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崇凯
文学书写的运转引擎时常从“乡愁”开始。“乡愁”可以是对于所生所长的生理原乡,亦可以是反身面向春暖花开的心灵原乡。若由此而言,文学的书写或深或浅都必然要与“乡土”产生牵连。以此来观照小说写作,我们不难发现有那么多的伟大小说家都穷其叙说技艺在反复书写生命原乡,不管那是已经远扬的,或已透过变形存在于虚拟国度的。于是美国小说家福克纳要花三十年书写邮票般大小的Yoknapatawpha小镇,张贵兴总要往返婆罗洲热带雨林寻找回归与超越的可能。而有别于前人,朱宥勋意图创造的,则是一种以自身胼手胝足打造的“垩观”地景。
“垩观”一词不免令人联想到英年早逝的林燿德初试啼声之作《恶地形》。与林燿德相类,朱宥勋试着从“垩观”延伸而出一则一则地架构起那块恶地形的诸多可能。他使用各种以虚设幻的方法,夹杂知识谱系的攀附,衍生篇篇小说,全部都要指向“垩观”。那么到底“垩观”是什么呢?那是《垩观》这部小说主角C的匿逃之所。目前收在朱宥勋第一本小说集《误递》的《倒数零点四三二秒》和《黑色格子》中,也都有“垩观”的影绰指涉——但读者仍难以窥探“垩观”之所是。那里是谜底的发源地、小说的核子反应堆,朱宥勋的锻炼工作还在逼近可能连他自己也未可知的境地。
《垩观》从C的失踪之谜展开,叙事者身为C的好友,透过种种线索意图找到C。追索过程中叙事者碰触C的文字和生命历程。然而小说的最终结局归向不可知的“垩观”里。“垩观”世界似乎充满恶地形——那是寸草不生、无法孕育出生命的松软绝种之地。因此“垩观”是个无法清晰陈述的巨大隐喻,进入“垩观”的人们无不带着伤痛和挫败,而那里仿若乌有之所,所有的记忆可能被一洗而尽,流入时光的细缝里丧失感知向度。这座还在发展中的“垩观”,很可能形成一个满是伤怀记忆沉淀物的景色,那些知识与伪知识的交错为用,也成了朱宥勋叙事技艺里的特有风光。
(本辑选自台湾“酿出版”《台湾七年级小说金典》)
·责编马洪滔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