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明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整合效果不仅成功的导入了新课,优化了教学过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通过网络“教与学”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了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同时,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0-4936-02
Brief Talk on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Refom
WANG Yong-ming
(Dingxi City Education Bureau, Dingxi 743000,China)
Abstract: It is an inevatable trend to integrate information technolgy into curriculum.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not only helps teach ers introduce new topics in class but also effectively improve teaching process; in addition, its a effective means to arous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s well as their thirst for knowledge. By the means of web-based teaching method, students will be cultivated with information lit eracy, and also their abitities of both coping with information and independent inquiry will be improved; meanwhile, this teaching method is definitly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train innovation talents.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integration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一个崭新而永不褪色的话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可以说学科教学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了,另外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也越来越趋向于整合其他学科的内容。在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表现提尤为突出,以下是笔者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几点粗浅认识。
1在新课改标准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就算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也主要是靠一些简单的描述性的幻灯片或录音机,不能使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手、脑,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在以知识为关键要素的信息时代,传统教学模式里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
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原理公式,微观的化学反应现象具体化,并宏观地展现出来,使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很容易实现情境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信息技术已经在课堂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在化学课上,可将一些有一定危险的实验制作成课件,通过动画来使学生掌握应掌握的知识要点。在地理课上使用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更直观了解地质地貌的变化,还有在其它学科课上使用多媒体动画,学生能获得好多感性的、直观的知识,这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表达方式的创新,以及课程结构的创新。同时,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仅成功的导入了新课,优化教学过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在今天因特网普及的时代,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选择的素材有语文的、数学的、化学的、历史、地理的,可以说各学科都可能找到一些相关的素材,而且这些素材都关联着一定的情景和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搜集、整理相关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分析、研究、比较,有些物理和化学问题还要通过实验、进行观察、类比、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达到学习的目的。由此说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教师要“少教”,学生要“多学”。教师是导航者,组织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协作、学会组织、学会思考和交流。
同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师生是共同的学习伙伴。针对部分教师及学生计算机知识相对贫乏的问题,首先,教师自身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要熟练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操作,不是简单的会制作试卷、幻灯片、会计算学生的均分、排名次等,要探挖里面的东西,如宏、组件、数据处理等,有好多技巧是我们常用的,上网搜集资料,不要简单的百度一下,要学会搜索引擎的技巧、掌握与或非的方法,会找关键词、中心句。还要学会一些流行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如Photoshop,会声会影等。此外,信息时代教师还必须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惟有这些思想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相融合,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数学化、信息化、现代化。其次,要求学生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学会使用与学习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并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整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3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归宿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科协、教育部等单位对此非常重视,每年省、市、县都组织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生参加积极,热情高,好多学生动手能力强,这方面的活动还有中央电教馆为激发广大中小学生学用电脑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每年举办一次“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由工信部、卫生部、全国妇联、中国优生优育协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连续成功举办过二十届“中国儿童青少年威盛中国芯计算机表演赛”,从最初比赛的表演性质,到经过一系列的改进、创新,赛事内容包含计算机网络基础赛、多媒体制作赛、高端赛。这些比赛既要求参赛者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网络操作基本技能,也为有特殊才能的选手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全面培养孩子综合的计算机网络学习和应用能力。这些说明了国家是非常重视青少年的创新教育的。
同时,创新的最明显特征在于创造出新的、不同于以往的东西,而且创造出来的东西是有价值的,即新得有意义。何克抗教授指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这个定义指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4在新课改标准下,信息整合中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
新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如:让学生写一篇“你最想去的地方”的作文,可采用任务式教学策略,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遨游,选择祖国山河的壮丽一景,然后将文本、图形等进行重新加工,用Word写出一篇精美、感人的作文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整个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
新课程教学也特别强调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学过程中增强师生的互动效果,例如常见的PPT、Flash、dreamweary课件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师生互动,愉快中学习,很自然的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上数学课时“几何画板”的强大功能,更是让数学课趣味无穷,这些都是信息技术课发挥的优势,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和多样的学习工具。网络课件的超链接,更能体现教学的交互性,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使个别化学习、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得以结合,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门理想的学习认知工具,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时空领域,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5应用多媒体技术平台,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
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可以说是传统教学的一大革命,把图片、影视、动画、声音集于一体,让学生理性知识上升到感性知识,到难于理解、难于讲清的知识,同学们通过视觉便能接受知识,兴趣浓、记忆深。电子白板的广泛应用,更加有力的加强了教学的交互性,课件与白板之间切换自如,功能强大,做图灵活,静动适宜,再加上多媒体演示效果好、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2)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学习向自主化、个性化发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思路都会发生质的变化,例如上一节地理课或历史课,咱们把学生带到机房里面,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因特网上搜索相关知识,对搜索来的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小组内讨论、最后形成一致的意见。这样就会形成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知识面增加了,动手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浓厚了,视野扩大了,对生活对世界的认识开阔了。因此学生据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兴趣进行学习,使学习向自主化、个性化发展,学生的注意力也将大大集中,随之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提高。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我们将紧紧抓住地方课程地域性、针对性、时代性和现实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征,注重课程目标人本取向和社会取向的紧密结合,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同时,充分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好的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
参考文献:
[1]郭绍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2]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J].创造性思维理论.
[3]张定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1998(96).
[4]崔杰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开展[J].信息技术教育,2007(10).
[5]刘军,陈宝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创新[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9).
[6]陈时见,刘继平.多媒体与网络背景现代教学[J].教育研究,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