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数与救赎 洛阳的“平乱”之路

2012-04-29 14:23
环球人文地理 2012年2期
关键词:洛阳丝路牡丹

劫数与救赎

现状:踌躇满志却又满心委屈,历史片段在每一个来到的人的脑海里播映,但那些地标却多已消失,只剩下“洛阳牡丹甲天下”的模糊概念。

目标:“野心勃勃”洛阳人依旧紧握“十三朝古都”的名片,希望变身为“国际化旅游城市”。

困难:古墓立法保护如何实施?河流污染如何治理?古城文物保护如何进行?洛阳的“平乱”工作才刚刚开始……

洛阳在新中国建国初期也有一腔委屈:当时曾有人提议将河南的省会放在洛阳,这样可以使古都重新焕发青春。但那时的郑州已经是中原最大的工商业城市,郑州强大的铁路枢纽优势使洛阳败下阵来。

今天的洛阳虽然已成为重工业城市,虽然GDP水平在中部不算低,但古城的历史面目却逐渐模糊,从2006年洛阳与西安的“丝路之争”开始,洛阳人渴望复苏的决心曾一度见于行动,喜欢以十三朝古都标榜的洛阳人,骨子里那股骄傲和“皇城根”气让他们有着深深的自豪感。不过,从洛阳古城的现状来看:“平乱”之路还很漫长……

历史败阵

踌躇满志却又满心委屈

2006年8月12日,洛阳某报连续刊发《国家文物局明确洛阳是丝绸之路起点之一》,《洛阳西安孰是孰非?丝路“起点之争”不容回避》等文章,提出长期以来,洛阳没有打出“丝路起点”的口号是缘于“和为贵”的精神,为了回避矛盾。文章见报后,西安方面反应激烈,主要以《洛阳欲抢西安“丝路起点”名号》为题的文章以还击,两城学界争议激烈。

这一争论很快以国家文物局再度明确“丝路起于西安”暂告结案。但对于洛阳而言,丝路之争,只是其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一个起点,洛阳的最终目的是要重新崛起。

不过这个目的,现在看来刚刚才起步。因为经过一系列梳理之后,洛阳人发现,许多属于洛阳的历史地标,都已经消失了。

比如在隋代曾经辉煌一时的洛阳东、南两市——时至今日,洛阳南市已经烟消云散在市井的旮旯中,只有从洛阳王城广场“东市百货大楼”的名字里,依稀还可寻到东市的印痕,至于那些琼楼玉宇和宫殿,则只能站在隋唐遗址公园上想象了。而在温柔坊和恭安坊这两个有名的坊间原址上,现在蹲着的是洛阳师范学院,定鼎门则被高尔夫球场占据了,只是不知道精英们挥杆的时候,是否会击中唐朝的尘埃……

再如承载洛阳历史重要一脉的白马寺。古时陕西人出潼关南游或东行,弯道至洛阳,白马寺是必经之地。和武则天有暧昧绯闻的薛怀义曾经在这里当过住持。当时白马寺出门直抵洛河北岸,寺周围河水环绕,寺内殿阁辉煌,梵音袅袅——而现在,白马寺更多的只能算是一个符号了,如同一位学者悲伤的评论那样:现在的白马寺已经不能算地标了,只能算是一个遗址……

文物保护

未有尽期的事业

洛阳的文物保护,要从上世纪50年代说起。

当时,洛阳面临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第一拖拉机制造厂、轴承厂、矿山机器厂等现代化工厂先后在洛阳兴建。千古名城终于又迎来了兴旺之象,但开发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也随之出现。

首先是后来支撑起现代化洛阳城的大型企业的选址问题,因为洛阳地下几乎处处有宝藏——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最初选址于汉魏故城一带,但在国家文物局干预下,最终放弃了。其后为了避开隋唐故城等遗址,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又先后数易其址,最终建在了文物古迹相对较少的涧西。应该说,建国之初,洛阳的城市布局是谨慎而合理的。

但后来在洛阳的建设中却出现了一些有争议的情形,比如洛阳玻璃厂进入隋唐故城的宫城区,至今仍被有的学者认为是洛阳城建史上“最大的失策”。

那些对抗与争执,在洛阳文物工作者与开发商之中始终存在。一位文物专家告诉笔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洛阳学习大庆经验,用爆破法铸桩建房。这办法进度快,但只适合北大荒的大庆,却绝对不适合古都洛阳。当时学大庆很时髦,没人敢反对——但深知洛阳地下到处是宝的专家们不得不站出来。努力了3年,市里才下文禁止在洛阳用爆破法施工。

