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出土的六朝青瓷

2012-04-29 00:44黄静
收藏·拍卖 2012年2期
关键词:南越青瓷器物

黄静

广東青瓷的起源,目前最早的实物资料证实是始于西晋。从出土的情况看,西晋至南朝时期,广東青瓷处于起始和初步发展的阶段,其分布覆盖了今天全省的范围。从粤北的韶关市(包括始兴县、曲江区等地)、清远市(英德、连县等地),到粤東的梅县、揭阳县、潮阳县,至粤西的高要市、四会市、德庆县、阳江市、遂溪县、化州市,以及珠三角如广州市等地,均有出土,数量共有数百件。

广東晋代青瓷的火候经测定在1200℃~1300℃左右,达到了瓷器的标准。胎色灰白为主,有的偏黄,胎质较细腻,可见胎土有经过筛选,但胎质不够坚实。器物施青釉,普遍青中闪黄,聚釉处呈艾青色,开细小纹片。釉色莹润,玻璃质强,透明,属草木灰和石灰石混烧的石灰釉。常见器型有罐(多见四系和六系)、洗、钵、砚、盂、碗、杯、虎形器、羊形器、鸡首壶等,其中罐、碗、杯的数量最多。晋代器物的釉层较薄,剥釉、流釉和聚釉现象较严重。南朝器物的釉层相对较厚,大约有一毫米左右,并且均匀,虽还有剥釉现象,但胎釉结合相对较好,甚至有个别精品的釉层不见开片。南朝的盘、碗等器物有的开始出现刻划花纹,主要是莲瓣纹、双鱼纹等;盘多平底,一般在底心刻一个直径约3~4厘米的线圈表示足部,也有少量是饼形足,底不上釉;碗、杯均为饼形足,有的在饼足内刻一线圈,底足有的无釉,有的轻轻随意地刷一层稀薄釉,但多有剥落。砚基本为三蹄足,器身为浅腹盘状,口沿处有一道浅凹槽。图为从出土器物中精选出的几件较有代表性的器物:

广東在六朝时期出现青釉瓷器与浙江青瓷极为相似,绝不是偶然的现象。它是在广東秦汉以来制陶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与岭北汉文化进一步融合、与江浙吴越文化不断交流的结果。

