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感动——陇原名师石志学写真

2012-04-29 00:44闫锁田
甘肃教育 2012年2期
关键词:志学生物学校

闫锁田

一个农家四合院,四面四座瓦房,南、东、北三间教室窗户无玻璃。天凉时用塑料纸糊着,西面一座隔成两部分,三分之二是二年级学生教室,教室内用土坯支起水泥板做课桌,学生坐的是土坯凳子或从自家带来的小凳子,学校没有取暖设备,冬天每个学生抱着一个泥做的火盆。

学校没有通电,西面一座教室隔出了6平米。供主人公做饭、睡觉、办公。宁静的夜晚,他守着一盏昏黄的煤油灯备课,看书。他生性胆小,晚上睡觉时门后立着斧头和煤铲给自己壮胆。早上起来整个鼻子里都是黑炭灰。白天,学校其他三位老师也在这间小房子办公。

这是1982年石志学在天水市关子乡松树湾村小学的情景,当年只有19岁的他从天水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这里任教。弹指间,时光已经风驰电掣般驶过了三十个年头,他从一个虎头虎脑的小伙到成熟老练的父亲,从一位初出茅庐的新手到深受学生喜欢的中年优秀教师,如今他是双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甘肃省首批中小学“陇原名师”。

石志学现为天水市一中生物教研组长,面对组织给他的诸多荣誉,分享学生们成功的频频喜讯。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充满无言的感动。

钟爱

石志学出身于天水市秦州区关子镇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16岁考入天水师范学校。本来毕业后他如果想办法可以在市区工作,但他深知农村学校师资匮乏和农村孩子求学的不易,最后还是回到家乡当老师。

刚进学校,他是唯一受过专业教育的教师。四五年级是复式班,他主动承包了两个年级语文、数学、自然、美术、体育、音乐全部课程,学校三位民办代课教师家里农活多,上完课后学生的自习课和活动课也便落在了他一个人的肩上。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他感到了农村孩子不好教,基础很差,教课非常吃力。老师的教课真有点对牛弹琴的味道,长期以来粗放式的教学和管理,让学生变得任性,没有养成基本的行为习惯和纪律约束。于是,他开始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智慧探索适合农村学生学情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养成较好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他设法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影响、引导、感动、感化学生,频繁出人村民家,和家长谈心交流,说服家长改变传统的教育态度和观念,支持和配合学校的教育。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辛勤工作,这所只有70多名学生的乡村学校终于发生了巨大变化。五年级的12名学生有9人考入镇中学。有一名学生后来考人中专,现在是关子镇松树湾学校的校长。

攀岩

时下,一种叫攀岩的娱乐游戏很流行,游戏的艰辛考验游戏者的勇气与毅力。石志学从走进学校的那天起,就凭生命的韧性攀登着学业和教学上的最佳高度,展示着他甘于奉献的精神风采。

1984年,石志学因教学成绩突出,被调到城区学校任教。但他并没有为进城而感到高兴,而是从短短两年的播种与收获中掂量着教师的责任与压力。这一次调动,大大激发了他学业精进的强烈愿望。于是后来先后两次参加脱产进修和一次函授学习。获得了两个本科文凭。进修前前后后编织着精彩动人的故事。

故事一:1985年至1987年在北京教育学院进修期间,每逢节假日,别的同学都去逛北京城的景点。空旷的教室里、有时甚至是教学楼四楼一层只有他一人在读书,勤奋刻苦的学习换来了不俗的成绩,学校聘请北京大学王素云教授用北大学生的生物化学考试题对他们进行学业考查,他们班29名学生只有18名考试及格,石志学以92分的成绩跃居第一,受到了王教授的青睐,王教授多次提出让石志学考她的研究生。只因后来工作忙没有精力复习准备而搁浅。

故事二:1994年,石志学以全省第三名的成绩考取甘肃教育学院教育系攻读教育教学专业理论,1995年看到西北师大第一届生物本科函授招生,他又考取了西北师大生物函授,同时进行教育理论和生物专业知识的学习,在生物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方面双管齐下夯实自己。

