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龙
【摘要】进行有效的物理实验教学,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素养?如何进行有效的物理实验教学?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这里我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针对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80-01
继续努力探索。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不仅作为一种物理方法,而且作为物理思想,在物理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实验技能和实验能力,促使学生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物理规律,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培养科学素质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为了搞好实验教学,应着重抓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该具备广泛的实验专业知识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中学物理教师除了应掌握必要的物理实验技能外,还应该对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正确的理解,对物理教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组织学生实验的方法与技巧有基本的了解,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以外情况有充分的预设。这无疑要求物理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物理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物理实验素养。
二、教师应该具备物理实验教学的新理念
教师有深厚的物理实验功底的同时,还要在物理实验的教学形式上灵活多样,不墨守成规的照搬照套,大胆实践,大胆创新,用实验教学的新理念来指导物理实验教学。对于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引导学生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作为素材,根据物理原理建构模型,重新创设实验。这既使物理实验显得生动有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同时还紧扣了从生活走进物理。
三、切实重视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生动、深刻的印象;做好课堂演示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运用实验手段发现问题,解释问题的科学方法。不能因为演示实验的烦琐而人为削弱这个环节,也不能因为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 过分依赖多媒体的模拟实验, 让学生看一下了事。要正确引导思考、提出问题和质疑, 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真正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在九年级上学期《欧姆定律》第三节《电阻》的教学中,实验前可对全班学生都进行分组(三人或四人一组)每组都有电源、灯泡、滑动变阻器等器材。教师边演示边设问,滑动变阻器有几个接线柱,怎样连接它才起到了改变了小灯泡的亮度的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观察,动手操作,再通过实物感受,实物触摸,学生必然会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熟悉并掌握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连接方法以及改变电流大小的原理,另一方面在学生的动手实验中,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望。变 “要我学”为 “我要学”,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获取。
四、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能力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 应该多进行一些创新设计, 有意识地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设计型的探索性实验。这样既可以增加实验的创造成分, 又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探索性”。例如, 在总电阻教学中, 首先,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设计一个电路, 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 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 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 串= R1+ R2 的结论。然后, 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 从理论上加以推导, 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 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 学生学习到了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 同时也培养了探索创新的精神。 教学中把演示实验改为验证性和探索性实验, 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演示实验无法取代的。
总之,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以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为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大胆尝试,通过实验真正做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通过这样的物理实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能为学生营造创新学习氛围,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阎金铎.中学物理教学[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 汪会民,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2009年3月.
3. 韩会一,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讨,2009年7月.
4. 孙桂蓉,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应注意的问题,2009年7月.
5.《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主编:柳斌 中国物资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