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予
中国术术品拍卖市场从2000年春季6.64亿一跃到2011年春季426亿,这一吸金的速度导致中国艺术品市场在还没能培育出足够且优质的收藏群体之时就已经先行见识了投资者们的热情。
春拍行情利好之下,优质藏品持有人纷纷希望借势而出,而由于对成交获利期望过高,委托方与拍卖公司博弈的条件便是提高拍品市场估价,导致秋拍图录上部分高精拍品估价偏高。
—边是遇冷寒流的预测此起彼伏,一边却是拍卖场上人头攒动。2011年秋季拍卖伴随着人们对经济环境的议论纷纷,伴随着艺术品金融化的各种尝试,伴随着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政策导向,引起社会大众和媒体舆论的空前关注,但显然购买力并未和关注度成正比。从秋拍进展来看,金融危机后直线上升的上涨势头在流动性紧张的考验面前将再次进入谨慎观望局面。以下两个秋拍市场突出的矛盾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艺术市场的变化。
高估价预期和市场观望情绪的矛盾
虽然每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拍卖季总是以第—个开槌的香港苏富比为试金石,但由于内地越来越强的购买力以及北京地区艺术市场话语权的确立,人们更多会将目光聚焦在中国嘉德的秋拍结果上。而进入秋拍季节之后,人们发现不论香港苏富比还是中国嘉德都没能再续春拍的辉煌。2011年春拍中国嘉德单季成交额首次超过50亿(53.3亿元,含油品钱币专场2.3亿),市场看多的一方纷纷放言这一艺术品市场拍卖龙头全年超过100亿不成问题。短短几个月之后,其成交额不但未能追平春拍,甚至直线下降24%,仅达到38.6亿(不含邮品钱币专场)。
这一结果并非各家拍卖公司所期望的,至少从其对秋拍的筹备及拍品质量更可看出,处于金融危机后——路上涨的市场行情中的各家拍卖公司在春拍硕果累累的鼓舞下,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和海内外高质量拍品征集强度。然而解果并非所愿,究其原因,正是由于艺术品市场对宏观经济环境反应滞后性造成的。
春拍行利好之下,优质藏品持有人纷纷希望借势而出,而由于对成交获利期望过高,委托方与拍卖公司博弈的条件便是提高拍品市场估价,导致秋拍图录上部分高精拍品估价偏高。这本是市场繁荣时期的自然反应,但持续紧缩货币政策增加流动性资金压力,股市房市的不景气虽然给艺术品市场带来更高的关注度,但同时也造成之前陆续准备进入艺术市场的投资型资金紧张,市场观望情绪弥漫。和金融危机时期的市场反应类似,这一时期买家会趋于理性谨慎,更多关注拍品性价比以及长期保值增值能力,对估价偏高或质量不精的拍品出手审慎。而这种高估价预期与市场谨慎观望情绪便形成今秋艺术品拍卖市场最显著的矛盾特征。
艺术品投资价值和升值能力的矛盾
这一矛盾可谓老生常谈,但尽管如此,投资者们艺术品短期升值的期待依然高涨。艺术品具备投资价值毋庸置疑,但艺术品的升值能力是需要时间和专业判断等各种要素综合促成,而并非简单资本运作能保证的。
艺术品作为另类资产其投资价值已经形成共识,从2005、2006年开始个人以及机构投资介入艺术品市场,到2010年开始艺术品金融化的趋势愈演愈烈,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从2000春季6.64亿一跃到2011年春季426亿,这一吸金的速度导致中国艺术品市场在还没能培育出足够且优质的收藏群体之时就已经先行见识了投资者们的热情。
艺术品的确具有良好的投资价值,这—来自西方的论点基于两个基本认识,首先是艺术品是独一的、稀有的,永远无法达到量产平衡,在理论上存在价格持续上升的可能性;其次艺术品有对冲经济形势及主流投资品种风险的能力。这一点最有说服力的案例便是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介入艺术品投资,通过艺术品投资对冲通货膨胀风险在2000年全部出清藏品后取得11.3%的年化收益率。
但这两个基本认识是需要前提条件的,而且在新的形势下亦发生相应的变化。中国艺术品市场从05年开始大幅度受到投资型资金关注以来,已经呈现和流动性资金变化有半年滞后性同步反应的状态,也就是说由于体量较大的以投资为目的的资金介入,艺术品市场不再是偏安一隅的风险对冲品种,其涨跌会直接受到经济环境变化影响,只是反应时间滞后而已。而且艺术品升值能力需要更多考量个体艺品的价值构成因素和持有期限等。
投资型资金介入的艺术品市场在行情利好的时期会出现一系列现象,例如同一件艺术品在2~3年内,甚至更短的时间便再次释出,而估价则动辄翻倍;例如传统藏家跟不上价格上涨幅度,造成收藏型买家空位,价格支撑不稳。这些在2011年春季愈发明显的问题在秋拍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爆发,体现的结果便是高价作品或者流拍或者成交价不高。