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雷
[摘要]学生社团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渠道。高校学生社团具有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已经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传统和优势,但也不免存在一些问题,新时期必须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139 — 03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分制的全面实行,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也日益繁荣和活跃起来,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和新渠道。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第二教学课堂”,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深入分析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及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学生社团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表现为对学生的政治素養、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知识积累、能力拓展和情操陶冶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它主要有以下四大功能:
1.示范导向功能。高校学生社团的导向功能,就是指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监督、批评等方式,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1〕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自发成立的组织,自主性和自愿性的特征决定了其对社团成员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强制性约束力,因此,学生社团通过有组织的社团活动、无形的社团氛围和环境以及定期的社团成员间的互动交流等形式来吸引和影响周边的学生。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复杂背景下,多元化的价值取、理想信念以及生活方式都对处于岔路口的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冲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采取强硬的灌输和刻板的规范已经无法奏效,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大学生在亲身体验和观察之中做出评价和选择,这些健康向上、多姿多彩的活动以及随之形成的氛围和环境将对周边的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示范导向作用。如青年志愿者协会通过到敬老院、孤儿院、社区服务以及三下乡等活动让我们重拾关爱之心,将社会的温暖传递到各种有需要的人们心中,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法律协会通过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法律问卷调查等活动弘扬“法治”观念,引导我们成为知法、守法的理性公民。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他们将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的目的,并逐渐形成“知荣辱、明是非”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凝聚激励功能。社团的凝聚激励功能主要是指学生社团及其活动对其成员具有的一种凝聚力、向心力和相互激励的作用。每个学生社团都有自己的宗旨和相应的规章制度,社团的宗旨是社团的中心任务,也决定了社团未来的发展方向,自愿加入到该社团的成员自然非常关注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尽管他们的政治素养、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以及生活方式都千差万别,但作为社团的一员,必然会为完成社团的宗旨和使命服务,社团的章程也会激发成员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兴趣和爱好的纽带中,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对成员也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每个成员都是自主、自愿加入这一组织的,因而必然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和责任,也会尽力为社团的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在社团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在个别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指挥下,所有的社团成员分工协作、齐心协力去完成社团的奋斗目标,享受实现目标带来的自豪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必然增强社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分工协作的过程中社团成员之间互相沟通和交流,逐渐产生友谊,情感的增进让他们乐意去发现和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和改善自身的不足,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成为他们的群体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素质提升功能。高校学生社团素有“第二教学课堂”之称,作为一种自发组织的课余活动,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而且能在学生没有心理抵触情绪的情景下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结识更多的良师益友,而且能够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丰富阅历,排解郁闷,愉悦身心,增强自己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这些优势都是单纯的课堂教育所不能给予的。第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2〕以马列研讨会、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爱国主义协会等为代表的政治思想性社团通过征文比赛、红歌大连唱、知识竞答、实地考察等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在大学校园中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我们的主流价值观获得学生的认同,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学生社团的发展和繁荣加强了社团之间的竞争,促使校园文化精品不断涌现,各种优秀分子也脱颖而出,他们成为很多学子学习的典范,与这些优秀成员的接触和交往,可以激发其他学子的前进动力,强化他们的自律意识,锻炼出更加坚强的信念、意志和道德品质,也能培养出更加高尚的道德情操。第三,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3〕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难题,不免产生焦虑不安、迷茫困惑的不良情绪,这需要恰当的方式去进行疏导,以心理健康协会为代表的社团定期开展心理教育、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等活动可以普及心理学知识,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调控心理状态。社团活动的开展也可以让社团成员从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加肯定自己,尊重自己和相信自己,也有利于他们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情绪,促进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4.内化自律功能。内化自律功能是个体将社会生活中的某种信仰、规范内化为自己追求的观念和目标,形成个体特定的政治立场、道德观念、价值判断以及人生追求,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地外化为与之相一致的行为的过程。学生社团与班级的性质不同,它不具备班级的高度正规化和高度编制化的特点,这就决定了社团的约束机制更多源于学生对社团的感情,即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人心涣散的社团组织犹如一盘散沙,不堪一击,随时都可能土崩瓦解,只有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才能使一个社团具备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才能使一个社团立于不败之地,获得可持续发展。学生社团活动克服了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灌输、被动、单一的教学模式,营造更多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这种主动参与式的学习氛围中更容易将自己获得的知识、观念和体会内化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这些体会、认识和顿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生活观念。与此同时,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形成的内在观念又外化为自觉的行为,指导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二、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学生社团为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新的领域和途径,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和特色使得它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其发展趋势也是蒸蒸日上,但随着学生社团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也暴露出一些不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组织管理不够规范。要发挥好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其必备的组织保证。随着社团的数量和规模与日俱增,社团的管理难度也日益攀升,当前很多学生社团存在着组织混乱,管理不严,缺乏活力和执行力的问题。由于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在共同的志趣、爱好等基础上自愿参加的组织,其自主性的特点使得社团对社团成员的约束力不强,部分成员在参与社团活动方面也表现得非常随意,缺乏严肃性和责任心。