变轨

1999年,原天水市七中校长升任教育局长后,出于对石志学的赏识。局长把他调到教育局教育殷进行培养。但出于对教学的痴迷,他对行政工作一点也不感兴趣。两年时间他的心依然在讲台和学生身上,尤其是一次会议使他更加坚定了重返教学一线的信念。2011年在北道火车站广场举行一个成人宣誓仪式,他是会务组的人员,城区高中学生全部参加。那天下着雨。他曾经教过的学生都静静地站在雨中。任凭雨淋湿了头发和衣服,但当他走过那些学生身旁的时候,学生向他投来热情期望的目光。并频频招手。他从这目光的热流中体验到了师生的友谊,体验到了人间真情。

会后几天,他突然向局领导提出要重回学校教书,老领导劝他,家人反对他,但他毅然又一次来到学校教书。他说过,最适合他的空间就是三尺讲台,如今他每周还教24节高三生物课。但他津津乐道,有滋有味。

从教学到行政。又从行政到教学,这种职业的第二次变轨,可以说是他人生追求的返朴归真。第二次重返讲台,他更加珍惜当老师的机会,更加热爱学生,做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时时处处为人师表。

石志学对学生严而有爱。如父如兄。一次和学生的狂欢让他至今还记忆犹新。

2006年9月10日,他所带的高三(12)班学生要给他过教师节,下午六点半他来到约定的饭馆门口,有23位学生排成两行等他,他一到,学生架起他一拥而上抬到二楼包厢门口,又有20多位学生簇拥而上把他“押”到了包厢里,每个学生都发表了发自内心的感激之语,平时在班上不善言语的陈嘉琦同学,跳上凳子挽起袖子振臂高呼对“石爸”的肺腑之言;一个个女同学争先恐后地端着酒杯边敬酒边嚷嚷着对“石爹”的贴心话……

看着一个个稚气未脱又激情四射的孩子,听着一句句慷慨激昂又纯朴真情的话语。石志学说当时他心里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兴奋和恬适,从未有过的充实和满足。

石志学回忆说,他儿子考上大学那一年,他真正体验了身为人父的亢奋和激动。从那以后他更加用父亲的心态和眼光去看待学生,用包容和真爱去感染学生。坚持对每个学生每周谈一次心。每学期做一次家访,14个年头,粗略算起来光家访也有2000多次了。

感悟

上师范时一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点燃了石志学立志于求学的理想火花。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居里夫人的名言“一个人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成为他的行为准则。近30年的教学工作中,他十分崇尚哈佛大学一位校长的办学理念:“我们的学校不因培养出几位总统和国家政要、不因培养出几位杰出科学家而自豪,我们以为每位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最大的空间而骄傲。”他的教学始终以最大可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

感悟是人一种最美丽的思维情感活动,是心灵深处的震撼。教学实践就是一种感悟的过程,石志学在教学中始终沉在水底用心感悟着,通过和学生纯洁心灵的生命对话,把最宝贵的财富献给了自己的

事业。

生物学科在高考综合科目中只有72分,属于小科目,往往引不起学生的重视,加上生物学科记忆性的东西较多,学生把生物课的学习放在了高三第二学期突击性的死记硬背,成绩总是很不理想。

遇到成绩不理想的“问题学生”,他责问自己的教学方式,努力寻找最适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长足发展搭建平台;遇到成绩优异的学生,他反思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更好的成长。

2009年和2011年甘肃省理科高考状元赵甜同学和陈言同学都是他带生物课以及生物竞赛辅导,教学中他看到的是这些学生其他方面的不足,并能适时引导。在高考上线率大幅提升的兴奋之余,他进行了更深入的反思:我的教学提供给学生的到底是“快餐”、“大餐”,还是“美餐”?究竟是否有利于学生终身全面的发展?他对教学实践的反思。逐渐形成和完善着他育人的理念,在这种自我反思中,他的理论指导和教学能力越来越强。

