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可以“一心二用”

2012-04-29 20:32唐若水
幸福家庭 2012年2期
关键词:双性化幽默感幻想

唐若水

美国人的教育方式,曾令很多经历过传统中国教育的中国家长羡慕不已。但美国人对孩子的某些鼓励,也会令中国人感到匪夷所思。当中国人在探讨动画片《海绵宝宝》是否真的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令其养成幻想联翩、注意力不集中等坏习惯时,美国人其实正在鼓励这种“另类”的教育方式,比如他们鼓励孩子“双性化”,鼓励孩子幻想,甚至鼓励孩子“一心二用”。

鼓励“不男不女”

此处“不男不女”的概念,并非单纯指不伦不类的中性化装扮,而是指一种不过于男性化或者女性化的“双性化教育”。

美国人早在孩子幼儿期便开始鼓励孩子“不男不女”。这种“双性化教育”的设计者认为,教育孩子时,绝对的性别定型(即男孩只培养其粗犷、刚强等男性气质,女孩只培养其温柔、细致等女性气质),只会限制孩子智力、个性的全面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2000余名少年儿童做过调查,结果发现,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往往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均较为片面,智商、情商均较低。具体表现为:学习成绩较差(特别是偏科严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遇到问题时要么少了主见要么固执己见,同时也难以自如地应付环境变化。相反,那些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以及兼有刚强、勇敢等气质的女孩,都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全面,文、理等科的成绩均较好,容易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成人后兼有“两性之长”的男女,也同样更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

传统的“单性化教育”的缺点正是绝对化。“单性化教育”的最大受害者还是女孩,东西方社会都不例外。许多女孩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成人社会的固有“设置”,最终养成自卑自贱、谨小慎微等某些似乎理所当然属于女性的性格缺陷。受“单性化教育”影响的男孩,也可能变得刚愎自用、冷酷冷漠,或干脆成了工作狂。

对如何开展“双性化教育”,美国专家提出如下建议:1. 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2. 在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时,应顺其自然,不要威逼强迫;3. 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也要有“分寸”,切忌过头;4. 注意增加男孩女孩间的接触机会;5. 不宜区分过细。不少性格或行为的特征,包括独立自主、富有责任心、无私善良等,其实应是男女两性都须具备的,因此不宜被视为某个性别专有。

鼓励讲“屁笑话”

许多美国家长在婴儿刚刚出生6周时,便开始了他们独特的“早期幽默感训练”。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家长抱着孩子故意做“下坠”动作时,一些孩子会在体味到身体下落的特别感觉的同时,无师自通地意识到这完全是大人在跟自己闹着玩,于是脸上会漾起笑容。

这类游戏在中国也有不少家长喜欢跟孩子玩,比如“捉迷藏”,将一块手帕遮住自己的脸,然后猛地抽走;“敲击”游戏,用汤勺敲击碗碟,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声响,再突然故意将汤勺敲击在自己的头上或小孩的头上等。

1周岁左右的孩子对他人的脸部表情已十分敏感,一个鬼脸便能逗得他破涕为笑;2周岁的幼儿已能从身体或物品的不和谐中发现幽默,比如会分辨袜子不应套在手上;3周岁幼儿的智力已发展到能认识到概念不和谐中潜藏的幽默感,比如当爸爸故意手拎妈妈小巧的女式皮包时,孩子见了便大笑不止;4周岁左右的幼儿特别喜欢“扮演”;待孩子长到5~6周岁时,便可能开始对语言中的幽默成分十分敏感,学绕口令能使他们感到兴致盎然;7周岁的孩子大多已上学,他们往往喜欢讲一些“屁笑话”,尤其是那些淘气的男孩,往往会通过笑话或恶作剧来平衡自己的心态……

所以给孩子讲讲“屁笑话”,并不一定就是粗俗,反而值得鼓励。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此时大人们能正确引导,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粗俗、什么是幽默,当然是明智之举。

一项美国专家的专题研究结果表明,幽默感还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开朗活泼,更讨老师喜欢,人际关系也比不具幽默感的孩子好得多;幽默还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和痛苦,日子过得更快活;也可促进智商的发育和提高,幽默的孩子往往比较聪明,也能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业。

此外,人的幽默感大约有三成是天生的,其余七成均需后天培养。

鼓励“不着边际”

美国人普遍认为,一些带有荒唐色彩的幻想,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表现,而且对孩子的人格成长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他们绝对鼓励孩子幻想,而不会给些条条框框加以限制。

一些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幻想对幼儿的人格成长有如下好处:帮助培养想象力;丰富情感体验;增强交际能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保持心理平衡;增添亲情和友情。

不过美国人又强调,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幻想,从内容到方式上都要有合理的、科学的引导。其中包括:一旦发现孩子的幻想过于荒诞不经,可帮助其分析不合理性,诱导孩子步入更为健康的幻想世界;帮助孩子了解幻想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确有着巨大区别;制止孩子借幻想而撒谎;教育孩子不能过度沉湎于幻想而难以自拔,甚至想入非非等等。

此外,成人们应该为孩子提供优秀童话和故事书,引导他们的幻想方向。读完这些书,家长最好还能鼓励孩子去增添人物和情节,并由此创造出一个更为引人入胜的幻想世界。

鼓励“一心二用”

很多中国家长都会谆谆告诫孩子:“切莫一心二用。”从普遍意义上讲,这有道理。但美国人认为,在某些场合,此说仍可能失之偏颇。

美国行为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最近合作研究的一项专题证实:儿童可以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2~3种事情上,即便是刚刚学步的1岁婴儿,也可一边听从家长指点,一边迈出蹒跚步伐。教孩子们合理分配注意力,可令他们更快融入成人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注意力的分配和注意力的集中一样,需要后天培养,婴幼儿时期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尤为关键。

美国专家建议,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应由浅入深地进行“一心二用”的训练。如:l周岁前后的婴儿可学习一边听音乐一边学说话;2~3周岁的幼儿可学习一边唱歌一边踏步……随其智力和体力水平的提高,训练的内容可继续扩大,难度也可渐渐提高。研究表明,凡能轻松完成“一心二用”训练的孩子,当反过来需要注意力集中时,往往坚持的时间较长。此外,这些孩子的大脑反应较快,身体各部位动作较协调,记忆力较强,也更富创造性。

不过,在让孩子学会“一心二用”的同时,家长必须明白:并非所有活动或工作都可以同时进行或同时操作,条件是同时关注的两件事中至少有一件是孩子较熟悉又较简单的,是不需要花费太多注意力的。

(摘自《优格》)

猜你喜欢
双性化幽默感幻想
The Best Way Of Learning English
幽默感拯救计划
为什么幽默感很重要?
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发展影响的研究
锁不住的幻想
小学男性音乐教师走向成功的双性化人格分析——以A学校音乐教育名师陈老师为例
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发展影响的研究
小宠真是太有幽默感了
关于双性化人格研究的述评
幻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