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华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关注整合,更要关注整合的有效性,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呈现“天光云影共徘徊”之景。以两份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来小议此题。
● 老教材也要“把好脉”
在以信息技术为背景的语文教学中,好的整合课首先是一堂“语文”课。如果丢失了“语文”味儿,那整合也就失去了意义。本课属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的议论文写作训练单元,知识与技能目标应该是“理解辩证分析并能运用到写作中”,第一份教学设计准确地指出“这是写作课而不是政治课”,一句话阐明了本课的重要方向,避免教学中纠缠于辩证法的知识分析而忽略写作技能的培养。同时,第一份教学设计关注到本单元中前几个作文序列的安排,把本课放到单元教学的整体写作训练中去考量,体现了作文教学的整体性与连贯性,这是相当不错的。第二分教学设计还涉及学校特点及教学环境的分析,使接下来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可见,恰当把握教材并准确预见学情是“有效性”的首要体现。
● 好技术需要新理念
当前,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发挥其可视化功能,其中用于创设教学情境的情况较为多见,如第一份教学设计中用投影图片的方式来激趣,用投影教学目标的方式来加深印象,这种做法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效能?除了立足于“教“的“演示”与“展示”,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不能更多地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
第二份教学设计在这一点上有所思考,教师针对学情建立了一个资源库和交流表达平台,拓展了学习时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这一环节生成的学习资源又成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资源,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优化了课堂教学。这时,信息技术不再简单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学或者成为教学的“花边”与“点缀”,而成为教与学的平台,成为促进学生认知、改变学习方式的可贵资源。
因此,信息技术肯定是教学中好的“材料”,关键是教师能不能把它用好并做出可口的菜肴,家常小炒也好,满汉全席也罢,撇去声、光、色、影的诱惑,入口之后,有没有味道,值不值得咀嚼,是我们应该放在第一位去考虑的。
● 整合课更要“亮出”重难点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否有利于本堂课重、难点的解决?笔者认为,这是衡量一堂整合课好坏的重要标准。第二份教学设计用三则材料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掌握辩证知识,学会思辨,这无疑是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但笔者认为,运用辩证思维进行表达训练才是本课的重点,第二份教学设计在这块内容上主要采用了叙述与交谈形式,稍显不足。课后作业是写一篇议论文上传到资源库,行之有效。但要注意的是:上传资源之后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教师在此课后再安排一课时针对学生上传资源进行评析与交流,就更能体现并落实这个写作训练的重点,而如何借助信息交流平台进行下一步的教与学,就是一个值得整合的“点”,攻破了这个“点”,重点就成为“亮点”。第一份教学设计在这一环节做得较好,若能在学生学习的交互性、主动性上再下一番功夫,可能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