反思让石志学在自己挑战自己,自己否定自己,正是在这种矛盾的交汇与自我加压中,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教学金点子便脱颖而出。

他从高二开始把生物课当做科学课程来讲,以构建知识体系、分类建立题型的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研意识,在生物教学上实施的“探索教学法”和在学生教育工作中实施的“平等教育”、“学有所长教育”、“成功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多年来学校组织的学生量化评教活动中都为优秀。

2001年调到天水一中后,石志学又确立了通过“优势学生群体心理分析及对策的研究”、“知识载体与能力培养的关系研究”、“高考知识体系与教材相关性的研究”、“高中生物复习教学中应正确处理的八大关系”等多个课题的研究去加强生物教学,他所教的学生从没因为生物课是副课而弃学或厌学,而是把学习生物课作为一件快乐的事。

驾驭课堂教学的艺术是教师教学能力的试金石。学生喜欢不喜欢教师的课,能不能听懂教师的课,其关键在于教师驾驭课堂的艺术能力。

听过石志学课的学生说,他的课讲得流畅轻松,灵巧风趣,互动性强。

石志学十分重视课外科技辅导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很强的捕捉科研课题的意识。

1996年的一天他骑自行车回家的路上,行道树上一只昆虫掉在他身上,他立即想到了“北道城区主要绿化树种病虫害调查报告”的科研项目,组织学生四处奔走调查记录数据,统计、分析、整理,在第四届全国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中,被中国科协、国家教委、国家环保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为二等奖。被省教委、省科协评为一等奖。

添翼

1994年7月,石志学去北京参加由《生物学通报》期刊社举办的第四届全国中等学校生物教学研讨班和由中国植物学会、中国动物学会、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通报》期刊社举办的《生物学通报》奖励基金颁奖大会。

报到的第一天,炽热如火的北京迎来了一场雨,鳞次栉比的楼群,车水马龙的街道,晴窗格绿的房间,一丝丝清凉拂面而来,为他的到来送上温馨的问候,他深深感到十年时间首都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会议期间,石志学做了“课堂教学”和“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两条腿走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学策略交流答辩,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生物编辑室编审、全国生物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常务编委叶佩珉教授说:“在中学生物教学处于低迷状态(当时取消高考生物第一年)的情况下,在条件如此艰苦的太西北教学第一线,有如此执着、刻苦奉献并且创造性开展生物学教学的老师,是我们中学生物教学的幸运。石志学老师课内外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生物教学策略抓住了中学生物教学的根本,希望在座的全国各地的生物教师能够借鉴。感谢石老师!”

叶教授的一席话让石志学热泪盈眶、激动不已。懵懂迷茫的心态有如醍醐灌顶,二十多年来他正是在这一席话的鼓舞下不断学习和努力工作的。事实上,二十多年前石志学老师的生物教学策略也正是今天高中生物新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

石志学深深感到,“教师是一个团队,劳动成果是群体智慧的结晶,组织给我这么多荣誉。不能只是让自己飞得高,而是要和大家一起展翅翱翔”。

在这个团队中,他就是帮助年轻教师的羽翼不断丰满,让学校呈现出群雁飞翔的风景线,与青年教师同成长、共进步。他用师徒结对子方式带的窦孟明、王彦仓、高亚娟、肖丽娟、董龙丽等一批年轻教师迅速成长。他以教研组为模型,组织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课例课改研讨、教学反思、教法研究和课题研究,营造了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效益。

石志学坦言,2011年3月24日他去参加天水市领军人才表彰大会,9月8日又去参加甘肃省“陇原名师”表彰大会,置身于花团锦簇的场景,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和学生生命腾飞的另一个标杆,心里感到沉重而紧迫。如何承担起名师的义务和责任。如何在未来再创辉煌,对石志学来说,是一个新的命题。

猜你喜欢
志学生物学校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THE VALUE DISTRIBUTION OF GAUSS MAPS OF IMMERSED HARMONIC SURFACES WITH RAMIFICATION*
神 秘
第12话 完美生物
学校推介
作家档案:杨志学
作家档案:杨志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