部分社团由于内部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致使活动的开展缺乏计划和长远规划,也鲜有对会员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机制,三番五次修改活动的时间和地点,也打击了部分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组织管理不力致使部分社团难以为继,甚至被注销。这种现象不仅浪费学校的资源,也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2.商业化色彩严重。经费短缺一直是阻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社团的活动经费来源于社团成员缴纳的会费和自筹经费,各社团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不再单单依靠学校划拨资金,逐渐走出校门向各种社会组织筹措资金,这也导致学生社团的运作呈现出更加严重的商业化和功利化色彩。很多企业也非常看重高校学生社团的广告宣传作用,乐意与学生社团合作,以便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商业化的经费赞助确实可以为社团活动的开展带来诸多好处和便利,社团成员在寻找赞助商的过程中也多了一些锻炼自己能力,增加社会阅历的机会,但部分社团在与企业的沟通过程中,过于看重商业利益,甚至将社团异化为赚钱的工具,社团活动重心的转移无疑也弱化了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3.活动的品位不够高雅。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转型的推进,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主流价值观念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冲击,大众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也呈现强势态势,部分大学生受大众文化的耳濡目染而更加世俗和自由,对高雅文化的需求并不那么强烈。部分高校学生社团为了吸引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只顾追求社团活动的娱乐性,导致社团文化“娱乐有余,教化不足”,甚至有些社团一味迎合部分学生的庸俗需求而开展活动,不仅严重降低了社团活动的品位,还助长了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气,如厌学、逃课、极端自由、贪图享乐等,这自然会对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产生负面效应。
4.活动的效果不显著。要发挥好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求社团能够持续地开展有连贯性的活动,但当前部分学生社团的活动安排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一般在每学年的开学之际,各个社团为了争夺社团成员,扩充社团规模,社团的宣传工作都做得有声有色,各种活动也是接踵而至,但不到学期中旬很多社团都已经沉寂下来,犹如“休眠”状态的火山,这种缺乏长期规划的社团活动不仅让社团成员无奈和不满,也让社团的影响力和声誉大打折扣。据某高校调查显示,有63%的学生认为社团质量不高,有33%的同学认为社团的活动流于形式。〔4〕这些问题都大大削弱了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具体措施
高校学生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征地和新的领域。新时期,为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必须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5〕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
1.加强引导,确保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正确方向。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也是未来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在大众文化对其形成强烈冲击和影响的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普遍存在以下现象:娱乐性活动多,思想性活动少;大众化活动多,高雅精品活动少;文体类活动多,学术类活动少。〔6〕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引导,也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学生社团舆论阵地。始终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内容,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寻找社团活动内容的思想性、学术性与形式的艺术性、娱乐性的契合点,重视和强调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打造学生社团的精品文化,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竞争格局,有利于社团的创新和活力的绽放,也能创造出更多贴近时代脉搏,满足青年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好作品,随着学生的兴趣的增加和满意度的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就更容易实现。
2.加强和规范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完善学生社团自身建设。要确保学生社团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需要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支撑和保障。首先,要加强社团管理体制建设。根据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经验,有必要细化校团委、社团联合会、社团挂靠单位的任务和职能。校团委应该对各个社团的发展宗旨、方向、目标以及现状有非常清晰的了解,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长期的规划以及宏观上的指导和建议。社团联合会应该根据密切配合社团开展活动,为其提供较为具体和全面的服务,如活动场地、活动时间以及基础设施的配备等。社团挂靠单位一般都为学生社团配备了专门的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应该积极参与社团建设以及社团干部队伍的建设,为社团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全面指导社团开展的各项活动。其次,要健全社团内部管理制度。为了保证社团活动的规范性,学生社团应该严格制定本社团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审批制度、注册制度、评价考核制度、财务制度等。健全的管理制度可以确保社团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保证学生活动内容健康向上,有利于学生成长,带动其它社团的良性发展,形成鲜明的导向。
3.加大对社团的经费投入,确保社团活动的正常运行。经费短缺是高校学生社团普遍面临的难题,随着社团数量和规模的扩张,日益面临“僧多粥少”的尴尬处境,各高校积极倡导社团走出校园,向社会寻求资源,并给与很多支持政策,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校的压力,也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增长见识和阅历,提高社团的生存能力。当然,校团委应该加强对社团的监督和管理,避免部分社团异化为赚钱的工具,背离自己的宗旨和目的。其次,学校应该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扶持力度,建立专项的社团活动经费。学校应该更加重视社团建设在学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教学运行和学生活动专项经费中划拨更高比例的经费用于学生社团活动,为社团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场地和基础设施,为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4.提升社团活动的品味和层次,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品位是社团内在气质的体现,是团学生社团只有在内容、形式上实现百花齐放、别具一格才能形成品牌效应,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感染力。只有提高活动的品位、层次、质量,创建品牌才能使社团文化活动更加繁荣。”〔7〕要提升社团活动的品味和层次,各大社团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塑造社团品牌,校内的布告栏、横幅、网络、海报、校内广播、闭路电视等传播媒介都是可供选择的宣传工具,音乐剧、话剧、情景剧、古诗词朗诵会、才艺比拼等寓情于景、生动活泼的形式都可用来展示社团风采,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校团委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来评估社團活动的效果,挑选出有发展潜力的社团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打造更多的精品社团,增强社团活动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学校要促进社团活动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就应该根据社团的特点引导不同类型的社团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扩大各自的生存空间,如引导娱乐型社团创造出更多高雅、有内涵和品位的艺术活动,倡导服务型社团走出校门,开展“三下乡”、义演、支教等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社团活动,深入农村、厂矿、社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社团活动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能力,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万美容,李东升.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新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6.
〔2〕 何海兵.论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探索,2002,(04):120.
〔3〕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8.
〔4〕 周国桥.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陕西教育,2007,(10):114.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08-26.
〔6〕 罗成翼.论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03,(05):32.
〔7〕 朱军.论和谐视野下的高校社团文化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7,(11):23.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