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是各个年级课时量最大的学科之一。说明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而另一方面,不管对学生还是对老师,这都容易成为一个单调、重复、枯燥的艰巨任务。因此,如何让高强度重复的语文课教得活跃、学得有趣,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二、理论背景
为了避免语文课的单调、枯燥,提高学习效率,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研究者强调要让课堂“活”起来,例如,段天虹认为,只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方法,教师的授课情感以及学习内容、课堂气氛做活,才是思想激荡、效果良好的语文课。有的研究者提出要让课堂充满激情,只有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才能避免千篇一律。朱华探讨了表演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及其价值,牟新才则探讨了如何通过发展个性化来提升语文课的吸引力。
这些研究或者从宏观上探讨了一种解决的大方向,或者是从微观上提出了实际的操作模式,对提升语文课的吸引力,营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学习气氛有积极的意义。受这些研究的启发,结合我们的语文实践教学,发现一种简便、易于教师操作的课堂学习气氛塑造手段,我们将这种教学中的小技巧形象地概括为“讲桌与课桌的互换”。所谓互换,就是教师要让学生有机会站到讲座上来活动,同时,教师要有一定的时间坐到学生中间去,成为学生团体的一员参与学习。
自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班级作为现代教学基本单位就定型了。反映在课堂教学上,也就形成了一种明确的二元对立——老师和学生,这一思想甚至改造了教室的物理布局,就是“讲桌”和“课桌”的绝对对立。现代教育的发展虽然提出了诸如“学习中心说”“学生中心说”等教育思想,但是,至少在现阶段,我们的教学组织模式还没有明显的改观。而本文探讨的“讲桌与课桌的互换”就是要在语文课中,将“师生”的二元对立打破,让学生有机会到“讲桌”上来,让教师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坐到“课桌”上去。从理论根源上讲,也是一种“学习、学生中心”教育观的微观实践。
三、实践经验
因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权威,学生不可能主动地来“攻占”讲桌,所以,任何“讲桌”和“课桌”互换行为都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可控的、有目的、有秩序的活动。什么机会下适宜将学生请上讲桌,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对自己课堂设计的理解,依靠教师对因材施教原则的把握。这是一种创造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实践,想将这一模式运用得好,需要教师有优秀的素质。但是,作为一种可以推广的方式,还是有一些典型环境,特别适于这一操作的使用和探索。
首先,在规律性的学生发言中,实施角色互换。在教学实践中,每次语文课前,我们都指定学生做口头新闻播报引入语文课。即前一天课就安排好学生准备第二天上课的口头播报内容,在语文课前,利用组织教学的时间,老师首先把讲台让给同学做简单的新闻播报。类似的角色互换安排还可以集中安排于一定的特色课上。例如,每周组织一次十五分钟的语文学习小经验汇报、每学期可以组织一次课外读书汇报会等等。
其次,在特定课型中的应用。例如,作文评讲课的学生互评安排。通过指定同学之间作文的相互评价,并将学生自己的评价在讲台上以教师的角色表达出来,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作文,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同时,在特定课程中的运用,也将学生的多种能力做了一种综合培养,如,作文评讲的师生互换还可以增加对教师下水作文的学生评价,同时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作文欣赏等能力。这种特定课型中的应用还可以在如佳作赏析、议论文的观点辨析等情况下加以利用。
另外,直接将教师角色交给学生。在这种方法中,我们遴选优秀同学当语文老师,直接起到同伴式学习中的带头作用,带领同学们学习新课。而教师作为学生的一员,能够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教师对重难点等问题的把握,并通过积极参与讨论,引导课堂问题的发展方向。
总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堂需要,将这种模式融入教学环节。在实践组织中,教师需要应情应景,把握方向,特别是开始实验阶段,教师的指导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种方式运用得越多,学生越适应,他们也会越来越成熟,随着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学生也会深深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四、意义
通过“讲桌与课桌的互换”的实施,语文课在各方面会有很多积极的进步,其意义大致可以归纳成如下的几个方面:
在课堂气氛塑造方面,这种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产生思维激荡的效果。在班集体里能形成敢于表达的学习风气。
作为一种参与式学习、体验式学习,这种活动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特别是当活动走上正轨,发展到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阶段的时候,教师也能从中收获到成功的喜悦。
参与式、以学生表达为核心的组织方式能极大地发展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这与语文素质教育目的不谋而合。这种互动能增加学生在社会上处理问题的口头能力,将学和用结合起来,发展了语文能力,而不仅仅是学得语文知识。
同时,这种活动有利于形成课堂的民主形式,拉近师生距离,能够促进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责任编辑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