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牌染指中国非常规气

2012-04-29 00:44徐建凤
英才 2012年2期
关键词:壳牌页岩勘探

徐建凤

2011年11月,江苏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码头。

一艘名为“萨姆拉号Q-Max船”的油轮首次靠岸,船上满载着来自卡塔尔的液化天然气。这意味着2008年4月,壳牌与卡塔尔天然气四期签署的,从卡塔尔向中国供应液化天然气的长期协议,终于一锤定音。

“这是令人兴奋的时刻”,壳牌中国集团主席林浩光有理由兴奋,因为在未来25年,“萨姆拉号Q-Max船”将经常停泊在江苏码头,而壳牌也将是中国未来巨大天然气市场上最活跃的外资身影。

目前,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仅为3.8%。虽然占比极低,但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第四大天然气消费国。而未来几年,天然气的消费量还将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十二五”期间占比将提高至8%。即便如此,也较世界平均水平相去甚远,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消费已占到能源消耗总量的24.1%。

“8%,会很有挑战。”但是,林浩光又用“美国故事”,向《英才》记者印证奇迹是会诞生的,“十年前,美国还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而短短几年,页岩气研发技术的成功,就使得页岩气能够供应美国30%的天然气要求,这很惊人。”

分羹中国天然气市场,无疑是壳牌的终极目标。“中国的非常规天然气,有可能跟北美(加拿大和美国相加)一样大。因此,致密气、页岩气、以及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领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林浩光说。

聚焦 非常规气

在过去的一年中,壳牌在中国的身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活跃。2011年6月,全球董事会100多年来首次选择在中国召开,这显然意味着“壳牌中国在壳牌全球的定位是非常高的。”

不过,因“润滑油”而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壳牌,这一次抛出的是“非常规天然气”这张牌。“所有上游业务的发展,都与非常规天然气有关。”林浩光进一步强调,“100%”。不过,当前壳牌中国的上游业务,在壳牌中国整体业务中占比并不大。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中国油气资源“适度开放”的政策。

虽然壳牌中国上游业务还处于起步的阶段,但是与其他海外公司相比,发展算快的。目前,英国石油身陷“漏油泥潭”,而埃克森美孚与雪佛龙虽也涉足中国天然气,但不过是“蜻蜓点水”而已。至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在壳牌面前,更多是技术的无奈。

壳牌中国之所以有机会能够在非常规天然气领域切入,很大程度上是缘于政策的放开。近日,《煤层气开发利用“十二五”规划》的发布以及国务院批准的页岩气成为中国第172号矿种,其中明确了勘探权,使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不再受制于油气专营权。而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联合下发《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将页岩气的勘探和开发列入了鼓励类产业。

这意味着,中国油气专营权属于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和延长石油公司,其他公司没有资格开采天然气的时代的终结。国信证券赵乾明分析,产权不明晰是过去15年中国煤层气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把页岩气作为独立矿种后,页岩气勘探、开发就不再受中国油气专营权的约束,任何具备资金实力和气体勘察资质的公司都可投标区块。并且,页岩气开发由过去的“授予制”,变成当前的“合同制”,将促使石油公司加快投入速度。

事实上,壳牌中国已先行一步。2010年3月,中国石油与壳牌联合宣布,计划在中国的四川盆地合作开发和生产天然气。这份为期30年的合同规定,双方将在四川金秋区块约4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对致密气进行评估和开发。同年底,中国石油与壳牌开始在四川富顺页岩气项目钻探评估井。

虽然四川致密气和页岩气两个项目现已时隔一年,且“还处在勘探阶段,至少还要一两年的时间,再做一些详细的地下勘探。”谈起两个项目未来的投资,林浩光告诉《英才》记者,“现在谈投资多少还是早了一点。”

除了四川这两大块非常规天然气在进行勘探外,壳牌中国在山西也有两个比较小的煤层气项目在推动,而在陕西也正在推动一个致密气的项目。“如果这几块非常规天然气项目能够勘探成功,每年的投入大概是10亿美元。如果其他还在探讨的项目也能成功,投资量将是比较惊人的。”

“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储藏量有可能跟美国和加拿大加起来一样大。”这是很久以来,壳牌在其全球战略中,把中国作为布局非常规天然气发展重点的理由。但这并不代表没有问题,“地下资源到底有多大,目前还是个未知数。因为到目前为止,尚未进行大型的系统勘探。”

这一点,得到了中国石油规划总院油气管道工程规划研究所副所长杨建红的证实,“现在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有多少可开采量。资源储量并不是商业储量和工业储量,不能完全实现可开采。”

原则 不熟不做

“多元而专注”,是壳牌的产业定位。上游的勘探开发、中游的冶炼化工乃至下游的销售,壳牌均有染指。而将自己的多元化经营范围集中在与石油勘探开发、石油炼制、化工紧密相关或协同煤炭、有色金属等行业,而很少跨范围去经营自己不熟悉的行业。因此,壳牌的多元化,是在其核心业务——油气业务基础上的多元化。

在上游,壳牌大力推动非常规天然气业务的勘探和开采。未来天然气资源大约能够供应400余年,但大多是很难开采的气。而在非常规天然气方面,成本较大的方面就是在钻井方面,只有大力推动研发,使无法开采的能够通过技术升级得以开采。

