企业深受其害。
为了阻击腾讯,2010年10月底,360推出“360扣扣保镖”,称该工具可以阻止QQ查看用户隐私文件、防止木马盗取QQ账号以及给QQ加速、过滤广告等功能。作为反击,腾讯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让用户必须在QQ和360之间做出选择,进行二选一。
其实,仅“QQ查看用户隐私文件”这一条就把腾讯踢到道德的低点,在双方不断争论的过程中,360则扛起用户的“守护神”的大旗。周鸿祎对用户心理的把握又一次得到体现。
周鸿祎对记者说,“360就是250干着110的事,250加110就是360。”
然而周鸿祎或者360,毕竟都不是110。其实正是因为中国互联网行业没有110,企业才得以在商业需要时打出来“110”的旗号,之前马化腾如此,李彦宏如此,马云如此,周鸿祎亦如此,他们可以自己制定规范、自已监督,以此劫持用户行为。也正是没有对用户隐私的强制性法律约束,收集用户信息的行为成为了行业的潜规则:收集用户信息(或者隐私)的事,哪一家企业没有做?只是明显或隐秘之分而已。
对于周鸿祎推崇的“用户利益至上”的观点,在搜狗CEO王小川看来,“用户高于一切,就对行业没底线了,可以拿这个名义干任何极端的事出来?”
而“二选一”这种绑架用户的做法,也可能是马化腾为数不多的“臭棋”之一,与其当初出售QQ的想法有得一比。
这也许正是周鸿祎想看到的结果,他不可能想到会打败腾讯,他希望的结果是从马化腾和腾讯的“烂招”中得到用户的认可。
3Q大战,表面上是双方对于保护用户隐私的争论,事实上均是通过引诱和胁迫用户的不正当竞争手段在争夺市场,在这场战争中,双方虽然“都很受伤”,但真正受到伤害的是处于终端的互联网用户的基本权益。
这场战争与数年前3721与百度、CNNIC之间的争夺地址栏的恶战有何区别呢?同样是以用户电脑桌面为战场,将用户利益作为制胜的筹码,手段同样卑劣,而相关部门的监管也是不到位。
当用户又一次成为周鸿祎博弈的筹码时,周鸿祎曾经对罪名的洗白开始变得有点苍白。
这场名噪一时的战斗和随后开始的旷日持久的诉讼,随着政府部门的介入和媒体的舆论一直升温,唯一庆幸的是,该事件最终的走向成了对腾讯等业界大佬们垄断与反垄断的讨论。这也促使中国的互联网开启了开放之风。
周鸿祎说:“3Q大战之后两家企业都在反思,腾讯的改善是特别明显的,虽然它还不放弃对一些对它有危害的公司的绞杀,但至少它从绞杀一切创业公司转向去投资一些公司,跟一些小公司合作。我们也推出了360开放平台。”
“以用户之名”进军搜索
虽然周与马化腾一战,惨胜若败,但整个互联网行业能真正和腾讯叫板的也只此一人。此后,如果说周鸿祎盯上了谁或哪个行业,绝对会让对手胆寒。
现在,周鸿祎要以26.7亿美元市值的360公司挑战389.4亿美元的百度(二者市值以2012年8月31日数据为准),老对手再次相遇。
其实,在360安全卫士最耀眼的那段日子,周鸿祎对搜索的关注都没有放松过,他从雅虎带过来的搜索团队(有传言称周离开雅虎中国的时候,已经掏空了雅虎中国的技术和团队)一直就没有离开过。目前周已建立了由数百名工程师组成的核心搜索技术团队。
8月中旬,周鸿祎推出搜索后,百度市值在短短几天内下跌几十亿美元,而周鸿祎已暂时超越了搜狗而位居第二。
周的入局让搜索领域一时间剑拔弩张。
被激怒的百度不惜代价开始反击,用户发现只要通过360综合搜索访问百度知道、百科、贴吧等服务时,就会强行跳转至百度首页或进入百度快照。而360回击的手段也很激烈,将网址导航搜索框中的百度产品全部撤掉。
随后,百度称360违反Robots协议,盗窃百度数据;百度工程师指责360浏览器抓取用户隐私。而搜狗CEO王小川则表示,对360搜索可能“品质不佳、用不正当手段伤害用户”表示担心。
周鸿祎之所以能让搜索行业震荡,是因为有两把“利器”,第一把利器是“行业”,对于行业而言,百度垄断搜索市场(谷歌退出中国,搜狗份额尚小),导致行业没有自由竞争,不利于搜索质量的提高;第二把利器是“用户”,搜索技术目前已经非常成熟,但用户搜索体验并不好,因为采取竞价排名和行业垄断的缘故,正常的搜索和商业广告常常不加区别地混在一起,用户无法辨别,没有知情权。
当年,周鸿祎绞杀流氓软件时用的是用户需求之名,而迫使杀毒软件行业最终崩溃的,依然是以用户需求之名。目前周鸿祎再次“以用户之名”进军搜索。
周鸿祎对《IT时代周刊》说,“我们并不用刻意去攻击竞争对手,我们只要把(搜索)结果做干净了,竞争对手可能就两难,如果它不把结果做干净了,它就会丢掉市场份额,它如果做干净了,它的20%-30%的市场份额是来自灰色产业链,可能是卖假药的,虚假的钓鱼网站,这些(市场份额)就会丢掉。”周鸿祎认为,他之所以看到机会,是因为可以采用颠覆式创新的方法,在搜索中将商业结果和正常搜索结果分开,不搞竞价排名,把那些欺诈的链接都标出来甚至清理掉,一定能够赢得一部分希望更安全、更干净的用户。
而当有另一种相对公正的搜索产品可供选择时,用户又会选择谁呢?