岭南以丘陵地貌为主,处热带亚热带气候圈,雨量充足,草木茂密繁盛,水资源丰富,极利于陶瓷的制作。广東制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以粤東饶平县为中心的商末西周浮滨类型文化墓葬中,就已出土了数十件原始青瓷器。其器型主要为大口尊,高度为20多至30多厘米不等。器表施青黄色釉,胎质灰白、坚实。釉下印有平行细密的长条纹或方格纹、细绳纹。先秦时期广東流行的几何印纹陶,至東汉时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与岭北相同的器型。秦汉时期广東制陶的产量明显增多,除了日用器和大量的冥器外,砖瓦等建筑材料也大量生产。从目前已发掘的晋墓来看,青瓷器往往是与比其数量更多的陶器一起随葬的,个别墓葬中仍零星出现圜底器、几何印纹陶器等带有显著先秦特色的器物,同时也有一些带有汉代风格的釉陶盖罐,显现出历史的过渡性。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制陶传统,为青瓷的出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广東出土的六朝青瓷器,从器型上看,它们与浙江越窑青瓷大致相同,只是细部的做工较粗糙。因此笔者认为,它们的制作技术,应是从岭北传入的。这种传播,最主要是得益于汉越文化的融合。广東北枕五岭,南面大海,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也孕育出极富地域特色的文化体系。但岭内外的交往,尽管在当时是困难重重,却从来没有中断过。秦统一以前,岭南不仅生产力相对落后,而且在道德民风方面仍处于较原始蒙昧的阶段。《汉书•高帝纪》云:“越人之俗,好相攻击。”《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凡交陆所统,虽置郡县,而言语各异,重译乃通。人如禽兽,长幼无别。……后颇徙中国罪人,使杂居其间,乃稍知言语,渐见礼化。”《汉书•贾捐之传》云:“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与禽兽无异,本不足郡县置也。”这些都表现出南越人崇尚勇猛、冒险的原始粗犷的精神风貌,以及未知礼仪的蒙昧状态。秦统一岭南后,实行了有组织的汉文化输入。首先是在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三郡,以郡县制保证其政治统治。然后从中原大量迁入人口。伴随秦军南下的,除大批掌握各种技能的“亡人”、“罪人”、“赘婿”、“贾人”以外,还有一万五千多名未婚女子被征集南下“以为士卒衣补”(见司马迁《史记•卷118》)。这些南迁人口,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礼乐教化、风俗习惯等带入岭南,陶)台南越族人,使中原华夏文明不断地从各个方面渗透到岭南的各个角落。西汉时岭南为南越国统治(赵佗于汉高祖三年,即公元前204年自立为南越武王,建立南越国,南越国共存在95年),南越王赵佗一方面尊重南越人的风俗习惯,招募南越人做官、当兵为将,另一方面又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汉文化在岭南的传播,如鼓励汉越通婚,办学教民以推广汉文化,尊老敬老,移风易俗等,加快了汉越融合的过程。至東晋南渡,岭南成为中原各阶层人士避难和落籍之地,形成了广東历史上第一次移民高潮,同时也是一次中原文化南下的高潮。“東晋南朝,衣冠望族,向南而迁,占籍各郡……其流风遗韵,衣冠气习,熏陶渐染,故习渐变,而俗庶几中州。”(见清•道光《广東通志•卷92》)经过几百年的熏陶,汉文化逐步在南越占据了重要地位,六朝时期成为南越本土文化向汉文化认同和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而南越与江浙吴越之间的文化交流,早在先秦时期已开始,并且沟通密切、从未中断。石峡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和玉琮,与江浙良渚文化的极为相似,便是两地文化交流的最早例证。《广東新语》也说:“广州语多与吴相近。如须同苏,逃同徒,豪同涂,酒同走,毛同无,早同祖,皆有字有音。”在整个六朝时期,广東都处在南京政权的统辖之下(指三国的東吴、東晋、南朝四个朝代共六个政权均建都今南京)。因此,此时广東出现与江浙地区相似甚或相同的青瓷器,也就不足为怪了。

至少在南朝,广東生产的青瓷器已通过南海海道出口到東南亚。广東是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从珠江口向西通往東南亚和南亚地区的航线,是我国最古老的南海航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开通。汉末三国时期,由于中原地区战乱,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岭南相对稳定,作为南海丝绸之路的中心基地和对外贸易港口,广州的首要地位更加突出。此时开通了经中国海南岛東部、西沙群岛北礁,直达東南亚国家的新航线,大大缩短了途经徐闻、合浦、交州港环绕北部湾行驶的弯曲路程,从此广州港成为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大港。而海南岛東部、西沙群岛海域也成为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西沙群岛北礁礁盘上发现的一批古代沉船遗物中,有两件青瓷六系罐和一件青瓷小杯,均与广東内地南朝墓出土的青瓷器一致。这三件器物,成为广東外销瓷器中目前最早的实物资料。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南朝统治者大力提倡,西土名僧纷至沓来,本土高僧辈出,因此进入了大盛的时代。此时的岭南也是名僧踵至,佛寺大兴。反映在同时期的青瓷器上,则是莲瓣纹的出现。其特点是莲瓣纹的瓣尖都呈“介”状,从阴线刻划过渡到浅浮雕。

广東六朝青瓷反映出当时广東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经济、文化和对外贸易的状况。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属于六朝时期的青瓷窑址。

猜你喜欢
南越青瓷器物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龙泉青瓷
南越宫苑遗址出土石刻文字杂识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青瓷出越窑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秦汉南越国包装设计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从南越与闽越的砚台出台比较两地的社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