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到教育家(连载)

2012-04-29 00:44:03东缨
成才之路 2012年2期
关键词:教育家语文老师

洪宗礼,1937年生,1960年毕业于扬州大学。语文特级教师,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现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导师,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从教50年,经过长期实验和研究,提出构建语文教育“链”的理论,总结了“五说”语文教育观和“双引”教学法;主编经国家审定通过的三套推荐全国范围使用的一类语文教材;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十五”重点课题,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出版的重点图书十卷本《母语教材研究》。出版《洪宗礼与母语教育》《语文教学之路》等专著二十多部,文集8卷。

洪宗礼作为当代中国基层教坛的一颗巨星,其成长历程充满了当代中国教坛的时代特色,其个人取得的几大功绩暗合了中国当代教育的几个节点,其理念的不断升华代表了中国基层教育发展的一种方向,其奋斗历史堪为当代中国教师的一代楷模。

从今年第1期起,本刊将连载东缨先生撰写的《从教师到教育家——洪宗礼评传》。

作者立于大教育文学的独特视角,以对教育的深度理解,采取叙议交融笔法,述评了洪宗礼近半个世纪里,突破种种艰难困苦,在教书育人、教材编写和教育科研三大领域里执著求索,持续超越,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教育家的奋斗历程与心路走向,形象而立体地再现了这位从实践中走出来的教育家的风采、个性和气质,画龙点睛地对其人生境界作了极具诗意的哲理化的评说。

本书开创了为来自普通教师的教育家立传的先河,视野博大,叙事波澜壮阔,评点哲思邃密,行文妙语连珠,鲜活再现了一个普通教师成为教育家的道路,揭示了由教师成长为教育家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为普通教师发展自己、提升自己、开拓自己人生道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系,是一部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东缨,原名傅东缨,1944年生,辽宁康平人。1967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从任基层教师到长期担任铁岭市教委副主任,深求谙熟教育、教学、管理之道。系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暨中华教育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协会员、全国教育专家指导中心特聘专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全国生命教育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专家、辽宁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内蒙古现代教育研究会高级顾问、浙江省嘉兴市教育顾问、河南省焦作市教育顾问、河南省许衡中学名誉校长、《成才之路》名誉主编等。主要作品有《金亮的小星》《青春的轨迹》《美文天地》《做人千字文》《泛舟诲海》《圣园之魂》《播种辉煌》《教育大境界》《中国教育的顿悟》《从教师到教育家》等。

第一章 青春的跋涉

生于战乱,长于寒室,历尽磨难,从小到大、自远至近一路走来的稚师洪宗礼,跋涉着青春年华,心中的地平线上始终升腾着一片朝霞……

1船过长江

青春像朝霞、像火焰,那面飘飞的旗帜是与激情、与锐气、与梦想、与血气方刚的魂魄融成的美丽的乐章。

这个时节的洪宗礼,就是怀揣“我一定要当一个好教师”的渴望,兴匆匆地登上人生大舞台的……

初秋雨后江南,天空如洗,阳光明丽。猎猎的风,卷动着暴涨的江水,涌动层层浪潮,远远望去,大江宛如起伏摇曳的一条银链。

1960年8月20日。大清早起来,他就蹲在灶前帮妈妈烧火蒸馍熬粥,又提水细细浇一遍自家屋后的一畦菜园,饱饱吃一顿早饭后,便与默默注视自己的父亲和用衣襟不停拭泪的母亲及弟弟妹妹告别上路了。从宝堰镇家门口的石板路起步,走一段路,坐一程车,他赶到了镇江码头。

两年前,他考入设在扬州的苏北师专(一年后改为扬州师范学院)。来往之间,几多回乘轮渡呀,而这一次却大不一样,他毕业了,他成人了,他要奔到泰州中学当老师了,他像一只小鹰,离巢展翅而飞了!