由于那时候没有文物法,许多文物专家只能到处跟人家说好话:“听说哪儿要爆破,就连忙赶过去。有一次在一个工地上,我们说服人家取出了放好的炸药,结果在这里出土狩猎纹铜壶两个,属国家一级文物;编钟一套,铅俑两个,也是国家一、二级文物。如果爆破了,这些价值连城的文物就没有了。”

资料记载,50多年来,文物工作者在洛阳发掘了100余处文化遗址、五大古都遗址和上万座古代墓穴,出土了三四十万件珍贵文物。“有的时候,每天都要往库房拉几车,”一位考古学者更是感慨地说:“那时候老百姓真忠厚,一宣传政策,不要钱就给我们了,现在可不中了!”

喜欢看盗墓小说的人知道,不管是《盗墓笔记》还是《鬼吹灯》,无不把洛阳铲描绘得神乎其神。而现在,“洛阳铲”已经成为了一种让众多洛阳人尴尬甚至痛恨的名词——在邙山上采访,有村民告诉记者,秋天庄稼旺盛的时候,很多人拿着洛阳铲在地里找墓。这些人白天找了墓,晚上就来盗掘。“这种盗墓工具以洛阳命名,是洛阳的耻辱。”

邙山陵墓群的破坏,也引发了人们对邙山陵墓群保护现状的广泛关注。早在2007年1月,洛阳市人大常委会计划对《洛阳市邙山陵墓群保护条例》进行立法调研。是年年底,洛阳市人代会将之确定为2008年立法调研项目。但此后长达3年时间里,该项立法工作并没有大进展。直到2011年,洛阳市人大才将该条例确定为正式立法项目。有媒体报道说,在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的小组审议过程中,一位委员指出:“我们没有意见,如果说有意见,就是(邙山陵墓群)早就该立法保护”……

洛阳牡丹

最后的文化幸存者

如果要说什么是洛阳唯一没变的,那就只剩下牡丹以及那句“洛阳牡丹甲天下”的千古绝句了。

牡丹花最早只作为药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上,但它在花里面也有很高的地位,与荆棘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当地人砍来当柴禾用。而洛阳牡丹的繁荣,始于盛唐,一直延续至今。

洛阳牡丹的起源,与那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息息相关:这位女皇对花极富感情,并且尤好牡丹,她将长安的一些牡丹带到洛阳,牡丹也就在洛阳开始繁盛。据舒元舆《牡丹赋序》中说,那个时侯,洛阳牡丹日月寝盛,从贵族到平民,每家都种牡丹,盛开的牡丹弥漫开来,如同四野的河水般灿烂。每年暮春之月,游玩的书生、花痴和狂士如同犯了“花粉期综合症”般迷醉,这一场面竟然成了洛阳“繁华之一事也”。

今天在洛阳,可欣赏牡丹花的地方很多:洛浦公园、王城公园、牡丹公园、西苑公园、神州牡丹园、国家牡丹园、国际牡丹园都是绝佳的赏花赏月赏秋香的地点。洛阳人爱牡丹很出名,唐人白居易有诗云:“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之人皆若狂”,这便是洛阳人对牡丹喜爱之情的最佳表述。每逢牡丹花开的时节,洛阳的大小报纸上很早就开始为牡丹花会倒计时,而且公园里最先开放的牡丹,也会被争先报道。每年举行的牡丹花王评选大赛,更是精彩。花朵最大,开花最多,颜色最多变的牡丹,都有可能获得“花王”的称号。

有历史学家感叹,正是洛阳牡丹死守着洛阳最后的历史天空。那些关于牡丹的风俗故事,也依旧在纸张上、古城中流传,成为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曾经洛阳花开的时候,士大夫和一般百姓都争着游春赏花。往往在有亭台池塘的古庙或废宅处,形成临时街市,搭上帐幕,笙歌之声远近相闻。最热闹的要数月坡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等几处,花落之后街市才会撤掉。宋代后,洛阳到东京(开封古称)有6个驿站,每年都会有飞骑向京城进贡牡丹,驿馆会用菜叶把竹笼子里面垫好、盖好,使花在驿马上不动摇,还要用蜡把花蒂封好,好让花几天都不枯萎……

猜你喜欢
洛阳丝路牡丹
洛阳正大剧院
“三不够”牡丹节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自古繁华
丝路梦
丝路
梦丝路
丝路谣
牡丹的整形修剪
绿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