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信息技术平台 扩展资源配置领域

2012-04-29 21:54朱弘博
吉林农业 2012年2期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资源

朱弘博

当前,人类正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已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水平也已成为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及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已走过十几年的路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距离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和广大农民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为了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科学配置和管理农村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和共享涉农信息资源,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搭建安全可靠的电子商务平台及为农民群众创建综合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已成为当前农业信息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重点。

1.吉林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现状

吉林省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在全国位居前列,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信息网络体系,制定了比较全面的农业信息制度。

1.1信息网络初步形成 全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4亿元,购置信息设备8.5万台(套),基本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业和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信息服务平台。

1.2组织体系比较完善 各市(州)建立了信息组织和服务机构,县(市、区)多数建立了信息科或信息中心,从事农业信息服务管理的人员和技术人员达2648人,经过农业部认证的信息员10060人,比“十五”末期增加60%以上。

1.3信息服务渠道不断拓宽 2001年开通吉林农网,累积发布信息60多万条,栏目增加到46个;在全国率先开通了“12316”新农村热线和“12582”短信平台。“12316”热线每日接听农民电话1万多次,被农民称为“致富线”、“解忧线”和“连心线”。“12582”短信平台农村注册用户已达210万户,每年平均主动发布各类短信7亿条次,回答农民通过短信提出的问题19多万个。各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省广播电台《关东大地》、《乡村之声》、长春广播电台《乡村戏曲》、吉林农业手机广播等栏目,每年播出农业致富信息1200多期,受益群体600万人。吉林电视台《乡村四季》“12316”新闻眼栏目,每年播出300多期,受益群体1700万人。省农委信息中心每年组织制作《农业电视专题片》52期,在全省已有的41个县级电视台定期播放。在《农民日报》、《经济日报》、《吉林日报》、《吉林农村报》、《吉林科技報》上开辟专版、专栏,每年发表文章350余篇,每年编发《零公里信息简报》52期、《吉林农业手机报》48期;全省聘任各类农业专家700多名,多次赴全省各地农村开展现场咨询活动;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系统,积极开展网上农产品销售和项目对接活动。全省网上“一站通”会员注册用户发展到7087户,网上展厅参展企业903家,占全国网上参展企业的10.5%,在全国排名第一。“十一五”期间,全省通过网络累计实现农产品销售35亿元,引进项目186个。

2.吉林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几种模式

2.1自上而下式 政府是开发主体,有较完善的结构体系,上下贯通,有利于宏观管理、统一协调,具有权威性和有效性。但宏观经济信息是此模式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恐难满足广大农户和农业企业千差万别的微观信息需求。

2.2民间经营式 多以当地的技术能人和种养大户为主体,有较为固定的信息渠道,有较强的信息鉴别和取舍能力,具有传播信息的先导力和信服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信息流通的资源。由于民间组织的特性,如规模小、信息开发手段简单、方法原始、人员素质较低,信息价值量不高,甚至传播虚假和过时的信息,可能给信息用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3联合经营式 其开发主体多元化,包括国家机构、集体机构、民间机构之间及多种形式结合、合作的开发方式。联合主体间根据各自特点及优势,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建立信息数据库;资源开发共享,相互提供服务。该种模式的优点是优势互补、平等互利,有利于公平竞争,是一种有效的信息资源开发模式。

2.4集约经营式 作为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信息产业,集约化经营是一种很好的模式。信息集约化可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集中开发对国家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信息产品,提高中国品牌信息产品的国内和国际影响力。

3.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认识不足 地方政府领导还没用把农业信息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重视与支持力度不够,农民信息消费观念不强。

3.2机构不健全 县级农业信息机构多数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没有单设机构。乡镇信息服务站全部建在经管或推广系统,大多数只安排1人,而且是兼职。信息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

3.3投入不足 项目建设和工作运行经费严重不足,长效投入机制还没有建立。

3.4水平不高 信息体系基础薄弱,服务网络覆盖面不宽,信息采集面不广,信息传播技术手段落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缺乏适合吉林特点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

3.5制度不完善 我省建立了《信息采集与发布管理制度》、《乡镇信息服务站建设与管理制度》、《信息员认证与管理制度》等制度,但无法满足农业信息制度化要求,存在制度执行不到位、制度制定层次低、权威性不够等问题,亟需建立相关技术规范和信息服务的利益机制。

4.加快农业信息资源配置的对策与方法

4.1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吉林省要大力推进农业化信息化的进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渗透力强的特点,站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加快农村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适时解决好农业信息资源分散、开发滞后、人才匮乏、服务体系不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度低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

4.2明确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工作任务 我省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依托国家“金农”工程,启动我省“金农”工程建设。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重点,以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为核心,以应用系统开发建设为支撑,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科技推广和普及、加速农村市场化进程、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等方面的作用,实现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要加强各涉农部门的协同与合作,建设全省农村信息交换平台,实现各涉农部门在统一平台上的数据整合与信息集合;使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农产品加工及流通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积极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精准农业。初步建立和完善水情、旱情、灾情、水质监测、气象服务、耕地保护、地质灾害等信息系统,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省所有乡镇和80%的行政村都建立标准化的农村信息服务站。通过各种媒体相互配合、集成采集和整体发布,全面实现信息进村入户;涉农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基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经营大户延伸,大力推动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应用,促进信息服务能力的提高。

5.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5.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级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工作,把农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中,在资金、项目上给予重点扶持。各职能部门应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建立协调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努力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壮大。

5.2完善措施,加大投入 各级地方政府和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理论和政策研究;建立科学的投资保障机制和效益评估体系;加快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信息投入,主动参与信息资源开发,与政府共同支持农业信息化;充分利用国家电信资源和支农政策,保障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顺利推进。

5.3加强指导,抓好试点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开展农业、农村信息化典型示范工程建设,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信息试点工程,给予资金、资源的重点支持,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

5.4建立机制,培养人才 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抓好农村信息员队伍和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人才队伍的培训。配合“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端专业人才,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开拓人才培养渠道,改善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加强信息技能培训,增进对外交流,努力培养信息技术高级人才、复合型信息化人才。引导和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和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开展农业信息技术培训,政府应给予一定补贴和资金支持。

5.5加大宣传,总结经验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现代媒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新闻报道、展览展示、经验交流等活动,宣传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展示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应用的新成果,推介各地的成功经验,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和支持农业和农业信息化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信息化信息技术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