大凡人将到某一段经历的终点,总爱激起对新生活的冲动;而刚刚走上旅途,又往往眷恋起点的诱惑。

洪宗礼魂牵梦萦的故乡宝堰古镇,位于镇江市南郊茅山北麓,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一个多世纪后,这儿因陆行车马,水渡风帆,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已在江南赢得“小无锡”的美称了。洪宗礼的家住在下桥街上。街两旁排列着一幢幢商铺的两层木楼。百年风雨使楼体有些歪斜,红漆木板斑驳、腐蚀、凸起青筋般的木纹。多少老辈传奇,多少儿时故事,就藏在这街、这屋、这桥、这绿野里……

而今,这一切成了昨天。

家乡的河在这里流入大江。

他也从这里奔向社会大海……

洪宗礼生于忧患,长于动乱,1937年农历七月初九出生在破落的工商业者的家庭。

1943年他五六岁时的一天,他正围绕家门的柱子转圈玩耍。一个鬼子竟公然拿他当靶子,飞起刺刀远远地掷向他!多亏掷偏了点,只差毫厘,刀插柱子上,深痕至今犹在,真险!

1948年春,国民党军队溃不成军地从长江败退到镇上。一个士兵硬要拉他去当兵,父母再三恳求才得幸免。紧接而来的解放军在宝堰小学球场上召开师生大会,讲述许多令他似懂非懂的革命道理……

童年的一宗宗事,像变幻着的一个个戏法,濡染着他幼小纯真的心灵。

那时的日子真苦。解放前夕破产了的父亲,建国后因负债累累,不得不天天在外躲债。一家七口人,家徒四壁,寅吃卯粮。

少小的洪宗礼,即或在雨雪交加的冬天里上学,也要赤着脚在冰冷的石板路上跑来跑去。到十三四岁时又因家境继续恶化,加之读书目的不明,读不到半年初中,就不得不退学在家近两年,协助父母从业。一有闲空他又乐颠颠地跑到街道去,扭秧歌,打腰鼓,编快板,还在街道干部组织下办夜校、扫盲,他苦中求乐,逐步认识到学习文化的重要性,于是他又返回宝堰小学读六年级,并于1952年重新考入宝堰中学。这期间,他并未感到出身不好的失落和遭至的白眼。

他初中将毕业的1955年春,家里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揭不开锅是常事。父亲眉头紧锁,母亲唉声长叹,两人反复商议,最终决定五个孩子只能一个上高中。五去四留一,确保洪宗礼一人读高中。那时,他成了全家最高待遇者,每天早上只有他一个人吃面条,母亲天天吃糁粥,饭后每每还用嘴舔净饭碗。

恶化的家境,无限的期待,像火山一样压过来,人或烧成齑粉,或高压成金刚石。

洪宗礼真正被逼上悬崖。

他要对得起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只有一条路:发愤地读书。

人生如梦,少年如金。逆境催生高境,压力激活动力,期望推助希望。20世纪50年代初的艰苦磨炼,为洪宗礼的终身发展送上了坚实的奠基礼。尤其失学而接触社会的两年,更是为他扯起了祖国之爱、师长之爱、同学之爱那面人生远航的风帆。

轮渡全力行驶江中。船舷犁起巨大银白色的浪谷,引来成群水鸟嬉叫着跟踪盘桓。一队从镇江浏览归来的少年乐陶陶地招呼着飞鸟。

由眼前天真烂漫的孩子们,洪宗礼犹如看见了昨天的自己,想到苦中有甜的学生生活已成了历史,心中不禁泛起淡淡的忧伤和莫名的失落。

学生最幸运的是遇到让自己终身难忘的老师。想到这里,洪宗礼眼前的江水成了活动的舞台,翩翩走来了一位位悉心教育自己、哺育自己成长的老师。她是洪宗礼在宝堰中学读初中时的班主任、代数老师高清如。

这位1935年毕业于镇江师范学校的新女性有一种蓬勃、正直、善良、慈祥的特质,深受同学们的敬仰和爱戴。高老师还是一位“才女”,虽然是教数学的,但她对诗词歌赋和吹打弹拉极有专长,尤其擅长弹风琴。她的因材施教、个性培养的教育思想至今也令人感叹。

