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特
【新闻提示】2011年7月26日,湖南省益阳市中级法院公开开庭审理益阳市赫山区地方税务局原计划财务科经费会计刘迪贪污、挪用公款案。为偿还男友欠下的赌债,刘迪采取隐瞒收入、虚列支出、虚报冒领等方式,10年间贪污挪用公款高达1800多万元。年均180万元,月均15万元,日均5000元。这种蚂蚁搬家式的腐败,被称之为“蚁贪”。
“蚁贪”实际上是2011年5月《方圆》提出的概念。顾名思义,蚁贪是一种“蚂蚁搬家式”的腐败类型,蚁贪的主人公大都是处于权力末端的“小人物”,职务相对不高,多为科级干部及科级以下工作人员,但是他们凭借手中的权力,在短则几个月、长达三五年甚至十余年的时间里,几十次甚至成百上千次持续地贪污受贿,竟能累积起巨额财产。
其实,蚁贪繁衍不仅是个法律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人长期以来有“揩油”之风,所谓“过手三分肥”,经办的事情总想着能占点便宜,花样百出,登峰造极。清代有民谣为证:“房新树小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道光皇帝很节俭,皇袍破了舍不得扔,可是补一补丁就要至少千两白银,于是道光时常穿着带有价值数千两白银的补丁服上朝。
蚁贪者往往是单位会计、出纳等,地位不高,权力不大,但经办的费用哗哗如流水,蚁贪自然源源不绝。德国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提出“庸常之恶”。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她对极权主义之恶的看法由于纳粹分子阿道夫·艾克曼的审判事件而改变,由此在《艾克曼在耶路撒冷:关于平庸的邪恶的报道》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庸常之恶”。艾克曼是第三帝国保安总部第四局B-4课的课长,曾通过自己在铁路运输方面的专长把百万犹太人送进了集中营。战争快结束时,火车车皮不够用,艾克曼便让被捕者自己步行走向死亡营地。阿伦特作为《纽约客》的特约记者在耶路撒冷旁听了对艾克曼的审判。让阿伦特震惊的是,这个“杀人魔王”看上去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表现得毕恭毕敬,甚至像一位绅士,他在种族屠杀中犯下弥天大罪,而他的动机却是平常的服从命令和尽忠职守。在艾克曼身上,阿伦特看到了“恐怖的、难以表述的、难以想象的恶的庸常性”。
在庸常之恶的笼罩下,人们丧失了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对于罪恶麻木不仁,习以为常,大家都以日常生活中的平常心去接受它、适应它、执行它,甚至享用它。蚁贪也是如此,身处其中的贪官对这种“零打碎敲”的贪腐不以为耻,甚至暗中攀比。若蚁贪不除,则陋规不止,社会贪腐必将普遍化、日常化、潜规则化,官场文化也会被扭曲。
在生物界,蚂蚁的体态和地位都比较微小,也决定了其搬运能力的有限。然而正是这些看似渺小的蚂蚁,却能把数倍于自己体积的食物一趟趟运回洞穴储存起来。虽然每次搬运的数量并不大,但次数多了,聚集起来的食物也颇为可观。一些处于权力末端的“小人物”,就像蚂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里,凭借“蚂蚁搬家式”的隐蔽作案手段,一点一滴地多次实施贪污贿赂,直至案发。我们称之为蚁贪,即“蚂蚁搬家式腐败”。这些毫不起眼的“小人物”,在不知不觉中也能整出“大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