而这正是壳牌的强项,“我们的强项在于勘探、钻井技术,对地下情况的研究,以及现场操作。因此,特别难开采的油和气是壳牌的强项。”近年,壳牌油气产量不断攀升,天然气所占比例更是逐年增加,2010年天然气产量占到全部油气产量的48%。壳牌甚至公开表示,2012年,其天然气将首次超过石油。

在下游,2005年壳牌与统一润滑油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将壳牌推向了中国润滑油老大的宝座。最初通过购买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国内大型石油企业股票,才得以涉足加油站的壳牌,早已没有了当初的无奈。“我们做的很快,不争取全国第一,那也是不可能。”林浩光笑言,“我们争取的是品牌服务第一。”

而在炼化领域,壳牌中国可谓是一波三折。2000年,壳牌与中海油以对等股份,在广东惠州大亚湾合资成立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投资约40亿美元,为迄今最大外商投资项目。最初壳牌希望这一大型项目包含炼油环节,但未获得批准。然而4年后,中海油决定在惠州建设1200万吨炼油项目,一直寻求进入炼化领域壳牌却擦身而过。

不过在去年10月,中国石油与卡塔尔石油国际、壳牌中国合资共建台州炼化一体化项目。而今年1月,壳牌则有意与中海油,在炼化领域续接前缘。“壳牌非常愿意在惠州发展新的炼油和化工项目。如果中海油惠州炼油二期、三期项目有意向吸收外资,壳牌乐意参与。”荷兰皇家壳牌集团董事会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西蒙·亨利访惠时,主动向中海油抛出绣球。

壳牌中国业务中,另外一个重点则是备受争议的“煤气化”。在中国,煤炭还是能源的主流,而环保标准越来越高,给煤气化造就了巨大的市场。目前,中国在很多领域已经做了诸多煤气化项目,煤气化产品可以取代进口的重油,在化工产业非常具有竞争性。对于煤气化成本高,难以商业化的担忧,林浩光则告诉《英才》记者,“大家担心的是煤制油,将煤炭化成气,气再化成油是比较新的技术,投资量特别大。”

虽然壳牌秉承多元化,但一直是油气领域的多元化。同时,壳牌也一直坚守着一点:“不熟不做”。早几年,风光能源可谓是“热翻天”,但壳牌却未曾染指。“没有发展太阳能,风能,是因为我们没有竞争力,竞争对手的实力比我们强。”林浩光说这完全是经验之谈,因为在公司发展史上,壳牌曾因进入不熟悉的核电领域而受损,所以,“不熟不做”已然成了壳牌高层的决议原则。

眼光 全球资源

壳牌的目的不只是在中国赚多少钱,而是和中国的战略伙伴,在拥有资源的国家,共同进行资源的开采,一起推动全球业务的发展。——这是壳牌全球化战略指引下的壳牌中国所要做的事情。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壳牌都与中国的油气企业有着密切的合作。四川的致密气和页岩气项目,壳牌是携手中国石油共同开发。“做企业要想怎么强强联手,运用双方的长处。如果总是想从对方身上占便宜,很难做事。”林浩光表示,中国石油的强项是在当地有一定的人脉、资源和制造能力,而壳牌的强项是多年来积累的技术。

林浩光告诉《英才》记者,“润滑油这样开放的市场,可以用自己的品牌去大力推动。而上游方面,受制于政府的各种政策,就需要跟中方合作,利用技术优势,想办法获得中方的邀请来做。”

在林浩光看来,中国油气企业在制造和服务方面,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所以“我把中国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带到海外,与壳牌合作,对壳牌也是有好处的。”去年6月,壳牌就与中国石油签署了一份股东协议:成立一家建井合资企业(中国石油持股50%,壳牌持股50%)。“这是全球性的钻井公司,它不只是在中国钻井,而是以壳牌和中国石油各自的人力和技术优势,将全球的人脉和资源衔接起来。”

2010年,壳牌与中国石油联手成功收购澳大利亚Arrow能源公司就是一次成功的海外合作。这次合作,也使得壳牌在华LNG销售业绩,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资天然气供应商。

得益于在澳大利亚的密切合作,目前壳牌正在与中国石油共同推动在加拿大的合作。“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既是资源大国,政治也很稳定。”林浩光认为这样的合作,既可以把能源带到中国来。另一方面,不单单是发展中国的业务,也利用中国的人才,推动全球业务的长远发展。

“资本是全球性流动的东西,资本投资是长期性的,不是为了某个季度,而是为了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来做投资的。”比如,壳牌将于2012年在中国成立休斯敦之外的第二家全球性的非常规气的研发和技术中心。

猜你喜欢
壳牌页岩勘探
油气勘探开发三年滚动计划编制的思考
壳牌煤气化积灰堵渣原因及处理
勘探石油
壳牌的“气” 机
春晓油气田勘探开发的历史
页岩气开发降温
壳牌气化炉循环气压缩机(K1301)联锁优化
煤层气勘探开发行动计划发布
壳牌EO反应器焊接制造要点
我国页岩气可采资源量初步估计为31万亿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