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显红
新课标强调: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等。这充分说明名著阅读已经成为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其作用不容小觑。
笔者对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全校学生进行的一次《课外阅读情况》问卷调查显示:第一,学生对我国四大名著兴趣不大,相关的了解主要来自影视,完整看过其中一部的学生仅占12%;第二,学生对现当代的文学名著知之甚少,除课文中出现的名著外,能写出另外三部作品名称与作者的仅占20%;第三,对外国名著关注更少,几乎全来自于课文的占60%;第四,课外坚持阅读名著的仅占8%。从这份调查中我们发现,名著阅读在当前教与学中出现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网络的强大信息量带来的冲击、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风气的淡漠、学生毅力的缺乏等。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在名著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只有走出这些误区,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名著阅读教学。
误区之一:有始无终,过分强调前劲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才会有效。对此,我们许多教师都心知肚明,在名著阅读教学中也都有一定的运用。比如,有些教师会花上一节课让学生看一段名著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或请一位专家就某本小说作专题讲座等,以此作为教学的突破口,达到让学生继续阅读的目的。应该说这样做的“前劲”是足够的,问题在于有了一个好的开头之后便偃旗息鼓,没有科学有效地继续指导。阅读名著,也就不了了之。
应对策略:有始有终,“呵护”兴趣
针对这样的状况,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随时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指引,把兴趣转化成一种持久的动力。
1.设立专门的阅读时间段。如李镇西老师每节课都会拿出专门的几分钟请每位同学读上一段名著,让阅读名著成为一种习惯。
2.采取知识竞答,保持阅读的持久性。如阅读《红楼梦》可以设置如下题目:①名句填空:满纸荒唐言,
。②细节记忆题:大观园中有很多有趣的屋名,请写出对应的人名或屋名。潇湘馆—— ,贾宝玉——
,秋爽斋—— 。
3.随时讲述某些名人或班上同学刻苦阅读的事例,帮助学生克服心理的惰性,将阅读进行到底。
误区之二:越俎代庖,过度帮扶学生
名著的阅读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阅读,遇到困难要想方设法地鼓励学生自己解决,突破阅读的“瓶颈”,跃上新的高度。可是,许多教师常会“大包大揽”,在学生进入文本前就提供关于这本名著的大量信息,如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写作特色、有关赏析等。这看似在为学生的阅读扫清障碍,实则忽视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学生还没有对作品形成自己的认识,就被别人的思想“占据”了大脑,这必然会造成学生阅读的惰性。
应对策略:理性放手,鼓励思考
教师不妨理性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先完整地读完名著,用自己的视角审视、探究名著,用自己的智慧铺设一条通向作者深邃心灵的道路。比如,我只要求学生务必自己阅读,每周就所看的内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写成一篇读书心得,可以是寥寥数语,交给我看后贴在书本的相应位置上。这种“粘贴”式的阅读,意在鼓励学生的自我思考,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思想的成熟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让学生们学会自己思考。
误区之三:舍本逐末,过多使用多媒体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名著的阅读教学也迎来了多媒体这位“客人”。教师们习惯于在名著阅读的课堂上来一段电影、电视剧的欣赏,用电影、电视来取代文字的阅读。这种形式也受到了师生们的好评,因为多媒体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丰富性,使名著阅读的课堂气氛轻松、阅读量浓缩、时间缩短。但大多数教师忽略了这样一点:电影、电视版的名著虽内容来自名著,但它们已经经过了编剧、导演和演员们在自身对名著理解基础上的改编,这样就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正如有人的评论所说:我爱阅读,我爱名著,但与名著阅读无关。
应对策略:紧扣文本,巧用多媒体
如此一来,我们是否就应该在名著阅读课上拒绝多媒体呢?当然不是。“存在即合理”,多媒体确实对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有着明显的帮助,这是它的合理性。但是合理不代表能取而代之,而是要讲究巧用,用得合适。比如,在阅读之初,可让学生先看一遍电影,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编剧对剧情的修改是否合理?影片当中哪位演员的表演更符合原著人物?影片场景的设置是否真实?这样的提问往往会吸引学生带着问题去细读文本,等他们形成自己的见解后,再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或写成文章。这样的安排,既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又抓住了文本,这就是巧用。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