后续语:笔者采访洪宗礼时,看到了他珍藏着高老师精心手抄的独唱歌本和高老师的一封信,信中说,洪宗礼写给她的信件、文章、相片、贺卡,她都视为至宝永远珍藏,直至离开人世。她为父亲有一位作家的学生汪曾祺、自己有一位教育家的学生洪宗礼而自豪和快慰。洪宗礼讲起这段经历就泪光闪闪。

浪花中,第二位引路人向他走来。她是自己在江苏省丹阳中学读高中时的班主任张辉老师。她善于用各种方法把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之中,让课堂变成生动有趣的乐园。

她比洪宗礼大四岁,像大姐姐,班上大大小小的事儿都交给他去做。经如此两年半的历练,洪宗礼的观察、运筹、执行、应变等能力大见长进,这为洪宗礼后来上大学做学生干部,走上工作岗位做校领导,不能不说从根底上奠了基……

后续语:日前采访在京城安度晚年的张辉老师,她第一句就断言:“洪宗礼是一个认真的学生干部,干任何事都踏踏实实,最大特点是善于和老师同学沟……”

如果说高清如、张辉两位恩师分别给了洪宗礼特长和能力,那么,第三位引路人、丹阳化学名师沈玉成——临毕业时的班主任,则给他架起了人生择业的梯子。

在当时的背景下,班主任沈玉成行动上支持洪宗礼,一次次为给他打气鼓劲。洪宗礼以高的成绩考入了当时低层次的高等师范学校——苏北师专。

后续语:正是那个高考录取的政策之筛,筛漏下少量德才俱佳的种子,而为共和国的教坛储备了一块块黄灿灿的真金;必然性寓于偶然性,是偶然性体现了必然性,不然共和国哪会有这位语文教育家!

跟在三位引路恩师的身后,洪宗礼钟情的语文学科也有几位任课老师悄然出现了。

一位穿着长衫,布纽扣在腋下,装束古旧异常的“老夫子”走来,他是宝堰中学文学修养最高的周光熙老师。周老师的古文、外国文学的功底都很深,流流下水地背诵诗文名句,讲雨果、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洪宗礼常常迷醉在他富有磁性的声音里。

进了苏北师专(今扬州大学),洪宗礼如鱼游入大海。上海学界名噪一时的著名文学评论家洪式良,东吴大学的著名汉学家王善业,词学大师任半塘等先后来这里任教。两年大学的光阴,洪宗礼如饥似渴地吮吸着文化知识宝库的琼浆玉液。他苦攻教育学、逻辑学、心理学。

后读语:这一段的学习经历,后来洪宗礼如是反思说:这“是我与祖国语文结缘的发端,是用母语文化陶冶自己心灵的良机,也是我投身语文教育事业的生命之火的起燃点。”

在洪宗礼忆往那电影似的翩翩镜头里,渡轮已驶进烟波浩淼的中流。对面的六圩码头人头攒动,喧闹之声也隐隐传来。

目的地近了,新生活也近了。渴望新生活的洪宗礼此时却盯着大江出神。不知为什么,他拟人化地想起了有魂有魄敢说敢怒的长江。

真的,长江不是一位驰骋万里所向披靡的巨人吗?他从雪峰一路走来,历经多少年、多少代,奔腾呼啸,一往无前,直奔东海,无论什么悬崖绝壁、暗礁险滩,都挡不住他的脚步;无论什么电闪雷鸣、山崩地裂,也都压不住他呼吸的涛声。

长江,于艰难险阻中创造生命的奇迹。良种,在贫瘠土地上也会丰产。一切都昭示着: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情移长江,心系长江,志满长江。

长江,我来了!

泰州,我来了!

我的学生,老师来了!……

当他的激情与理智燃得青春灼热时,渡轮缓缓地靠岸了。

猜你喜欢
教育家语文老师
教育家与儿童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津派教育家成长
为什么现在要说“新教育家”
教育家
留学(2017年5期)2017-03-29 03:04:00
老师,节日快乐!
送给亲爱的老师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