业内人士预计,未来360安全软件、360浏览器、360网址导航的用户都将有可能转化为360搜索的用户,由此看来,奇虎360几年来培育的用户和公司整体战略的发展在进军搜索时实现了统一。而这成为攻击百度入口的武器,而入口意味着流量,流量意味着收入。
但李彦宏并不这么认为。近日,在斯坦福大学“China 2.0”2012年会上,他首度正面谈及3B大战:“在搜索引擎领域有两种推广方式,一种是靠改进搜索质量,另一种是靠自身的渠道资源推广和引导流量。后者虽然能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影响不大。”
然而,用户选择搜索引擎,原因不仅仅是推广方式,李彦宏似乎有意无意间回避了竞价排名带来的后果。
其实,引导流量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周鸿祎此番出手,真正的意图在于支撑搜索行业盈利的竞价排名体系,也许周这次要破坏的正是这个体系。
竞价排名是搜索行业根据用户出钱多少来决定搜索结果的排名顺序,这一体系从制定之初就存在道德和法律方面的风险。搜索作为互联网的基础性服务,结果自然应该是公正的,然而竞价排名的使用,让搜索结果悖离了搜索结果本应有的公正性。事实上,由于金钱可以左右搜索结果,钓鱼网站、骗子网站等不良网站通过竞价排名严重影响到了用户对搜索结果的判断,搜索行业曾一度受到了公众和媒体的口诛笔伐。
然而,竞价排名对于搜索行业而言是一条生命线,搜索行业巨大的流量,正是通过竞价排名变现的。如果如周鸿祎所预想的那样,当用户选择没有人工干预的搜索时,原来以竞价排名作为商业模式的搜索企业,将面临着当年与杀毒软件行业一样的艰难选择:如果不采用竞价排名与周鸿祎一战,那么意味着其收入将归零,如果一旦360搜索拥有一定的用户量,而其他搜索仍然采用竞价排名的模式,那么被用户抛弃是迟早的事。
如果周鸿祎这次能将竞价排名的商业模式破坏掉,他就至少赢了一半。
此时的周鸿祎需要的只是时间,需要补齐自己在搜索页面方面的短板。而当一切具备时,搜索行业的竞价排名可能不复存在,不管是百度、搜狗还是搜搜,收入基本归零,最终的结果又将会如何呢?
破坏之后,如何建立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如何解决搜索的商业化问题呢?周的进攻,其风险同样也无法回避。
周鸿祎表示并不急着制定商业化的目标,只要能够拿下足够的市场份额和流量,搜索的商业化不是问题。他甚至还表示,商业化将会以保证网民的知情权为原则,搜索结果中哪些是广告,哪些是搜索结果,会有明显的标识。
然而,由于政府介入及众多原因,此一战,周鸿祎与对手们都进入了沉默的胶着期。
斗争成了周鸿祎成功的主线,在这条主线上,周以创新为口号、以破坏为方式,将行业规则或者潜规则打翻在地,而原来的规则受益者的利益被重新定义,这是以个人或者商业为目的的一种破坏。
对于中国互联网的未来,我们更需要一种来自行业或公众机构的理性和客观公正的制度来约束企业的行为,让用户免受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